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涛
摘 要: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由管理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三部分构成,其内部有特定的运行机制,并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开放性的互动关系。通过自身的内部运作机制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开放互动,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并在促进中外交流、传承文化经典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基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部运行特点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性,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以及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提出塑造高校校园文化的关键着眼点,并根据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重塑校园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创造功能;文化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71-05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升的神圣使命,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前沿阵地,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则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从与社会对接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是学生告别学生时代走向社会和继续进修的驿站,高等院校与社会的接触更为紧密。在校大学生在“象牙塔”里不仅能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会受到校园里特有氛围的熏陶,这种特有的氛围就是高校的校园文化。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其他无形资源具有统驭性,对于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升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均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但是与企业文化等亚文化相比,高校校园文化不但具有价值创造功能,而且其价值创造功能发挥作用的空间范围更具广泛性,影响的时间更具深远性。企业文化的价值创造功能已为业界与学术界所认知,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创造功能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理论上对该问题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本文则从剖析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入手,在对其价值创造功能作用发挥机理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塑造的着眼点,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站在促进我国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高校校园文化是生活在高校校园内特定的群体所营造的一种工作、生活和学习氛围。这种特有的氛围伴随着高校的创建而产生,并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变迁和演化[1]。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内外的高校校园文化逐步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型文化,过渡到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阶段。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所创造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2]。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作为在高校校园里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带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质。在高校校园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被培育的对象则是在校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从内涵上来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四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有形部分,包括校园环境和各种教育设施等;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以及广大师生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属于校园文化观念形态的无形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园行为文化则是广大师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以及处事风格,是校园文化的外显部分;而校园制度文化则表现为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为完成各种教学和科研任务所遵从的各种操作规程,是保障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准则层面部分。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而且一般说来,积淀的时间越长,文化的底蕴就越深厚,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性。同时,文化还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化并不断推陈出新,这就是文化的创新性。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也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只有通过传承与创新,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得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并永葆青春与活力。高校校园文化虽然在形态上包括有形与无形的部分,但其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则是文化的承载者即高校的广大师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校园文化分为管理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三个层次[3]。高校校园管理文化是校园里从事管理的人员所形成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办学理念、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管理作风等内容,决定着高校的未来发展导向、综合实力提升以及运营效率提高等重大问题。教师文化则是高校中广大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员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如教师的品德修养、师风学风、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人格魅力与学术造诣等。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与大学生直接接触,因而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形成与重塑起着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同时,教师还是科研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决定着科研水平的高低与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教师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学生文化是高校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所特有的文化。高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学生文化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一种文化氛围,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和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所承担的两项主要任务,高校的这种职能定位以及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使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学术性、创新性和民主性[4]。校园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求承载主体和接受对象应具有一定的学识水平和理论功底。因此,校园文化带有明显的学术性特征。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与科研成果的问世,也要求在相应的专业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高校的校园文化又表现出探索未知的创新性特征。高校校园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学与科研两大主题展开的,且其管理与服务对象又是具有一定学识水平的教师和承载祖国未来的大学生。因此,其管理又表现出不同于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在学术上崇尚自由,在管理上与思想上体现出较高的民主性。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创造功能及其塑造的关键着眼点
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和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社会功能定位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比其他类型的文化具有更加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这种价值创造功能作用的广度与深度要远远超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其他类型的文化[5]。高校校园文化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其特定的运转模式;同时高校校园文化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文化之间频繁持久地进行着互动。借助于内部各个构成要素的有效运转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高校校园文化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部运行的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学校对教师的业绩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加大对科研的奖励力度会激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去,则会促进高校多出的创新成果;高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则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激发教师和学生养成勇于进取的精神。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得到塑造,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影响比管理文化更直接、更有效。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开放互动
