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产业形态与现状比较

2016-12-26 14:04郝凝辉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6期
关键词:工业人才设计

郝凝辉

摘 要:设计在工业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设计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实现工业产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外设计产业形态;工业产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15

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比较鉴于设计产业对制造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以及其能够带来的高附加值和超越产品价值的文化特征,大多数西方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把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整个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例如美国,由于其最早实现了设计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设计产业历来同工业市场紧密联系。早在1992年,美国就提出了“设计美国”的战略口号,并且把设计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作为提升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在亚洲,最早将设计上升到“国家产业”层面的国家是日韩,其中韩国自1993年起已经连续提出了三个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并制定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等法律法规从税制、资金和人力资源对设计产业提供支持,同时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制定了设计产业振兴政策,每年提供300亿韩元支持设计产业,并将设计产业确定为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项目。在我国,虽然设计产业起步较晚,但经历了较快的发展,2010年由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将设计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上升到国家层面,尤其是在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支持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创意产业园区,广州已率先制定和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职业标准。

不难看出,虽然设计产业发端于欧洲,但由于设计产业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无论是美国,还是部分亚洲国家,都已经将设计产业提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扶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上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 创新型职业人才对设计产业的支撑比较

进入以互联网飞速发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在欧洲,整个设计产业人才的培养深受德国包豪斯“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影响,其中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就是典型的代表。德国在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拥有极其健全的教育体制,设计教育普及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相当高,再加之后来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和红点工业设计奖的设立,使得该国确立了工业设计中心的地位,其庞大完备的设计体系也享誉全球。与此同时,英国的设计委员会奖、德国的IF奖和意大利的总统三年大奖等,都是欧洲发达国家为了高素质设计人才设置的国家级大奖,对于激励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以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模式,为英国培养了不少高素质设计人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亚洲,韩国为了切实提高公众对涉及产业的认识,创造性地在资源部下设了“工业设计振兴院”这一国家级机构,同时每年设置3亿多韩元作为设计产业进行交流、示范和评选的专项资金。在我国,设有工业设计的院校已近300所,每年毕业达数万人,单由于高校设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使得很多设计企业很难聘到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也是我国设计教育亟需改变的问题。

综上所述,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拥有培养设计人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也吸引着国外的专业人才,这是其它发展中国家所难以相比的。与此同时,为了激励设计人才创新发展,这些设计强国,都设立了国家级的设计组织和设计奖,以此来激活设计产业,增强设计竞争力,这对我国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国需加大开展跨学科整合创新模式和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投入,以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 设计产业与工业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比较

设计在实现工业产品差异化、塑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得利润占据市场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与钢铁石化等依托资源拉动的制造企业不同,设计可以成为推动新型制造业如IT、通讯等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改革,制造业已经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实现了向居于高附加值的设计密集型转变,设计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成为服装和汽车等领域的新星,引领着全球服装设计潮流。以芬兰为例,其80%的传统产业都是用设计进行驱动和升级,而且该国出口的产品都拥有自主设计。在美国,设计产业一直秉承实用和合理的理念,再加之高科技和多元文化的润色,涌现出一大批独具创意的新产品,其中有代表的便是苹果手机。同时,面对德日等汽车产业大国的威胁,美国汽车制造商逐渐开始克服困境,提高了与外部设计团队的合作,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良将设计周期缩短了一半,最终大大提高了汽车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在亚洲,各国设计产业同样对工业产业开拓市场,塑造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韩国三星公司为例,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将企业战略从“成本节约”转移到“设计独特成本”上来,并逐年提高设计在预算中的比重,从而使得其销量倍增。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韩国和日本,设计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和创新的领导力,在各行业主要分支的新产品开发中得到普遍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企业还没能摆脱依靠资源和加工拉动的局面,但随着制造业的转型,设计必然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真正推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力量。

3 设计产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比较

在专业分工日益清晰的今天,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且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欧洲,早在上世纪初就出现了第一次设计的资源整合,例如德国率先成立的“德国工业设计联盟”,就是政府试图通过技术、商业和设计师力量的有效结合来解决制造业中设计和质量的突出问题,这也为后来德国工业品牌盛行全球奠定了基础。再以英国为例,于上世纪中期尽心进行了设计资源的第二次整合,同时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得设计真正成为持久发展并且能够盈利的产业。韩国则借1988年汉城奥运会召开的机会,创造性的提出了“设计立国”的口号,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了设计资源的有效整合,我国同样也认识到设计资源分散对该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设计产业带的三足鼎立格局。

不难看出,企业层面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衡量设计与企业机构战略整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设计资源整合,试图构建起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的作用在设计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已经进一步显现。

4 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各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设计产业对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推动作用,为此在政策方面对设计产业进行了倾斜。在欧洲,英国政府从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设计产业强大的支持,使得设计产业发展成为仅次于金融行业的国民经济产业,尤其是对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实行了系统性的扶持。在美国,虽然没有构建起完备的设计产业政策,但美国政府扮演着设计要素创造者的角色,对教育和科研机构持续性地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还扮演着维护设计产业公平竞争的角色,建立起了系统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此来规范和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这也是美国波音公司、IBM和苹果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能够占领国际市场的原因所在,其设计产业后发优势明显。在亚洲,设计产业在韩国各行业主要分支的新产品开发中得到了普遍的实践,并且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组要组成部分,再加之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使得韩国设计产业发展后劲强大。我国将设计产业的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设计产业有区别的给予税收优惠和融资信贷支持政策,并设立园区工业设计发展专项基金,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姝,杨光明.实施国家工业设计战略打造世界设计产业引擎[ ].专利法研究,2010.

[2]王展.中外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37).

[3]李砚祖.设计产业与设计之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6).

[4]李昂.设计驱动经济变革-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崛起与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7).

[5]王国华,李世忠.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01).

[6]张国.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北京的启示[C].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1.

[7]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8]黄楠竹.论政策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猜你喜欢
工业人才设计
人才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工业人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