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真,李嘉奇
(嘉兴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嘉兴 314004)
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概念规划探析
徐天真,李嘉奇
(嘉兴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嘉兴 314004)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对外寻求产业技术合作,对内关注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思路。今结合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概念规划编制,从项目起源、定位研究、功能定位、规划策略、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希望能为国际合作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嘉兴;中德合作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2013年9月至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也连贯中德两国,2014 年 3 月,习近平访德期间指出 :“中德两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这种合作利在两国,惠及欧洲和世界。”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中德产业合作不断升级,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的挂牌成立是众多亮点之一。
1.1 中国制造2025战略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提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1.2 省级层面政策支持
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副省长梁黎明赴德国访问期间,与德方就在浙江建立中德合作园区达成初步意向。11月,梁副省长在与德国驻华大使会见时明确提出园区选址于嘉兴。
1.3 嘉兴市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
规划建设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旨在明确嘉兴城市发展战略机遇,从长远的视角和国际的视野审视未来发展方向,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园区。
2.1 规划范围
园区位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范围内,东至乍嘉苏高速,南至机场路(规划),西至长云路(规划),北至桐乡大道,规划面积3.6 km2。
2.2 相关规划解读
《嘉兴市“多规合一”》中指出: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作为省级重点的国际合作产业平台,以城乡规划布局为基础,对其他规划进行相应调整,保障了园区一期范围的建设用地指标,约1.08 km2(万国路以东,近期启动范围)。
2.3 园区情况
2.3.1 园区周边环境
园区选址位于嘉兴市区中西部,距中心城区仅一路之隔,周边产业氛围浓厚,北部为经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秀洲工业园,南部为嘉兴军民合用机场、食品工业园及现代物流园。
2.3.2 现状土地利用
园区内部现状主要为耕地、水域。其中,农林用地总面积为331.73 hm2;城市道路用地面积为16.06 hm2;自然水域面积18.04 hm2。
2.3.3 现状特征综述
现状内部除农业园区外,基本未经开垦,规划中要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尤其是先进制造园区的协调,处理好与城市的关系,根据德国生态化、人文化等特色要求进行空间布局。
3.1 嘉兴发展条件分析(SWOT)
3.1.1 优势(Superiority)
1)区位优势明显
嘉兴处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
2)开发区产业与德国优势产业契合度高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零配件、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化纤纺织和高端食品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与德国优势产业契合度较高,见图1。
图1 嘉兴未来产业平台格局
3)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
园区内河网密集,生态环境条件较好。这为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空间营造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4)周边产业环境成熟
目前已经有乐高、菲利浦、东方日立锅炉等项目落地,园区南侧的高端食品工业园更是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玛氏、雅培两大产业巨头。
3.1.2 劣势(Weaknesses)
1)空间指标难以落实
根据《嘉兴市区土地利用规划》,高标准农田用地面积142.6 hm2,占比26.35%。
2)设施建设缺乏
受乍嘉苏高速公路、南郊河廊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阻隔,园区与周边的联系不便。
3.1.3 机遇(Opportunities)
1)大背景的政策机遇
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提出,加之中德工业合作对产业在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先进制造业的优化组织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
2)区域性交通将更加便利
随着新一轮嘉兴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沪乍杭铁路等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园区的交通将更加便利。
3.1.4 挑战(Threats)
1)发展理念的转变
德国工业园强调生态低碳,注重交流空间营造,以人为本开发理念,产业合作园建设应转变传统工业园开发思路,以符合德国企业需求。
2)与周边功能区的关系处理
目前,嘉兴经济开发区已经有北部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高端食品产业园,市区还有秀洲区的秀洲工业园,南湖区的嘉兴工业园、科技城等,因此未来在发展中要从全市角度出发,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加强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3.1.5 分析
综上所述,园区凭借优越的区位,充足的空间,一方面面临着在中德合作趋势大好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定位方向及空间布局、全域产业协调的挑战。未来发展的关键是:抓住优势把握机遇——对接国际产业方向,对接区域——重点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对接德国企业相关需求——规划建设德标园区。
3.2 案例研究
