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宾
陶器轮制法的辨识
□贾宾
近年来,我们对登封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观察,发现该遗址陶器的成型方法是以手制法为主,特别是泥条法占了绝大多数。再者,《华夏考古》1998年第2期刊载了李文杰、张居中先生的《渑池县郑窑遗址二里头文化制陶工艺研究》,该文也认为,郑窑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制法是以手制法中的泥条法成型为主的。不过,《偃师二里头 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说到二里头文化一期制陶方法时,作者认为“轮制技术在一期文化时已广泛使用”“一些形制规整、造型匀称的器皿(如器形较大的盆、罐、尊、瓮等),都应该是轮制的,这些器皿所占的比例最大”。该报告还认为二、三、四期陶器的成型方法也是以轮制法为主的。为什么距离相近、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三个遗址,在陶器的主流成型方法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是否由于二里头遗址为当时的都城性的聚落,制陶水平较其他聚落高?二里头遗址陶器制作工艺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陶器成型方法是以手制为主的,极少见到轮制器物。这一结果说明,同一文化的三个聚落在陶器制作工艺方面没有根本差别。那么,《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制成法的判断,是不是存在着问题,尚需进行深入的探讨。
据观察,登封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的陶器很少见到快轮成型的,除了少部分手捏、轮制、模制成型外,大多数器物为手制法中的泥条法所成型,辅以拍打、刮抹、磨光及慢轮修整工艺。经过慢轮修整的部位,主要是器物的口沿、领、肩等,少数器物腹、底部也经过轮修。经过轮修的部位,都留有明显的轮纹痕迹。轮纹为水平状平行排列,线条之间距离紧密,与快轮制坯成型所遗留的痕迹很相似,非常容易使观察者把这些器物当作是轮制法成型所遗留的痕迹。于是,我们对《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进行更细致的研读,发现该报告在对轮制法成型器物的统计中,实际上包括了大量手制成型但经过轮修的器物。可见,该报告作者对陶器手制和轮制的区分标准,与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观察研究古代陶器制作工艺时,如何判断轮制法成型的器物呢?在此,我们提出一点浅见。
1.轮制法的含义。专门从事制陶工艺研究者所说的轮制法是专指快轮成型制陶法,即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的方法。
2.轮制法制陶的转速有规律。快轮制陶的工具是陶车。陶车也称为轱辘或陶钧。陶车主要的部分是轮盘,又叫车盘,是一个圆形的平台,中间薄,边缘厚而下垂。轮盘可以是泥质的,也可以是石质的或木质的。车盘下面中心有圆窝以安装车轴,车轴与埋在地下的车筒套合。拉坯成型时,转动车盘,带动车轴在车筒中做圆周运动。陶车有快、慢两种。慢轮陶车的主体构造与快轮陶车相似,主要区别是没有车筒,因而其转速较慢。关于陶车的转速,前辈学者们做过一些考察。林声先生对云南景洪城郊一个制陶作坊的观察发现,“陶轮用足转动和用木棒搅动,平均每秒可转两三圈”[1],即转速为120转/分~180转/分。李文杰先生测定北京马家店制陶作坊的快轮转速为160转/分。我们对开封翟氏作坊快轮转速的测定结果为平均158转/分,三者结果非常接近。至于慢轮的转速,云南傣族使用的慢轮转速为4转/分~6转/分,北京马家店陶器厂“快轮慢用”的转速约80转/分。
3.轮制陶器的特征。轮制法制陶与手制法制陶(泥条盘筑、泥条圈筑、捏塑)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轮制陶器在原料、造型、器物形体大小与手制成型的陶器明显有别,并在器物上留下一些特有的制作痕迹,这些特征都可作为判断陶器是否属于轮制的依据。
(1)轮制法多用于泥质陶器。快轮制陶技术对坯料的要求严格,泥料必须经过仔细挑选和淘洗,质地均匀、细腻而柔软,可塑性比较强。所以,轮制法多用于泥质陶器,较少用于夹砂陶器。快轮法制作的陶器,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规整、和谐。
(2)轮制的陶器底部有偏心涡纹。快轮拉坯时,由于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相当大,泥料必须粘在轮盘上以防“飞”掉,胚体制成后底部仍粘在轮盘上,最后都要用割线进行切割,使器底与轮盘分离。因此,快轮所制陶器的外底必然有切割时形成的偏心涡纹。有些轮制的陶器底部可能看不到偏心涡纹,那是经过了后期修整而消失了的。然而,偏心涡纹并非快轮所制陶器独有的特征。泥条法制陶成型时,如果在制作时器底与轮盘之间未设隔离层,也会发生器底与陶轮粘连的情况,成型之后仍然需要用割线将胚体从陶轮上切割下来,于是外底也会产生偏心涡纹。因此,不能一看到偏心涡纹就断定它是快轮所制,应当结合材质、形体大小及造型比例特征等方面综合地进行判断、辨识。
(3)轮制陶器的形体较小。快轮法制陶时,器物的大小和转速有明显的联系,器物形体越大,对轮速的要求越高。大型器物的快轮成型,即便在现代使用电动快轮条件下也是难度很大的工作,而古代快轮陶车依靠人工提供动力,其转速不能和电动快轮相比,所拉成的器物的体量一般较小。所以,器物形体大小也可作为判断陶器是否为轮制成型的参考依据。
(4)轮制陶器有两种特殊的痕迹。在快轮法成型过程中,一般会产生两种特殊的痕迹。一种是螺旋式拉坯指印,这是常见的痕迹,是与泥条法制陶产生的泥条鼓棱痕迹完全不同的。螺旋式拉坯指印给人的感觉是均匀、排列紧密、浑然一体,而泥条的鼓棱痕很不均匀、错落叠加,且多伴有加固泥条时留下的垫窝。另一种是麻花状扭转皱纹,这是不常见的痕迹,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够发现[2]。如果陶轮按逆时针方向快速旋转,两手按顺时针方向用力提拉胚体,那么,两手和陶轮就分别将胚体上下两端向相反方向扭转;在泥料较软的条件下,胚体被扭成麻花状,内壁和外表都会产生细密的麻花状扭转皱纹,内壁成顺时针状倾斜,外表呈逆时针状倾斜。与此不同,如果陶轮按顺时针方向旋转,麻花状扭转皱纹则呈相反方向倾斜。上述两种痕迹都只是在快轮拉坯过程中产生的,是轮制陶器所特有的痕迹,在手制成型(如泥条法)和慢轮修整的陶器上是看不到的。因此,在陶器上一旦观察到这两种痕迹之一,即可认定该陶器为轮制成型。
综上所述,判断一件陶器是否轮制成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首先,可以寻找螺旋式拉坯指印和麻花状扭转皱纹。发现这两种痕迹之一,即可判定该器物为轮制法成型。其次,器物底部的偏心涡纹是轮制陶器的标志痕迹之一,但不是充要条件,应结合陶器的质地、形体大小、造型比例等加以判断。再次,当器物上没有明显的痕迹时,可以综合观察其材质、形体大小、造型等方面。如果器物质地均匀、细腻,形体较小,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规整、和谐,也可以判断其为轮制法成型。
注释:
[1]林声:《云南傣族制陶术调查》,《考古》1956年第12期。
[2]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单位 海南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