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文化之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互动。一方面,国家对高校所实行的管理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都会对高校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管理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与教学科研也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同时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在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演化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学生为主要载体,受到高校校园文化熏陶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奔赴各行各业,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发散式的辅射作用。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创造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对教师文化具有引导功能,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学生文化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发散式的辐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内部的运行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开放式互动,表现出了不同于企业文化等其他文化的价值创造功能,其价值创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会的强大辐射功能。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大学生活与学习期间大学生受到高校校园文化的感染与熏陶,毕业以后走出校园的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分布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他们的学识水平、专业技能、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处事风格等不仅会对其所处群体的亚文化产生相应的影响,同时组建家庭为人父或为人母以后,还会对子女的启蒙教育以及下一代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演进和变迁。校园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学生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文化有着强大的辐射功能。通过这种强大的辐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管理理念更新、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2.促进历史传承与中外交流功能。高校承载着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功能,通过知识的传承,优秀的文化元素最终积淀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通过在相关知识领域的突破与创新,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高校校园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中转站,在这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这些经典文化的精华传授给一批批大学生,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横向的国别维度来看,高校又是一个中外文明交融的加速器。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西方文明在高校校园中进行融会贯通并相互促进,进而会促进企业进一步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加速技术水平提升的速度,突显知识的价值创造功能。
3.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与驱动功能。与企业文化等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影响力更强。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比较关注各个专业领域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担负着学科发展创新的使命,具有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高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必然最早在高校校园落地生根,并必然最先在高校校园的管理文化与教师文化中得到反映与体现,使高校的治学理念、管理风格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与治学风格受到涤荡,进而通过教师的示范与传导效应对在校大学生产生感染,促进高校校园学生文化的更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特征对整个民族自主创新意识的增强具有引领作用,高校师生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新突破通过产学研的融合、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最终会促进整个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
(四)高校校园文化塑造的关键着眼点
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但是要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则离不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塑造。高校中广大教师既是直接向学生传道、授业与解惑的承担者,同时也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高校校园文化的塑造应把教师文化的打造作为重点;高校校园文化以大学生为载体对社会各行各业具有强大辅射功能。因此,还应把打造良好的学生文化作为关键的目标定位。
1.应以优秀教师文化打造为基础。教师的工作作风、处事风格以及生活态度会直接感染高校的大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求真务实的学风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激励与带动作用;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当今时代,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人生目标的定位、价值取向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赢得其他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尊重,高校校园也才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否则,则可能会导致两种不良的后果:一种情况是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而向整个社会输送一些负能量;另一种情况是教师的言行得到学生的认可,进而使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传导与影响功能弱化甚至失灵,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失常。由于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建设的未来,从更进一步的角度来讲,教师文化的塑造对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优秀的教师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石,而师德师风建设则是促进高校教师文化优化与提升的关键与灵魂。
2.应以学生文化的营造为归宿。教书育人是高校的一个根本宗旨,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把大学生培育成“四有”新人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而要达到此目的,高校就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文化。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脚踏实地的研读风气、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孜孜不倦求学态度,会感召与激励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不断攀登,为其走出学校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让讲排场、比吃穿和爱虚荣的风气充斥高校校园学生文化中,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依赖长辈等思想占据大学生的心灵,那么,这样的文化氛围势必会影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最终也会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应以促进民族文化的提升为目标导向。尽管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借鉴并呈现出逐步融合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发展路径和风俗习惯及价值标准。因此,每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均具有独特的文化元素和成分。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中既有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化精华,也有制约生产效率提高与科技创新的文化糟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鉴于高校在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基础地位,从战略的高度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必须以民族文化的提升与优化为目标。
三、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一些高校相比,我国的高校成立的时间大都较晚,高校校园文化积淀的历史不长,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和对高校所采取的管理办法,在给高校教师提供一种稳定的职业归属感的同时,也使高校校园呈现出一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同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建和扩招以及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化气息充斥校园
一些高校近年来由于大规模扩建在财务上面临着较大的偿债压力,为了解决财务困难,便通过扩招收取学费作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一些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却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难以严把质量关,存在着追求招生数量不讲教育质量的问题。在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一些仅依靠工资收入来维持家庭开支的高校教师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能潜心从事科研与教学,而是热衷于搞社会兼职赚“外快”。从学生群体来看,一些学生或是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或是出于积累社会经验的考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当中,而是纷纷走出校园做家教搞兼职,也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对学业与业余兼职不能适当安排和统筹兼顾[6],致使校园中充满着商业化的功利主义倾向。
(二)学术上存在着浮澡之风
近年来高校推行的职称评定标准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达到职称晋升的目的,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同时在科研工作中也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只求发表不注重创新,只求数量不讲质量,只追求快出成果,而不注重学术的积淀。职称一旦评定就开始躺在已有的成绩上睡懒觉,一些高校教师评上教授以后就很难再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同时,一些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也很浮躁,在高校校园学生文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所谓大学,就是大概地学一下的地方。”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对待学业浮光掠影,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管理上政治色彩难以淡化
尽管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但是高校的政治色彩依然十分浓厚,“官本位”的思想还很严重。这种浓厚的政治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高校行政人员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在高校的管理文化当中服务意识比较淡漠,而官僚衙门作风仍旧盛行。二是高校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向行政领导倾斜的现象。有些高校知识渊博、硕果累累的学者在待遇上不如领导。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一些高校教师在搞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期望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走上领导岗位,进而使学术研究与人脉资源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然而,很多学者走上领导岗位后便会被一些行政事务所缠身,在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很难再出学术精品。
(四)师生关系存在着淡漠化的倾向
高校校园文化是通过教师文化的楷模与示范效应来熏陶与感染学生文化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尽可能多的互动与交流。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比较淡漠的倾向,这种倾向既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又有主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说,高校的扩招使生师比提高,且很多地方的大学校园都处在郊外的大学城,而教师则大多住在远离高校的市区,地理位置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课外的交流。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师业余时间热衷于挣“外快”,忽视了对学生课外的关心与辅导,一些教师从事科研也不注重吸收学生加入;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能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校园中的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传导功能。
(五)软硬件不兼容
