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方法创新
——评《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

2016-12-26 09:03张陆园
传媒 2016年22期
关键词:连续性范式本体

文/张陆园 曹 蔚

电视剧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方法创新
——评《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

文/张陆园 曹 蔚

经过近六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电视剧的品质不断提升、类型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健全。无论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收视终端方面,还是在客厅、公交、地铁等不同收视地点方面,抑或是古装剧、都市剧、谍战剧等不同收视类型方面,都能感受到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与追捧,从中也可以管窥中国电视剧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繁荣图景。与实践领域的“火热”场面相比,当下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却相对“冷清”,这一冷一热之间的巨大反差暴露出了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薄弱无力。由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是近年来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一部不容忽视的用心之作,该书的学术价值凸显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历史延伸的深度和现实解读的力度。在位居时代主流的文本批评范式遭遇危机的当代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格局下,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亟待重启和推进,该书运用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电视剧的连续性这个全新而独特的视角出发,对电视剧本体美学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学术深井:高度、深度与力度的求索。该书脱胎于作者的博士论文《论电视剧的连续性》,此论文曾获得2008年北京市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并于2011年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吸引了电视剧理论研究界多位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国内第一部以现象学美学作为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电视剧本体美学问题的理论专著,《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是作者潜心多年开掘的一口学术深井,它以电视剧本体为研究对象,以连续性为切入点,从美学、传播学、文本学、源流学、艺术史论、电视实践各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电视剧本体的存在方式、时间形态、媒介发生、叙事源流、艺术特征、体裁格局、文本建构与编播实现等诸多问题。

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演变,中国电视剧逐渐形成了以长篇电视剧为主导的市场格局,而不是“短、中、长”和谐共生的市场格局,形成了以长篇连续剧为主、长篇系列剧为辅的体裁格局,而不是“电视小品、短剧、系列剧、连续剧”多元共存的体裁格局。长篇电视剧时代的到来,已经从一种趋势发展为一种现实和事实,不仅表现在电视剧“量”的增长,而且表现在电视剧“质”的成熟。无论是从“量的标准”方面,还是从“质的规定性”方面考察,电视剧都当之无愧成为体现当代中国时代文化特色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作者选择以“长篇电视剧时代的到来”作为该书的切入点,分别从史实资料、现实状况、行业数据、典型案例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中国电视剧市场格局和体裁格局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范式转换:从文本批评到本体研究。概观当前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冷清”局面,不难发现许多研究成果都聚焦于热播电视剧的评论、热点现象的扫描、热门题材类型的梳理等几个方面,而一些真正关切电视剧普遍性、深层次的重要问题则少有研究者谈及。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遭遇到理论阐释乏力或失语的尴尬,对电视剧本体研究的忽视是造成当下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显著原因。

书名: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作者:张国涛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7月定价:36.00元

电视剧文本批评范式主要对电视剧文本所承载信息和意义进行诠释,而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主要把电视剧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这两种研究范式并行不悖、互相映衬,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生命活力。本体研究范式在1990年之后逐渐遭受冷遇,代之以文本分析范式大行其道,但是由于文本分析范式与生俱来的缺陷,导致对“长篇电视剧时代到来”之后电视剧本体及其新质缺乏清醒的认识,以至于对某些理论、实践问题的回答产生失语现象和阐释危机。

该书所指涉的电视剧不是泛指所有形态上的电视剧,不是泛指题材意义、类型样式、长度意义上的电视剧,而是特指播出/观看过程的电视剧和体裁样式层次上的电视剧。作者强调电视剧的“事物本身”就存在于电视剧“播出/观看”的过程之中,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剧才能在电视观众的头脑意识中得到呈现,成为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对象性存在,即胡塞尔所说的意向性客体,而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电视剧本体——现象学层面上的电视剧本体。

作者又对电视剧的三种艺术本体观进行了简要评析,第一种是直播阶段的“戏剧本体观”,认为电视剧是戏剧艺术;第二种是单本剧、短篇电视剧时期的“电影本体观”,认为电视剧是影像艺术;第三种是“电视本体观”,认为电视剧是电视艺术。而目前“电视剧本体观”的理论内涵,就是“戏剧本体”“电影本体”与“电视本体”而构成的“三位一体”。

方法创新:连续性视角与现象学美学。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问题繁复众多,体系宏大庞杂,选取一个准确的理论范畴和一个合理的研究方法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该书选取了“电视剧的连续性”这个鲜明而独特的研究范畴,它同时也是贯穿于电视剧生产与传播全过程的一个“真问题”,对于电视剧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电视剧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就方法创新这一方面而言,该书运用了哲学本体论、时间论、媒介发生学、艺术本体论、源流学、影响研究、艺术美学、体裁学、比较研究、电视剧编剧及编播时间等多种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性,这也保障了电视剧本体美学问题研究的全面性和体系性。

该书将连续性作为电视剧的根本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构,既有深刻的哲学美学方法作为理论背景,又基于对电视剧历史与现实准确的把握。作者将“连续性”的本质理解为事物在时间过程的中表现出的既间断又同一的状态。电视剧的连续性是哲学层面的连续性在电视剧这一艺术样式之上的具体体现,是电视剧诸间断要素在播出/观看过程中所形成的同一性。连续性是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电视剧的连续性是电视连续性的延伸,主要表现在集长的标准化和播出的剧场化。电视剧的连续性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内部连续与外部连续、形式连续与内容连续、局部连续与整体连续、直接连续与间接连续这五个方面的统一。

该书对连续性进行了从哲学到媒介、再到电视剧本体各层面贯通的阐释与解读,从而使电视剧表象层面的形式美学特征上升到媒介与哲学层面。作者并没有将“连续性”仅仅停留在对当前电视剧景观的描述层面,而是潜入到历史的纵深处,对连续性的历史源流做了准确而清晰的定位与判断,使电视剧连续性的概念获得了历史的深度与厚度。作者也没有停留在概念、原理的一般性理论阐述层面,而是有机联系起当下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剧现象、问题与景观,并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回答了许多学界关注、关切的现实命题。

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视剧的连续性,可这个特性一旦进入逻辑思维层面,却变得难以把握和捉摸,只有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本质直观”和“还原”,才能避免陷入文本分析范式的思维定式中不能自拔,并走向对电视剧的本体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正确探讨的道路。现象学强调“回到事实本身”,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在这里找到贴合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强调接受美学就是要将观众的因素融入电视剧本体研究之中,通过对播出/观看过程中观众审美心理活动的把握,有效地阐释“片段化”存在的电视剧借助“连续性”实现“整一性”审美的全过程。

作者张陆园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曹蔚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连续性范式本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眼睛是“本体”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连续性
联合疗法治愈连续性肢端皮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