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2016-12-26 08:14吴炜鑫王兴伟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信息化

王 宇 吴炜鑫 王兴伟

1(东北大学网络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04)2(东北大学软件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王 宇1吴炜鑫1王兴伟2

1(东北大学网络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04)2(东北大学软件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交汇和融合,实现社会各领域的资源优化、效率提升和产业变革。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保障高校各项职能顺利开展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在“互联网+”下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总结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以“自主”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提出“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并结合高校案例分析提出该建设模式的实施对策。

互联网+ 高校信息化 建设模式 开放 自主 案例分析

0 引 言

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代表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应用与服务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和发展方向。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是继德国提出的“工业4.0”、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等概念后的传统产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新型业态。“互联网+”概念来源于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核心价值的互联网企业,顺应了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传统行业注入了发展和变革的新动力,带给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传统产业的机遇和挑战也已迫在眉睫[1]。“互联网+”不仅是属于“技术范畴”和“经济范畴”,而且也属于“政治范畴”,更因作为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具有指导意义的发展模式而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如何积极主动地拥抱“互联网+”已经各行业关注的焦点。

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保障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职能顺利开展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中,成为高校组织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和冲击的“最前沿”。

本文在梳理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传统的以高校为主导以“自主”建设为特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提出基于“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理念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并结合典型高校案例分析,提出该建设模式的具体实施对策。

1 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建设现状

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职能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是伴随着校园网络建设和校内信息应用建设逐步推进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最初的以校园网络和数据中心为主的硬件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高校已率先从传统的以“构建网络空间中的虚拟校园”为特征的数字校园建设向以“智能感知与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为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过渡[2]。参见图1和图2所示,可以了解典型的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在逻辑上的差异。

图1 数字校园系统层次逻辑图

图2 智慧校园系统层次逻辑图

建设模式是指为实现建设目标而选择和实行的方式、方法与道路的统一体,是由理念、主体、客体和工具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3]。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是依法自主办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类似高职高专、中小学等准强制性的信息化建设指导和推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形式、专业人员数量、经费投入数量、项目管理制度、系统运维机制等的不同造成高校间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学校“自主”建设为主,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和建设理念组织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组织结构,从自身发展需求分阶段推进信息化建设,通常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维到信息服务的规划和实施都是有学校相关部门设计和完成的。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的来源,可以将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细分为管理推动下的建设模式和技术推动下的建设模式。

(1) 管理推动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这是主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路,多数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高校都是采取这种建设模式。该建设模式是学校通过管理“自上而下”整体推动信息化建设。

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学校组建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管理与协调;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校级统一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全力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全力支持,从统一基础平台(数据交换、统一门户、统一身份)建设入手,分阶段实施各个业务系统,推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提升。

(2) 技术推动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该建设模式主要适合拥有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团队的高校,在暂无条件组建信息化管理部门而实施管理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组建信息化管理部门但管理部门缺乏配套制度、人员队伍和技术权威情况下,以技术(技术部门,如网络中心、信息中心、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4]。

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建设基础校园网络环境,提供基础网络信息服务;利用虚拟化技术建设校园网络数据中心并提供虚拟主机托管服务;建设统一身份认证服务,集成各类网络信息服务;建设校园信息交换基础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使用,也同时为业务系统提供身份数据和数据托管服务;建设校园信息门户,主动承担校内主要业务系统的门户集成实施;以技术阶段性展现信息化对学校各项职能的支撑效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信息化建设氛围,推动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组建和顶层设计推动。

如表1所示,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协调和调动两者的积极性是组织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对于两者与业务部门实现“合作共赢”提供可能。

表1 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描述

2 “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概念来自国内互联网领域领先企业的实际产业实践过程中,决定了“互联网+”具有极强的现实背景和实施基础。“互联网+”与先前的“互联网思维”有很多继承和发展[5],目前对于“互联网+”的解读层出不穷,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政府、科研人员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做了解读、扩展和深化。对于这个在“互联网改变世界”大背景下产生的概念,过早对它追根溯源不合时宜,这里对最初被提出的概念和随后各方总结的较清晰的共性特征做个梳理。