高楼大厦可以成为一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可以在外观上给人一种大气雄浑的感觉,但是能够真正使一所高校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得到提升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和大家。我们可以把高校的大楼以及图书馆和体育馆等一些基础设施看成大学的硬件,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应的科研实力等看成是高校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是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但是大师、大家等软件资源才是一所高校的灵魂。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规模上的扩张,在校园的绿化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方面的投资过多,而对科研事业的发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的投入则显得相对不足,以至于人才梯队建设存在着断档的问题,科研实力提升后劲不足,高校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投资的问题势必会使高校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四、重塑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制约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对未来民族文化的提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问题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统筹规划。
(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使其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和社会上树立较高的威望,也才能使教师文化向学生文化传递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因此,我们应该把加强教师文化的打造作为重点,并从师德师风的建设入手,从源头上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档次的提升与质量的优化[7]。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把新进教师准入关口,对每位新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建立严格的道德标准考评机制,对以前在道德品质方面有恶劣的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从源头把好关;二是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对新进教师强化职业道德培训,还要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不断纠正高校教师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高校教师对各种不良风气的抵御能力;三是处于领导岗位和职称高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互助、淡薄名利、持之以恒、乐于奉献和求真务实的氛围,摒弃追逐名利和地位的“官本位”思想,逐步在大学校园营造一种民主氛围;四是督促每位教师三省吾身,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身言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评教与教师互评,及时纠正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种长效机制来抓,由组织、人事处等部门牵头负责,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考评指标体系,切实促进教师文化不断优化与提升[8]。
(二)强化师生互动增强高校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传导功能
校园文化巨大而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发端于教师文化,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大学生群体,通过学生文化对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进行渗透与影响。因此,高校在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素质修养、加强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传导功能,改善校园文化内部的运作机制。首先,高校应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公条件,在校园内为教师配置必要的办公室,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在校园内为教师建造职工宿舍或公租房,以便高校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能留在校园,为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搭建平台。其次,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学生一入学就给其分配导师,并实行指导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定期碰头制度,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再次,应注重吸纳本科生搞科研。有课题的教师还可以把本专业的本科生吸收到课题组,让其从事一些诸如资料搜集、文献整理等基础性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增加其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机会,强化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感染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为其下一步进行学术探索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大对科研等软件资源的投入
一个高校只有拥有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才能确保不断有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生。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高校从战略的高度进行长远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校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而打造出品牌效应。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对科研与教学奖励力度,紧紧围绕教学与科研两条主线,在加大对科研创新奖励力度的同时,每年还应对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进行重奖,使那些立足讲台甘于奉献的教师找到一种归属感;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运营机制,不断优化高校的管理文化,为优良师德师风的塑造、教师文化传导功能的发挥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总之,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软硬资源的兼容性,并以软件建设需要来确定硬件资源的规模,立足于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
(四)以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为突破口逐步弱化功利化倾向
高校校园文化中功利化的倾向究其根源尽管有来自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高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经济负担过重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高校应该从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作为着眼点,来逐步扭转学者商人化的倾向。首先,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才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不仅可以把一些精英型人才吸引到高校,还能够使高校教师安于本职工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当中,进而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以人文关怀留住人。高校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个性特点和生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管理文化中应改变按职务高低配置资源的模式,在高校校园里倡导与树立一种学术优先的主流文化氛围。再次,要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良好的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制定高校教师培养的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为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定期选派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的一些科研院所进行深造,不断提升他们的学识水平,以增强高校发展的后劲。
(五)多方联动克服校园文化中的浮澡之风
学术功底需要长期的积淀,教书育人也需要具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等各个方面要通力协作,切实从源头上来剔除校园文化中浮躁的文化元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机制,对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应实行动态的考核管理办法,推行职称降级与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以促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与提升。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师的考评办法,设置科研与教学两个职称序列,在教学任务比较重的学院设立教学职称岗位,对每年授课课时数达到一定数量的教师,从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同行互评等几个方面综合进行考核,以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授课水平等指标作为他们的职称评聘的主要标准,通过分类管理的办法来促进高校教师发挥各自的特长,本着促进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务实态度,通过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从机制上避免一些教学名师被迫走上急功近利的浮躁之路。
五、结语
高校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高校这种基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高校校园文化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以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力,理应引起我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鉴于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高校校园文化内部的运行机制以及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开放互动性,我们必须把师德师风优化提升为高校校园文化重塑的切入点,通过改进高校管理文化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文化的优化,着力打造优良的教师文化,并通过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来强化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引导功能,进一步优化其内部运作机制;同时还应以整个社会文化的优化为导向,把学生文化的培育作为校园文化建
设的重要目标,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演化的进程中不断吐故纳新,通过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优化升级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
参考文献:
[1] 侯长林.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与变迁[J].学术探索,2012,(7):101-105.
[2] 自正发.浅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10.
[3] 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8-62.
[4] 侯勇.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走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3,(8):126-127.
[5] 王荃,王莎.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繁荣的运行机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44-47.
[6] 王立明.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20-21.
[7] 周云,王钰,曹冬冬.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及长效机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33-34.
[8] 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205.
[责任编辑 李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