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固始话源流

2016-12-25 16:28:13宋昀澎
关键词:南迁固始县闽台

□宋昀澎

根在固始话源流

□宋昀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古人以树之本、水之源来比喻人的祖根,又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来比喻人的归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以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炎黄文化为核心的根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子孙寻根溯源的“活地图”,更是联络宗亲感情、凝聚民族精神的桥梁和纽带。

巍巍大别山绵延千里,悠悠淮河水东流万年。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大自然造就了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固始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固始不仅积淀下了秀美的山川、灿烂的文化、淳朴的民风,而且拥有非常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被誉为“中原第一侨乡”。

固始县是著名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了7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增“根”谊,加“根”情,进一步拉近了固始与闽台的亲情关系。闽台及东南亚诸国的同胞、侨胞满怀对祖国、对故乡、对祖先的赤诚之心,越过千山万水,络绎不绝地到固始寻根问祖,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那么,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后裔千里迢迢到固始寻根祭祖、观光旅游、共抒亲情、共议发展?固始又有什么样的血脉之魂,让他们每一次走访,每一回重温,都难以割舍并深深震撼?千年沧桑话源流,是固始人历史上的四次南迁,使这里与闽、粤、台等地的地缘、血缘、史缘、文缘紧密相连。

固始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有人口173万,县域面积2946平方公里,自古就是淮南江北的膏腴之地,鱼米之乡。春秋中叶,乡贤孙叔敖曾带领乡民引大别山之水入人工渠,灌溉固始农田,使固始成为“百里不求天”的沃野,为历代统治者所垂青。固始地处“吴头楚尾”“豫南扬北”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几次大的动乱,“固邑”就“每虚其地”。但由于这里生产条件优越,战乱一结束,固邑之民返居,他邑之民迁入,很快又聚居成邑,创伤的愈合力特别强,与外界联系也十分紧密,成为中原人口向南方迁徙的重要出发地和集散地。

海内外历史与考古学家、姓氏文化研究者从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方言学、民俗学和谱牒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证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豫闽台一千多年前是一家”“台湾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河南,在固始”。多年从事姓氏研究工作的原固始县史志研究室的许竟成先生曾撰文指出,闽台众多族谱记载,先祖于晋末、唐初、唐末、两宋、元明之际自光州固始入闽,有名讳,有世系,有些还记有出自固始的具体地名,一些族谱甚至还记载着从闽地又回迁固始的姓氏,并且世代还有往来。

从史缘上看,固始与闽南实际上有过5次人口大交流,这是有史可查的事实。最早的交流,当在汉武帝镇压闽越国统治者的反叛后,“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这里的“江淮间”,具体指的是包括固始在内的大别山东北部,它为后来的中原包括固始在内的姓氏入居闽地的沟通联系创造了先导条件。其他4次,则为固始人向闽地的规模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以固始人为主的衣冠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开始了中原文化对福建的输入、渗透。“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使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今闽人皆称固始人”。[1]

与第一次南迁不同,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队进行的笫二次大规模南迁,在福建和固始至今都有重要影响。陈政、陈元光也因此成为固始与闽南两地交融的历史性人物。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之间山民骚乱,高宗诏朝议大夫陈政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3600名府兵、123名副将入闽平叛。陈政入闽初战获胜,后因寡不敌众,即向朝廷请增援兵。次年,陈政兄陈敏、陈敷奉诏招募“58姓”军校5000多名增援,陈元光和祖母魏敬也随军前往。之后,陈政领府兵与援军平定骚乱,辟荒镇守,军兵与眷属就地安家,不还故里。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病逝后,其子陈元光袭父职任岭南行军总管,维护稳定,传播文化,开发闽南,创立州县,并于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建漳州,首任刺使。他与大部分军校落籍闽南,建设和开发漳州地区,被尊为“开漳圣王”。[2]

固始人第三次大批南迁,当属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义军入闽带动的移民潮。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固始地处中原,不可避免地成为这场战乱的首要战场,生灵涂炭。据《资治通鉴》记载: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寿州王绪组织一支民军解放光、寿二州,当地民众竞相报名参加。当时,威武神勇、素有“三龙”美誉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也在固始招众起义,成为王绪队伍的重要力量。期间,蔡州秦宗权在中原作乱,淮北“极目千里无人烟,车载盐尸供寇粮”,光州、寿州民众纷纷南逃,王绪也受秦宗权所逼,带兵南下。后因性“猜刻不仁”,在进入闽地南安后,被众将囚禁而自绝,众推王潮为主,王审知为副。王潮死后,王审知被唐末政权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授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进而封为“闽王”,统一八闽长达50多年。当年随王潮、王审邽入闽南时,王审知才25岁。在他的治理下,福建赢得了数十年的安定和发展,出现了少有的兴盛。这期间,也是中原文化对东南地区的全面洗礼,为后来东南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固始人最后的南迁是在宋朝。北宋末年,宋徽宗、钦宗被金兵所执,高宗南度,京都移治于临安,中原士民纷纷南逃。固始一度被金兵占领,乡民为避战乱,也纷纷定向南徙闽地寻亲投友。南宋末年,元军占领光州,进而占领固始县城。固始县治所“徙治无常”。民众则纷纷南逃,衣冠士族同样定向徙居闽地。[3]

上述固始先民因循入闽,带去了发达的农耕技术,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于开发闽地及东南诸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千百年来,这些入闽先人的后裔逐渐播迁至粤、台、港、澳及海外各地。据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户口与姓氏显示,台湾共有82.9万户,737个姓氏,有63个姓氏族谱记载先祖从河南“光州固始”迁至福建,再从福建迁至台湾。[4]他们所到之处,不仅承传了先人的奋斗精神和文化素养,也把“固始”这个祖根地的符号刻在了庙堂上,记载到家谱中,并融入他们生生繁衍的血脉。

人同根,语同系,文缘相依,民俗相沿。固始人历史上的四次南迁,还将中原河洛的古音播洒到了闽南大地,将固始淳朴的民风民俗种植在闽台并代代相传。

注释:

[1]何乔远:《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周文顺、徐宁生:《河洛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据《固始县志·人口迁徙》记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郑淑贞:《固始姓氏源流路线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河南省固始县慈济高中)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南迁固始县闽台
固始县举行2023年“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仪式
Can or Can’t ?
固始县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42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12
固始县
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商情(2016年44期)2017-03-05 00:12:50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9
情寄十梓街——记河南大学南迁苏州的一件往事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5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福建人(2015年8期)2015-02-27 1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