袁晓桦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模式以及一种学习者的态度可以发挥能动的创造,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既要在课堂内学,也需要在课堂外学,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将打破常规模式,学生学习由被“灌”知识转化为训练会主动“吸”的技能学习。在不受他人支配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展其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能力,以此形成学力。
一、乐学——为学生自主学习铺垫道路
只有当学生去喜欢我们学习的内容后,才能主动走进我们的学习内容,进而掌握方法,继而能够把曾经习得的学力发挥出来,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授阅读课《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杂草、小稻秧的卡通形象,同时按课文内容情节的变化,我分别制作了“病倒”了的小稻秧和“高兴地舞起来”的小稻秧以及喷雾器大夫,给学生营造了置身那场激烈的争吵的情境中。课一开始,我播放了配音乐的插图,忽高忽低,故事情节跌宕曲折,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这些图片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为什么那稻田里的小稻秧像是在被那看上去恶狠狠的杂草欺负呢!那里一定有很多的故事让我们去读。”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时候的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们渴望了解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我就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和“不由分说”,学会自己体会杂草在文中担任的角色是蛮不讲理、气焰嚣张以及小稻秧的柔弱、寡不敌众。通过知道学生自查词典、合作交流、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借助教辅用来解决问题。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来表达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角色,自由畅想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的神情、动作、语言,进行拓展训练学生的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对于这样学生一读就懂的课文,创设对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可以防止通过繁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脱离学生经验让他们过深感悟的做法,也能防止离开课文整体的理解和体验,强调个别词句和表达方法的做法,简化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
二、善学——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这一目标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新奇的事物探知的欲望,我们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教会学生能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我围绕着“珠”字,请学生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首先,让学生认读这个字,接着让学生组词“珍珠”,并引导学生,珍珠是一种美丽而又名贵的宝贝。再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然后告诉学生围绕“名贵的宝贝”来提问题,这时,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一个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课题为什么要叫东方之珠,香港和‘东方之珠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课题中有一个东方?”“为什么课文就单介绍香港的浅水湾、海洋公、铜锣湾?”“《东方之珠》一课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当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例如:东方之珠指哪里?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等等,我就再次紧接着告诉学,提的问题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课前的预习来提问,这样思维的大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顿时明白语文课我们该学什么。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再将开始提的问题和所学内容梳理一遍。学生就能够清晰地知道在写介绍一处旅游胜地的时候应该写哪些内容,该抓哪些典型重点来写。
三、活学——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空间
首先,教师应以鼓励和帮扶为主。在学生还不能独立思考、探索、实践前,教师应做在学生的前面,让学生有模仿的对象,心中有一个标准:“我应当像老师这样做。”“原来就这么简单呀!”这样学生从心理上边克服了逾越障碍的勇气。其次,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学生是灵动的个体,存在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在同一时间去衡量所有学生,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放低要求。相对于优异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它能够以最原始的方式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科学地检验了人类的主动发展潜能;不但能交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即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这就是自主学习的方法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