“互联网+”最早出现在马化腾的《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中,“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1]。随后的对“互联网+”的各种解读基本上认同两点:

1)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各类信息技术支撑下产生和发展的,这些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2) “互联网+”是网络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相融合的过程,是升级和改造传统行业、催生和创造新型行业的过程。“互联网+”不是个物理反应,而是个化学反应[6]。

“互联网+”在组织上以网络化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在工作模式上以云端化、移动化、协同化为主要特点[7]。在“互联网+”中,创新模式是以“快速迭代式”为显著标志,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促进和优化资源调配”为目的,迅速响应和满足用户需求,并通过开放开发接口、共享和开放运行平台,营造完整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

在“互联网+”大趋势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网络和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各项组织职能之间的交汇点,在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带给高等院校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互联网+”是网络和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提升和变革,互联网是基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已经部分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团队。

对于基于管理推动或者技术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来说,“互联网+”对于从技术角度促进信息化水平提升已经提供或持续开发各类信息应用和解决方案,将有力地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学校治理过程中的核心支撑甚至是引领作用。

2.2 变革挑战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和某个传统行业的简单贴合,而是不断融合、改造和创新,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与重新配置,将对社会的组织形式产生巨大影响。作为高等院校来说,已经感受到诸如MOOC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社交网络、移动应用与支付等“互联网+”理念、应用和服务带来的影响、冲击和挑战,表2对“互联网+”对部分高校职能的影响做了整理。

表2 “互联网+”对部分高校职能的影响

此外,“互联网+”下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快速迭代,从需求获取到设计实现的周期非常短(以周,甚至以天计算),而现有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技术队伍配备与这样快速高效的“互联网+”思维不相匹配和无法协调。因此,现有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周期都无法满足体验到“互联网+”带来便捷贴心、响应迅速的应用体验的高校师生们的实际需求。

3 “开放与自主”相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管理推动或技术推动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都是以学校规划、建设、实施和运维为基础,也就是全程由学校自身主导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虽然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尝试过网络运维外包、采购云厂商服务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哪些可以开放共享,哪些可以引入互联网服务,哪些需要学校自主管控等”缺少可辨识的标准。目前,“全盘自主建设才是最好建设方式”仍是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主要认同。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速变化的“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运维和保障等环节都显得缺少用户认同和缺乏实施效率;在以“组织扁平化”为特征的“互联网+”下,高等院校主流的树形管理体制也显得不合时宜和效率低下。

在“互联网+”下,主动拥抱机遇和直面挑战,是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转变和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向“互联网+”学习和借鉴,从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以提升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通过“开放”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各类服务和调动校内外各方建设热情;通过“自主”牢牢掌握关系学校核心利益和师生各类需求的数据、流程和安全管控,营造关注学校核心职能和师生实际需求的“合作开放、利益共享”的信息化建设生态圈。

3.1 建设理念

“开放”与“自主”,以服务为导向,服务高校具有创造价值的教师和作为产出的学生。通过“开放”吸纳校内外各类开发和服务资源,以创造价值和实现共赢为主要目的,以师生体验和目标实现效率进行选择和评价;坚持“自主”管控软硬件设备、数据与流程资源、身份行为管理和监控,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网络和信息化技术保障;最终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理念。

3.2 关注点

1) 数据:学校相关各类数据的全过程管控和分享。重点关注数据隐私性和数据安全性。

2) 流程:学校相关各类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调研和实现。重点关注流程的调研与描述、分析与优化、实现与维护。

3) 开发规范:学校相关各类业务和服务职能的可实施、可迭代的开发规范,包括:数据标准、流程规范、认证授权规范、应用开发接口API规范、用户界面UI规范等,同时关注共享数据交换、信息安全管控、多终端访问支持、多语言版本支持等。

3.3 基础条件

1) 技术与专家队伍:拥有专业的、能时刻保持技术更新的技术队伍,有通过自身努力开创事业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意愿和理念;组建具备“互联网+”理念和理论的校内外的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