3.2.1 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
基本情况: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4.2 km2,以科技、经济和媒体为发展重点。目前园区内共有企业714家(其中有400多家从事高科技行业),雇员12 000人,还有12家科研机构和洪堡大学的6所自然科学研究所[1]。
园区特色: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柏林最著名的媒体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15个工业园区之一和欧洲最现代化的科技园,还是欧洲最大的综合性一体化技术园区。
产业特色:以光学技术、材料技术、信息和媒体技术、环境、生物和能源技术等产业为主。
3.2.2 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产业园发展趋势1——转向高端产业。
由较低端产业转移(为了降低成本)迈向优势高端产业转移(为了市场拓展)。
产业园发展趋势2——建设模式转向综合园区。
功能组织经历了独立工业园区发展阶段后,转向综合型园区;功能组织更多考虑生态建设;功能除了注重生产效率外,更强调生产、生活均衡,强调多元服务功能的支撑。
产业园发展趋势3——由产品和资本输出转向文化信息输出。
全球城市转型:从产品和资本输出转向文化和信息输出。提升软实力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核心,从生产集聚区到文化交流集聚区,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2]。
3.3 目标与定位
3.3.1 功能定位
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将是一个享有较多开放空间,适合创新创业和智力型人才集聚,包容而精致的园区,将充分展现中外园区合作新精品、工业园区新模式、绿色经济新形态。形成“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中小企业创新合作的平台”“嘉兴首个绿色生态园区”。
3.3.2 发展目标
启动阶段(2015—2017年):全面启动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累计引进德资或德语区制造业项目不少于10个,总投资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不少于5个,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
发展阶段(2018—2020年):园区建设初具形象,已投产的德资或德语区制造业企业1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人民币。
提升阶段(2021—2025年):园区经济总量、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强化。入驻制造业企业5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人民币。
3.4 产业发展思路
3.4.1 专精尖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园区主力
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引进和培育具有技术优势的专精尖中小企业,向企业的质量要效率,注重企业在行业中关键技术的掌握以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3.4.2 智能化发展成为园区方向
园区传统的制造业模式亟待转型提升发展,“互联网+”正是园区产业提升发展的方向,通过智能生产方式和智能产品制造,通过管理模式、渠道模式、营销模式的互联网延伸,为传统制造业带来发展的新活力和新机遇。
3.4.3 科技服务业发展成为工业园区新亮点
在研发服务、工业设计、技术转换、检验检测、科技中介、教育培训等方向上以企业需求为主,做好平台建设,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通用基础软硬件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及技术应用上多元化和实用化,更好地为制造生产、传统服务业提供服务。
4.1 总体策略
建设符合德国企业、德国产业工人需要的园区,需要考察、分析德国园区的建设经验及德国工作人员的需求,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园区规划。
4.1.1 德国建园理念运用
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内,围绕中心公园的休闲空间有标准厂房、居住配套、研发设计楼、商务服务中介等功能,并非常注重环境、政策、配套、人才、市场等发展理念。
4.1.2 德国从业者特征
从活动时间及规律可以看出(图2),德国科技从业人员喜欢相同背景的园区,从而能够具有创新创业氛围;且工作时间比较集中,园区基本生活配套即可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业余时间主要以休闲活动为主,重点需要与工作相关的服务配套,以及能够体现良好生态环境的开敞空间。因此,在空间布局中真正的需求是植入景观、服务、文化。
图2 德国园区从业者活动内容分析图
4.1.3 德国企业选址调查
针对“德国人来不来”进行德国企业问卷访谈(图3),针对德国企业选址的主要因素分析,其中城市的区位、生态、交通(高铁、高速、港口),以及当地政府提供的政策、服务体系、人才、市场、劳动力、资源是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而市场潜力、政策条件、交通区位条件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是德国企业入驻工业园考虑的主要因素。
针对“来了关心的内容”进行企业访谈问卷,重视方面体现在生态理念、知识产权、人权理念上,其中软件方面包括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技术标准方面,硬件方面包括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服务配套完善。
图3 德企在华投资选址参考因素问卷分析图
4.2 生态策略
植入舒适的环境——水绿交融,构筑开放生态网络。
重点要理顺水网、绿网、路网的关系,通过环境、效率、安全三个因素来考虑打造水、绿、路网平行的生态网络结构。
4.3 交通策略
4.3.1 形成东西面宽长,进深短的路网格局
加强东西向道路网密度,减少南北向路网密度。量身定做特色化道路路幅及断面形式。
4.3.2 增加道路体系的弹性
考虑产业类型的不确定性,构建灵活的路网格局,以利于未来分割[3]。保证每个地块工厂内部朝向较好,见图4。
图4 道路组织特征示意图
4.4 功能策略
组织良好的功能——理顺关系,实现产城融合。
理顺与城市的关系, 实现“标准厂房集中区→购地自建区”的阶梯式发展模式。
理顺产业与布局的关系。根据影响产业类型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园区的产业类型对空间布局不敏感,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进行空间布局。
4.5 低影响开发策略
节约集约的开发——低碳生态,运用低影响开发(LID)[4]。
园区内道路可采用LID绿带。道路LID绿化带在路边,较路面低,雨水汇集到LID绿化带,依次通过沉砂、滞留、过滤净化雨水[5];设置溢流井,暴雨超过雨水洼地渗透能力,通过溢流井汇集到城市雨水管,见图5。
图5 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示意图
5.1 生态空间规划
5.1.1 生态建设目标
根据方案中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现状水系、生态绿地的基础上进行用地布局,因此生态空间布局规划也是从水系空间梳理开始。园区内的生态空间按照景观水域和生态水域的划分,布局生态空间。
