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扬
丁村杂记
□李占扬
黛色的枣树还未发芽,仍沉浸在冬日的襁褓中,树下的麦苗已开始返青,丁村河湾湿地的毛柳绿色点点。站在黄土崖边,人影、树木、天空,甚至还有远处的塔儿山主峰,都溶化在这一湾汾水里了。
我顺着村子向西北方向的河边走去,已是早春时节,蜿蜒的小道上布满蒿草、小树、芦葭、蒺藜,地下凸起的累累新土,是黄土高原常见的鼢鼠的窝。出了这片杂草地,刚钻进枣林,这时偏就下起了雪。无风,雪并不大,雪片在天空打着旋,飘飘悠悠,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天地相连,一色的灰蒙,落在脸上的雪,是清纯的、沁心的,穿透时空或潜入梦中的凉爽。柔白的雪与黛色的枝,互为映衬互为折射,互为对立互为因果。
崖子那边是一望无垠的黄土塬,此塬是黄土高原四大塬之一的吉县塬,丁村位于吉县塬的最东端,地貌属于汾河地堑。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它纵贯南北,辐射东西,是山西省的神经中枢。汾河两翼的黄土冲沟似羽毛猎猎,将黄土塬切割得支离破碎,高原的“特产”——沟壑梁峁,一应俱全。
我住的房子是一处清代商人的四合院,房间很小,墙却很厚,很符合现代防范地震的理念。这一套组合的民居,是由自成一体的15个院落组成,院与院之间,由通道相连接,通道并不总设在明眼处,每个院落的结构和布局形同神异。一座座院落之间都由旁门、甬道或庭院相连,四通八达,欲找到院中通道并非易事,外人进去若处迷宫,虽然各有门户通往外面,但都是大门紧锁,整个院落只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
关于丁村的印记,在沾满灰尘的我1984年10月的日记里,我找到了如下文字:
正堂厢房组合着年轮长幼,
雕廊画柱钤印出拳拳匠心。
幽阁闺楼锁不住少女春沐,
池面小鱼游历在天地之濒。
一湾汾水经历了悠悠万事,
一抹斜阳透析了时代光纤。
一介学人误读了青春年少,
一声叹息织成了诗样网线。
一则意念燃起了满腔文思,
一行标点隐匿了万纸千篇。
一杆秃笔链接了昨日今夜,
一纸号令清点了近水远山。
……
那时,多数时候王向前老师不在丁村,我一人的时候就直接在炊事员老柴家吃饭,有时我会到小卖部买一瓶酒,和老柴一家盘腿坐在屋中大火炕上,享受着烧火煮饭经停炕上的暖气,喝一口当地的纯粮烧酒,从嘴里辣到心窝。老柴说喝晋南的辣酒有讲究,只可温了喝,温酒暖胃,寒酒伤脾,但温酒好喝易醉。炕头与锅台间有一小龛,便是贮酒温酒之处。喝了几杯,身上屋里暖意融融,酒香四溢,酒不醉人人自醉,家也不过如此,顿不觉考古者“四海为家家万里”了,倒觉得这考古更像是一首歌,抑扬顿挫都能在这首歌里找到了唱到了……
平时湾里的水很静,多数时候看不出水流动的痕迹,更像是一片温顺的湖泊。闲散时节,村民能捕到不少的鱼虾。可是好景不长,1985年的秋天,忽从上游流淌来泛黄的水,鱼、虾等被呛得浮出水面,村童有的拿棍子打,有的用盆子舀,有的用筛子捞,这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汾河里的鱼。我由此联想到十万年前生活于此的丁村人的捕捞场面。
东山一带应该有一个很大的石器制造场,找到丁村石器制造场一直是王向前老师的一个心愿。丁村出土的石器虽说多由砾石制作,但这些砾石的磨圆度较弱,一方面说明这不是石器原来的产地,另一方面说明搬运的距离不会太长。早年裴文中和贾兰坡的丁村考古队,在东山沙女沟的冲沟里发现过类似丁村的石器,其中一件并认为可能是手斧,因为发现太少,又无地层,便在1958年的研究报告里称其为“似手斧”了。裴、贾的东山考古调查,也提到那里有大量角页岩的分布,由于时间紧迫,冬季来临,终未再做工作。
一个秋雨初歇的早上,我和王老师不约而同想到了东山调查的事。可在山上山下转悠到下午,仍一无所获。我们坐在山坡上休息,王老师指着坡下一堆乱石让我去看看,我就绕道前往,奇迹发生了——从山半腰到山下,堆的全是古人类的制品,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最大史前石器制造场的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
我始终未忘在柴寺出土第一件细石器时的激动。
那是一个半阴的扬沙天,有位工人将石核上的土轻轻撩去,说了句至今我也回忆不全的什么话,我随而视之,竟然这么简单,甚至没有过程,一件精美的细石器就进入了我的视线。花开有情,花落无意、无声、无痕,时隔多年,我仍未找到值得纪念的细节,它出世在那个虽有沙尘但却美好的春天,我心里只有回味到的和回味时的激动,此外还是激动!