2) 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立项、实施和运维要有机衔接,具备获取师生需求的畅通渠道,充分支持和发挥具有专业水平的学生团队(创业团队)的开发热情和能力。

3.4 体系架构

“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是在“互联网+”下建设“智慧校园”的一种建设理念和实施方式,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对各个组成部分区分“开放”与“自主”,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类资源和能力,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持。

在清华大学“智慧校园总体架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理念,对智慧校园系统层次结构进行完善,提出“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逻辑体系架构,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根据“是否涉及学校核心数据、流程和安全管控”区分开放建设还是自主管控,参见图3所示。

图3 “开放与自主”相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逻辑图

该逻辑结构中的要点参见表3所示。

表3 “开放与自主”相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要点

4 高校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都已将注意力转移到“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具备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的高校已经在整合与开放校内数据和流程信息、融合社会化(互联网)信息应用和校内信息系统、师生个性化需求响应等方面做了先期尝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基于“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理念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这里结合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案例,介绍“开放和自主”相结合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部分要点的可操作性和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4.1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网络中心作为负责该校校园网络和CERNET地区节点的建设与运维,ChinaGrid节点和校内高性能计算服务建设与支持,并配合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校园卡系统技术管理、校内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持,拥有支撑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团队。虽然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东北大学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在实施管理推动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成效不够显著,但是通过技术推动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相关计算与存储资源统筹管理、数据标准和流程基础初步建立、基础设施开放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等建设成果[8]。

(1) 计算与存储资源统筹管理

通过基于虚拟化技术搭建校内私有云平台,实现校内计算与存储资源的统一申请和运维,明确业务部门和运维部门之间的责权,为统一调配基础资源和加强安全管控提供先决条件。

(2) 数据标准和流程基础初步建立

通过校园卡系统建设和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交换、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的初步建设,结合流程管理中间件采购与实施,初步实现数据标准和流程集中。

(3) 基础设施开放与自主建设相结合

在该校浑南校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实现了校区内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并一套物理网络环境上提供校园网和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初步实现开放共享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校内计算与存储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计算和存储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要求,以及对业界主流的云服务进行测试和评估,将校内非关键业务和网站系统通过公有云建设与运维,初步实现“开放建设与自主管控”相结合的计算和存储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4.2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作为该校“数字大学”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门,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团队,在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安全、SaaS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与评价等方向开展了深入研究,为该校信息化建设稳居国内高校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9]。

上海交通大学在数据与流程整合、开放开发平台建设、大数据分享与分析等有前瞻性尝试(如图4所示)。

(1) 数据与流程整合

在校内统一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和维护InfoPlus流程管理中间件[10],对校内各项管理流程进行获取和实现,并结合业务流程变更快速迭代,打造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

(2) 开放开发平台建设

建设和维护“SJTU Developers”开发者平台[11],为校内开发者提供学校内部的数据资源、开发流程和基础设施。该平台在线发布和维护了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单点登录与授权、上海交通大学统一授权服务、消息中心等应用开发接口和帮助信息。

(3) 大数据分享与分析

基于CKAN开发OMNILab开放数据共享平台[12],实现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数据搜索和数据使用为一体,并且提供强大而完善的RPC APIs用户调用服务。通过将校内各类数据进行隐私保护等处理后的分享与开放,实现有组织有目的的大数据分析,扩展数据分析在学校决策支持的应用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具备数据分析开发能力的学生团队和学校管理团队。

图4 上海交通大学开放开发平台、一站式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

5 实施对策

“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实施过程对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团队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要面对心态的转变,从被动应对“互联网+”对高校的影响和冲击,转变为主动“拥抱”“互联网+”的大趋势;其次是核心关注点的转变,从关注学校各层面管理实现,转变为以“学校核心利益”和“师生实际需求”为决策和协调出发点;最后是要从管理和技术角度,对“学校核心利益”相关的数据、流程和管理要求进行梳理,作为区分信息化各业务组成部分“开放”与“自主”的依据。

该建设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包括:

1) 统一开发标准及服务平台。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建设统一开发标准和服务平台要确立服务对象和服务形式,并提供在线的按版本更新的在线系统。