5.1.2 水系空间规划
通过对水网肌理的分析,在充分尊重现状水网基础上,按照水量占补平衡的原则进行梳理,规划建议打通局部断头浜,形成“两横三纵一湖面的水网体系”。
5.1.3 生态景观系统总体规划
以水网为骨架,以东西向水系为主轴,建立一条滨水生态廊道,结合中心人工湖以及南北向的支流滨水带的串联,打造水绿相连的生态网络体系和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一心、三节点”生态网络式的绿化景观结构形,见图6。
图6 公共服务中心生态景观节点
5.2 用地布局规划
5.2.1 功能构建
本次概念规划,考虑到园区定位以及自身发展条件的因素,主要分为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以及生态景观功能。
1)产业功能区 园区主要功能区。主要体现高端机械设备制造功能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功能区及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功能区。
2)公共服务功能区 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培训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3)生态景观功能区 结合水系、道路,以点状、线状、面状的空间形式与产业区和公共服务区有机融合,见图7。
图7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5.2.2 空间结构
经过前期多轮方案比选,园区规划以滨水绿带为生态本底网络,形成一心、两轴、多组团的结构体系(图8)。
一心——人工湖(波登湖)公共服务中心;两轴——广穹路产业发展轴和万国路公共服务发展轴;多组团——多个工业组团。
5.2.3 工业用地布局
工业用地分为十个组团,每个组团用地规模在20 hm2左右。园区工业用地布局与水网、路网、绿网相互融合,形成最终的布局形态。规划建议采取两种工业厂房建设模式,即标准厂房出租模式与企业购地自建模式。
5.2.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以线状和面状两种布局方式为主。万国路作为园区公共服务发展轴,沿路两侧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状分布主要围绕人工湖(波登湖)公共服务中心展开。
5.3 道路交通规划
5.3.1 园区内部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区路网构成“三横两纵”的城市主干路系统,形成以交通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组成主骨架,配合城市次干路、支路,形成功能明确等级合理的方格网状城市路网系统。本规划区道路分为交通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见图9。
图9 园区路网规划图
5.3.2 慢行交通规划
结合德国工业园区特色,采用多元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模式,规划制定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统,具前瞻性地引导慢行出行行为,满足各类人群的交通性、社会性的慢行出行需求。
规划在园区内沿主要河道的滨河绿化空间设置滨水慢行绿道,由人工湖向外延伸,形成环状的慢行空间结构。对外向北连接至城市主要绿道,向西连接至郊野型绿道,向南连接至郊野型绿道。结合滨水绿化,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慢行交通驿站、信息咨询等。
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作为省级重点的国际合作产业平台,规划编制过程中受到浙江省委领导及嘉兴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规划方案也经历了多轮征求意见的过程。征求对象涵盖了相关的各个层面,包括开发主体、市民代表、中国驻德国商会、工业及科技服务业主管部门、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
笔者在全程参与本次概念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收获良多。最大感触是:本次概念规划的难点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而真正的难点在于规划编制进程面临巨大障碍时,探索如何主动化解危机,寻求各方利益平衡,最终达成共识的方法。由此,本文归纳了以下几个促使规划编制过程有效推进的切入点。
6.1 主动寻求与上位规划的衔接
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缺乏用地指标成为制约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发展的首个难题。本规划编制的同时,嘉兴市正在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项目组以此为契机, 主动对接嘉兴市“多规合一”办公室, 经过多方协调与努力,最终在嘉兴“多规合一”中对本项目进行了用地保障。
6.2 精确瞄准德资企业需求
项目组利用同济大学的中德交流平台,主动接洽德国驻华商会,组织了多次座谈会。会上邀请了多家德资企业代表进行深入详尽的访谈与交流,逐渐摸清了德资企业在华投资的需求、企业选址的考察因素、德企员工的工作环境诉求。此外,项目组还前往苏州、昆山等德资企业落户集中的城市进行深入考察与调研,分析德国园区的建设经验。这些前期工作都为编好本次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3 积极推广绿色生态建园理念
通过前期对德资企业和德国工业园区充分的调查研究,让项目组明确了本次园区规划的一个关键点,即要改变以往工业园区粗放的、与城市割裂的建设模式,树立绿色生态建园的理念。因此,本次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嘉兴首个绿色生态园区。在方案沟通的初期阶段,项目委托方对绿色生态建园理念仍存有较为保守的态度。但是,经过项目组坚持不懈的引导,让委托方逐渐了解这种建园理念实施后所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从而接受了整个规划方案。
[1] 刘雯. 国际合作园区的未来发展:来自中德生态园的启示[J]. 国际经济合作, 2013(3):42-43.
[2] 田野,肖煜,宫媛.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9(增刊1):14-15.
[3] 朱凯,王兴平,袁新国.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园区空间整合与转型引导 [C] ∥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3-6.
[4] 宋鑫陶. 中德生态园升级国际合作[J]. 商周刊,2014(10):56-57.
[5] 冯雪琛. 基于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生态城市项目的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3.
Analysis on the Conceptual Plan of the Zhong De (Jiaxing)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ark of Zhejiang
XUTianzhen,LIJiaqi
2016-05-23
徐天真(1985—),男,浙江桐乡人,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TU984
B
1008-3707(2016)12-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