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中轩
毛泽东在《致陈毅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
能不用的。”他没有说诗拒绝逻辑思维。实际上诗的手法,一是要用形象思维,二也要用逻辑思
维;以前者为主,以后者为辅,构成了诗艺的辩证法。当然,形象思维是诗艺手法的矛盾主要方
面;它决定诗的本质——这就是毛泽东强调“诗要用形象思维”的主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因此,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乃是诗之雄鹰的两个翅膀,二者皆不可或缺。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
时,正确地使用逻辑思维,注意其特点,发挥其作用,对于诗词的精品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般来说,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
象、概括等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诗艺的逻辑思维,除
了具备一般逻辑思维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殊性呢?
一是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数字,不止是数理逻辑思维的“专利品”,有的诗词借用数字进
行创作,常闪烁出形象思维的火花。例如,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用了一与二两个数字,虚实结合,描出一幅非常形象的画面。唐·李白《望庐山瀑布》“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三千”与“九”的数字,经诗人看似漫不经意地一描,壮
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明·伦文叙的题苏轼《百鸟归巢》画“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
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中,诗人还进行了逻辑计算:“一只又一只”就是2
只,“三四”相乘即12只,“五六”相乘30只,“七八”相乘56只。把2、12、30、56加起来,
总数刚好为100,与画题相合,可见诗人逻辑思维之缜密。诗之尾联“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
间千万石”,不仅寓形象于议论,而且蕴含别趣的诗旨。而其概念与论据等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区
别就在于它还具有形象性,否则就不是诗艺的逻辑思维。
的确,这种逻辑思维多充满着画味。例如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
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逻辑
思维角度来说,前面三联是“三段论”的前提,“推理”过程隐含在言外,末联是“结论”。它
每一联都充满画味:首联叙事,白描而微含景象。颔联如画,“绿树”“青山”有色,一个
“合”字加一个“斜”字,乃有空间形象。颈联写人物活动,绘景有声。末联是“结论”,有特
定的时间“重阳日”,隐含形象;“就菊花”有象自然。全诗笔法缜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浑
然一体,画味盎然!
又如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从逻辑思维来说,第三句是论证的“结论”,诗人为什么要劝“故人”“更尽
一杯酒”呢,其论据一是首联所描绘的,遇此“美景”与“良辰”,焉得不尽醉;二是尾句离
开作者便是“无故人”,即故人难遇,岂有不尽怀之理。当然,写诗毕竟不是逻辑推理,所以
结论并不放在最后,而是根据诗艺需要提前置于第三旬。这种逻辑是依托画味来表现的,诗的
首联就像一幅水墨风景画。假如没有这画味,逻辑道理再深刻也不是诗——这就是诗的逻辑思
维的特殊性。
二是不同于一般逻辑思维的纯理性,而是带着情感的。例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开头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是其逻辑思维的两个有力的“时间”论据,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是其“空间”论
据,连续三句构成逻辑思维的前提,诗人心中推导出的结论就是末句“独怆然而涕下”。诗似
乎全是议论,但议中含画,画出诗人自己的形象。这首诗,最根本的艺术性在于:抒发了诗人
激愤、孤傲、悲壮的,知音难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感——这便是它流传千古、骏誉及
今的重要原因。
又如当代·星汉《房山谒贾岛墓》(《中华诗词》2016·01):“我是诗人我拜君,秋鸿声
里奠荒坟。诗囊倾尽馀何物,尚有天山一片云。”首旬“我是诗人我拜君”体现因果逻辑,次
句“秋鸿声里奠荒坟”,形象中蕴含情感。结尾“诗囊倾尽馀何物,尚有天山一片云”在逻辑
“计数”中抒发了作者爱诗、写诗的强烈情感,而成为佳句。
再如唐·岑参《逢人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
传语报平安。”诗中前三句无疑是逻辑思维的三个前提,尾句为结论。首句隐然告知京使是
“向东还家”的,这是结论中“传语”条件;次句是乡思意的曲折表现,“传语”的感情之
因;第三句写只能选择“传语”的理由。诗中逻辑思维自然流畅,不事雕琢,有随手拈来之
巧。又,尾联议论人诗,无形象却蕴含形象。全诗浑似不经意中抒发了念家的真挚情感。其中
逻辑思维淹没于强烈的情感中,让人浑然不觉——这是诗艺逻辑思维的高妙处。
三是这种逻辑思维多蕴含哲理。例如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
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三句是逻辑思维的前提,末句是结论。而前两句又是第三
句的前提:“白日”即夕阳,非常美丽,但它已“依山尽”;“黄河”壮观,却已“人海
流”,于是,“欲穷千里目”的念头油然产生。而要“穷千里目”看个清楚,最终只有“更上
一层楼”——诗的逻辑思维多么自然。而它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区别是与形象思维紧密相连;它
的第一个前提“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就是一幅画。而它最突出的艺术性是其哲理性结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或日,诗之哲理,难以言之就是禅。例如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其逻辑思维是自然流露,没有丝毫掩饰的:因为“独坐”且
“幽”静,自然是没有伴侣的,只好一个人“弹琴”“长啸”一一这一联成了末联的逻辑前
提,而结论是“人不知”月“相照”。这当然是表面的含义。文字如果只有表面的含义,便不
是好诗。这首诗的言外哲理就是,欲不为尘俗所污染,就要脱离人世,到一个无人烟的处所
去……高士或隐或佛(出家),彻底离尘便是涅槃。此诗之禅意值得细品。
写至此,想到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说:“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
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
深的了解。”原来鲁迅先生早就认识到逻辑思维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以及两个翅膀对于人
类创造的“不可或缺”性。让咱共同振起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个翅膀,到诗苑的长空遨游,
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