2) 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包括网络设施、计算设施、存储设施、安全设施等的统一管理规范,以便基础设施实现开放建设与自主管控相结合。

3) 身份认证和数据访问授权管理规范。包括人员身份定义与分类、身份认证与系统授权流程、数据访问授权流程等,以便实现对数据和身份的自主管控与对校内外系统开发的支持。

该建设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包括:

1) 人员队伍保障。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通过引进和培养等途径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 技术水平保障。要保持高校信息化队伍的技术水平,始终跟踪和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最前沿,跟踪“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尽可能利用各类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学校服务。

3) 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的长期的建设过程,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

4) 阶段性建设成果。要从学校职能、师生需求角度总结阶段性成果,注重信息化带来的实际效益,以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 立足于服务。网络和信息技术是服务高校自身发展的,关注服务也是“互联网+”下应用开发的主要特点,关注对师生的服务水平是构建良好信息化建设氛围的关键。

6 结 语

目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确立。一方面仍旧把互联网只当成通信媒介,把信息化当成业务流程数字化的手段;另一方面也由于自身惰性、历史惯性等原因而不愿意主动做出改变,也不希望承担革新原有模式带来的成本和获取的利益。但是,“互联网+”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变革是不可阻挡的,拥抱机遇和直面挑战才是追求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升发展的关键。

本文在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总结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在“智慧校园”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基于“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并结合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案例分析对如何实施该建设模式提出了具体实施对策。“互联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冲击还没有充分展现,“开放建设与自主管控”相结合的建设理念要随着“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深入积极变化,实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事业发展的支撑乃至引领作用。

[1] 徐赟. “互联网+”:新融合、新机遇、新引擎[J].电信技术, 2015(4):6-9.

[2] 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19-125,131.

[3] 王忠武. 论科学发展观的结构与功能[J]. 重庆社会科学, 2005(2):14-18.

[4] 王宇, 吴炜鑫, 刘军,等.以信息技术部门推动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43(S):161-165.

[5] 胡钢. 溯源“互联网+”[J].互联网经济,2015(4):43.

[6] 俞永福.“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EB/OL]. (2015-04-30)[2015-09-28]http://www.ebusinessreview.cn/articledetail-272096.html.

[7] 蔡翠红. “互联网+”塑造美国数字版图[J].互联网经济,2015(4):58-61.

[8] 东北大学网络中心中心概况[EB/OL]. (2015-05-31)[2015-09-28]http://network.neu.edu.cn/.

[9]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概况[EB/OL]. (2015-05-31)[2015-09-28]http://net.sjtu.edu.cn/zxgk/zxjj.htm.

[10] InfoPlusManual[EB/OL].(2015-05-22)[2015-09-28]http://developer.sjtu.edu.cn/wiki/InfoPlusManual.

[11] 上海交通大学开放平台开发者资源聚合[EB/OL].(2014-12-01)[2015-09-28]http://developer.sjtu.edu.cn/wiki/Main_Page.

[12] OMNILab开放数据共享平台[EB/OL]. (2015-05-31)[2015-09-28]http://data.sjtu.edu.c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UNIVERSITIES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MODE IN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Wang Yu1Wu Weixin1Wang Xingwei2

1(NetworkingCenter,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110004,Liaoning,China)2(CollegeofSoftware,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110004,Liaoning,China)

“Internet Plus” takes the Internet platform as the basis, utilises the confluence and integration of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various industrial sectors to achieve resource optimisa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industries change in all social spheres.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infrastructure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upporting smooth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iversities’ functions, is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Based on analysing the status quo of university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mmarising the modes of university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ing “open and independence” aimed at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ode considering the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a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mode in combination with studies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ses.

Internet Plus Universities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mode Open Independence Case study

2015-09-2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1225012,7132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57212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优先发展领域课题(20120042130003)。王宇,工程师,主研领域:下一代互联网,信息系统架构。吴炜鑫,工程师。王兴伟,教授。

TP393

A

10.3969/j.issn.1000-386x.2016.11.010

猜你喜欢
互联网+校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