这就是考古的不解魅力之所在!
当你收获着心存着拥有着一个又一个激动或感动,你的一生就和这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使你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尽管你经历了无数的曲折无奈酸甜苦辣,尽管你有过彷徨和焦灼,人微言轻,不甘弱势。
但当你坐在了电脑前敲击着键盘,有关它的一行行的方块字就排着队呈现在你的面前,接受着你的审视、指点和检阅,它给你带来了快慰而非烦恼,动力而非累赘,提劲而非泄气。
之后,它便去了它该去的地方,为你开辟一方新天地。
它是你的朋友、使者、代言人和你情感的载体,你的进行曲和催征号角,你的立人之本和处世招贴,你的全部积蓄和智慧的浓缩,你的主张还有你的思想,你的适时适度适当的释放或展演。你的蕴而不露的谆谆之言、密不示人的尖尖利刃、矢志不渝的隐隐意念、触手可及的泱泱兮伊甸园、饥不可耐的啧啧兮火宫殿。它是你没有讲完的一截故事,也是你没有熨平的一缕心思,你的卧薪尝胆和干莫煮剑,你的赤兔千里和画戟满天,你的能使你得到满足与快活的一切的一切——你的真正的你。
1984年整个夏天,我是在五台山地区度过的,在拟建的塑(塑县)石(石家庄)铁路的沿线,有许多战争年代的遗迹,而这时战争烽火已远,硝烟散了,刀枪不再,马放南山。更是歌舞升平,风马流年,青纱帐浅,故垒西边。这是一片令人遐思的旧地,遗存垂千古,新人送旧人——铁打的遗存流水的人。
滹沱河永远是个迷人的地方,千脸万颜的向日葵、遍坡盈垅的莜麦、风韵十足的谷子、黍子或高粱。斯时河水已经不多,汪汪清水隐匿在草丛之间,河道宽平,满河筒子的牛和羊,悠然地吃着嫩草,羊毛白得若天上的云朵。很多新石器时代或商周时期的遗址,分布在河边的阶地上,古代人也很看好这水草丰美之地。
五台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阳光柔柔的,尤其是雨后,绵绵的阳光泛着金黄色,如此气候和当地人不温不火的性格多少有些相似。
代县城北20里,有万里长城的雁门关和杨六郎祠。六郎的祠堂面南临北,依山而居,规模仅和普通民宅相若,荒草孤宅,幽径独行,风尘叹起,柏榆森森。祠堂延伸着偏关古道之隔世悲凉,那杨家六郎、孟良、焦赞诸将,个个余威兹年,亦难为此削去丝丝寂寥。唯一弯新月,暮上山腰,碧穹银镰,河汉星疏,方知今日为何年。适逢英雄忌日,念英雄暮年、壮怀激烈,慕名而至的游人、香客,盈门盈野。
是年九月,我来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丁村考古队,作为王向前老师的助手。王向前老师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早年毕业生,人缘好又有野外工作经验,所以说我在丁村的收获多半和他的辅导分不开。
上半年,王老师和山西大学的石金鸣讲师发掘解村电灌站地点,我一到那儿,王老师便津津乐道地介绍他们挖的汾河三阶地上的一个侵蚀面,十几万年前的地层,连河水的流向、痕迹都能清晰地显露出来,我感到旧石器考古很神奇!
王老师称自己是个没福气的人,两地分居不论,挨到落实政策了吧,全家老少几代人,比如吃鸡蛋,王老师说,老婆教学,工作辛苦体质弱,鸡蛋该吃不,该吃。儿子上中学,营养要跟上,鸡蛋该吃不,该吃。老娘已近八旬,鸡蛋该吃不,那更该吃。他自己呢,家里的脊梁啊,鸡蛋该吃不,当然也该吃。全家人都该吃鸡蛋,暂时都不吃!“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话语里不失诙谐与乐观。
山西来的同事曾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在王老师患失忆症的最后的日子里,家人、同事全然不记。他使劲儿地敲打着自己办公室的门,并问这是谁的家(屋),怎么没有人开门呢,是不欢迎他吗,他很纳闷。但唯有我的名字和我已回河南工作的事还记得,这可能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储存。
他患病前后常写信给我,那些信多出自他的无眠之夜。可能是我们忘年的友谊,珍藏在他大脑的“U盘”已久,其时,关乎我的这一部分内存还未被病毒吞噬掉,还基本存在着。
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斯好人,当自何患?
