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峰
【摘要】 目的 浅谈不同年龄段患者行心脏介入术后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160例行心脏介入术患者, 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18~35岁、36~54岁、55~75岁、76~90岁, 各40例,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术前、术后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 18~35岁、36~54岁、55~75岁、76~90岁阶段患者的精神状态分别为(72.30±2.16)、(64.60±2.08)、(60.20±0.24)、(50.10±2.25)分,
社会功能分别为(71.10±2.14)、(62.30±2.04)、(62.40±2.45)、(56.20±0.24)分, 生理功能分别为(72.20± 1.24)、(64.20±0.28)、(60.30±1.23)、(55.00±2.35)分, 躯体疼痛分别为(72.10±2.42)、(64.20±3.24)、(60.30± 2.11)、(56.80±3.12)分, 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年龄是影响行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术后, 医务人员需找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并制定治疗对策, 提升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 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29
心脏介入术属于目前治疗心脏病的一种核心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心脏介入术越来越成熟, 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也渐渐扩大[1]。但此项手术术后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致患者产生不良的预后。据研究结果证实, 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行心脏介入手术, 术后围术期对患者采用安全、高效的医疗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分析心脏介入术后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60例行心脏介入术患者, 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 18~35岁、36~54岁、55~75岁、76~90岁, 各40例。其中, 男100例, 女60例, 160例患者均未发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
1. 2 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生存质量调查表进行分析, 表中总共设置36个问题, 把所有的问题得分加总之后, 可得出生存质量评价的总得分, 得分在0~100分之间, 分值越高, 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就越高, 反之, 分值越低, 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低。经问卷调查, 对160例患者术前、术后进行生存质量调查, 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调查结果。此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160份问卷, 回收160份, 问卷回收率为100.0%。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 18~35岁、36~54岁、55~75岁、76~90岁阶段患者的精神状态分别为(83.30±3.16)、(82.60±2.18)、(80.20±3.14)、(81.30±1.25)分, 社会功能分别为(80.50±2.04)、(81.40± 1.64)、(80.23±1.36)、(78.80±1.14)分, 生理功能分别为(80.60±2.05)、(81.20±2.71)、(80.90±2.04)、(79.10±1.04)分, 躯体疼痛分别为(82.40±1.81)、(80.20±1.08)、(80.50± 2.11)、(79.30±2.12)分;术后, 18~35岁、36~54岁、55~75岁、76~90岁阶段患者的精神状态分别为(72.30±2.16)、(64.60±
2.08)、(60.20±0.24)、(50.10±2.25)分, 社会功能分别为(71.10± 2.14)、(62.30±2.04)、(62.40±2.45)、(56.20±0.24)分, 生理功能分别为(72.20±1.24)、(64.20±0.28)、(60.30±1.23)、(55.00± 2.35)分, 躯体疼痛分别为(72.10± 2.42)、(64.20±3.24)、(60.30± 2.11)、(56.80±3.12)分。对比可知,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生存质量术后明显低于术前(P<0.05)。
3 讨论
影响患者行心脏介入术后生存质量的因素较多, 医务人员需对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之前, 医务人员需对患者实行健康宣传教育, 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手术过程, 从而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并且, 医务人员需在行心脏介入术前,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以便医生对患者行心脏介入术的时候, 根据患者实际影响状况, 合理的选择植入的支架数量, 各患者需植入1~6根左右支架。②对于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 术后医务人员常利用常规手段来检测患者的活化疑血酶时间, 若患者活化疑血酶时间一切正常, 就可在1.5~2.0倍的时间内, 拔出患者体中的动脉导管。③医务人员需使用手指来按住导管拔出的位置, 时间在20 min左右, 在确保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之后, 应用沙袋来压住患者拔管的位置6 h左右, 之后使用绷带将其包扎24 h。患者术后24 h内, 医务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若术后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 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对其进行对症治疗[2]。
术后医务人员需定时查看患者足背动脉的搏动状况, 观察患者的伤口处是否发生渗血, 针对静脉入路患者, 医务人员需使下肢制动6 h, 不能进行过多的运动, 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伤口局部发生血肿, 同时还需要避免患者由于长时间的制动, 以致于形成血栓。患者在术后3 d之内, 医务人员需严密的查看患者体温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患者体温逐渐升高, 则患者可能使出现伤口感染, 这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做相应的处理。
术后, 医务人员应多和患者交流、沟通, 对患者的伤口部位应实行定期检查, 以便及时了解伤口的肿胀、疼痛、出血及感染等状况, 一旦发现异常状况, 需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同时, 医务人员可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指导, 确保患者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 实时查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状况, 并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健康、合理的饮食, 指导患者在康复期间进行合理用药, 且制定一个安全、合理、有效的运动计划, 告知患者需定时到医院复查。此外, 由于老年患者行心脏介入术后心理较为脆弱, 且十分敏感, 再加之受病痛折磨, 在日常生活中, 要随时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与作息习惯, 治疗后又会担心并发症的发生, 这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医务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和患者交流、沟通, 多听患者倾诉, 对于患者所提出的任何疑问, 医务人员应为患者耐心解答, 以便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以便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进一步提升老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中, 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行心脏介入术后, 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 并且, 随着年龄逐渐增加, 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就越差。
总之, 年龄是影响行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术后, 医务人员需找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并制定治疗对策, 提升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龚艳, 廖晓玲. 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0):92-94.
[2] 陈莉.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脏介入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7):182-183.
[收稿日期: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