我将杯中之酒轻轻地洒于梦中的河湾,一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迅速升腾、弥漫、浸润四野、直入心扉……生命之花只是过眼烟云,多少花朵凋零了,连一点儿痕迹也不曾留下。悠悠万事随风散去,唯有人间真情永存,我眼里噙满泪水,凝望昔日河湾里的战场,抚摸乍熟还生的土地,追逐淡淡泥土的芳香,目送静静的河水远行,想念影影故去的师友,河湾已经物是人非,百崖凋零,株株草木瑟缩,犹如逝者灵魂归去……
人一辈子都是在高潮低潮中浮沉,为了使生活不至于沦落到死水一般的境地,考古这点尚好,你的肌体时时在吸氧,你的思想处处在闪烁,你的智慧日日在更新,高潮低潮总能在不经意间适时到来。
那时是我的黄金时代,当我睡在丁村东山四面是土的窑里,远离人间仕林漂染,享用世外超凡的静谧,领略萤火虫在山野里曼舞,倾听未名小虫若隐若现地轻歌,一个个美好的念头从心底里生成、从眼前掠过、向土中集结。这时,什么也不用想了,你只需要几碗窖水,天塌下来都与你无关,更没有人来偷来抢,生人走不出这山里的村子,是因为找不到出山的路,谁也不会打你的主意,因为你是考古的,你是天底下世界中最安全之人,只有天上的太阳、老乡的鸡会告诉你时间。若是阴雨天,那你就蒙头盖脑睡上七天七宿,把你失去的属于你的没有睡够的觉,都统统补回来。药补不及食补,食补不如觉补,直睡得身醉如泥,天地浑然,四大皆空。我十分欣赏周身的血液都平稳有序地流回心脏的那种似有若无的感觉。生命的液体流回来又流出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意停息,你休息它不休息,你生气它不生气,你有时想不开它却想得开,它是你忠诚的卫士,它是雷锋的粉丝!
觉睡足了,便也想入非非起来,心想,万一这窑洞正好在这一刻突然坍塌了,万年之后,当自己变成了化石——几块白花花的骨头,有一个考古者将我从泥土里挖出来,他能判断出姓甚名谁吗?或许有可能,因为我衣兜里装有说明自己身份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证”,塑料皮夹层里还有二十斤山西省地方粮票……
丁村的黄土层里有我学习和观察的资料,一切为我提供求知的方便,都在帮助我成全我。我闻着石器散发出的经年沉香,并从心底呵出一口长气,即着力将古今碎片缀合,把时空顺序调理,把遗漏补正熨平,把心内物外整治干净,然后默默地说道,这是一项多么圣洁而宏大的工程。此时没有任何人的打搅,没有噪音甚至没有一点杂音烦你,只有一颗跳动的心和这心调动起来的一腔热血在忙活。此时此刻,我被自己幻想的一切感染着,被自己采编的故事感动着,被不知从何而来的激情燃烧着……如火烧残云一般,烧遍西边的半个天空,进而烧遍东边的和所有的天空,而后漫延开来,把世界,把宇宙,把眼前一切都烧得通红透亮,把所有的杂念都燃烧干净,把有限的水分集为甘霖,沐浴一切有机的和无机的物体。我陶醉其间,常常不知自己所云、所思、所想、所念,不知自己立于何处,自己和自己以外是怎样的关系,自己是谁,谁为自己,更不知人在天外或天在人外,是我感知于天还是天在意于我,我是屡经淘洗后的一粒沙尘,天留斯尘必有用,天降大任于斯尘也!
作者1984年在丁村遗址
有时,夜半难眠,我披衣即起,观察起那些石器来。村里人多睡了,远处传来几声少气无力的犬吠声,近处似有獾子拍谁家鸡窝的动静,屋里灯光变得豁然明亮,石头也更加绚丽和动人,我的心里就无比地沉稳、踏实和放松。不仅如此,石头竟能给我以镇静与安眠。这是千古一遇的良方,我有一种神农问药的满足,同时又思忖着与此无关的问题——
试问眼前的石器们,是谁将你携至这风蚀的河湾,并与之结缘,成了石中灵物;是谁在你身上剥下一块石片,用石片斩去束束野草、兽皮筋腱,由此耗去你锋尖利刃,你随之变得斯文起来、苍老许多,从此你就成了一段历史的陈说;是谁将你束之高阁、尘封斯地,你有否感知这茫茫沙域、冥冥长夜、地湿天寒?是谁给了我们如此机缘,使我们在今世相遇相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咱们互为成就、互为感叹、互为犄角,咱们共生、共进、共赢、共荣,如何?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 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