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俊 张小伟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3例诊治分析
邢永俊 张小伟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GC)是指发生在鼻咽部以外、形态学特点与鼻咽未分化癌相似的一类胃肿瘤,原发于胃的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临床上罕见。LELGC边界清楚,无促结缔组织增生的间质,富有淋巴样组织,有小的癌细胞巢均匀分布在淋巴样间质中。现将笔者近年收治的3例LELGC作一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治LELGC提供参考。
1.1 对象 回顾丽水市人民医院2008至2014年6年间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手术确诊为LELGC的患者共3例,该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详见表1。
表1 3例LELGC患者的临床特点
1.2 方法 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有抗体包括CK、EMA、CEA、CDX-2、Vimentin、CD3、CD4、CD8、CD20、CD30、SYN、CGA、EBV、HMB45及Melan-A等均购于上海罗氏诊断产品公司。石蜡包埋组织并以4μm厚连续切片,常规脱蜡,切片浸于3%过氧化氢溶液中3min,高压抗原修复10min,冷却至室温,充分水洗,PBS浸洗,3min×3次;甩去多余液体,加入一抗4℃过夜,PBS浸洗,3min×3次;甩去多余液体,滴加通用型二抗-HRP聚合物,37℃,30 min;DAB显色2 min,在显微镜下观察显色情况,苏木素复染,0.1%盐酸酒精分化,PBS冲洗返蓝,乙醇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以正常小鼠血清代替一抗作替代对照,以PBS作空白对照。同时由2位高年资病理医师根据染色程度和染色细胞百分率进行结果判读。
2.1 病理组织形态特点 巨检:3例肿瘤组织均为隆起溃疡型。肿瘤长径2.5~4.8cm,切面灰白、灰褐色,质脆,边界较清楚。镜检:肿瘤细胞分布于显著的淋巴细胞背景中,主要排列成条索状、小巢状或单个散在分布,细胞巢内亦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图1)。肿瘤细胞细胞质少至中等量,嗜双色,细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较厚,染色质呈空泡状,部分可见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少见(图2)。浸润的淋巴样细胞数量明显多于肿瘤细胞,部分可见淋巴滤泡形成。肿瘤组织以推挤式浸润生长为主,间质胶原纤维成分少。
图1 肿瘤组织切片低倍镜下所见(HE染色,×100)
图2 肿瘤组织切片高倍镜下所见(HE染色,×400)
2.2 免疫组化特点 肿瘤细胞CK、CEA、EMA阳性(图3),提示其上皮来源;而间质淋巴组织为T或B淋巴细胞多克隆表达,CD45、CD4、CD8、CD3和CD20均阳性,SYN及CGA均阴性,Melan-A及HMB45均阴性,T细胞常在癌巢附近聚集或附着于癌细胞,而淋巴滤泡中的细胞主要是B细胞。肿瘤细胞EB病毒(EBV)免疫组化检测阳性(图4)。
LELC是指发生于鼻咽部以外、形态学特点与鼻咽未分化癌相似的一类肿瘤,其病理特点为癌块由肿瘤细胞巢团和淋巴间质组成[1]。该病可发生于食管、唾液腺、肺、胸腺、宫颈、膀胱、输尿管、喉、皮肤、睾丸、乳腺[2]、肾盂[3]和胆管等部位,而发生于胃的LELC非常少见,缺乏综合临床资料,术前诊断困难。
图3 肿瘤细胞CK免疫组化检测所见(Envision二步法,×200)
图4 肿瘤细胞EBV免疫组化检测所见(Envision二步法,×200)
目前研究表明LELGC的发生与EBV感染或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有关。已发现>80%的LELGC与EBV感染有关,报道的MSI-H在胃癌中的发生率从7%~39%不等,具有地域差异。针对EBV致癌机制的研究较多,但仍未完全阐明,有证据表明EBV在肿瘤形成前就感染了胃黏膜,并且参与了胃癌形成的早期阶段[4]。
LELGC平均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局部淋巴结转移与普通型胃癌无明显差异。肿瘤好发于老年人,发病年龄16~81岁,平均55~68岁;男性多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胀痛、反酸、呕血等数日或数月病史,绝大多数有近期加重的表现。文献中关于LELGC常发生的部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些研究报道常见于贲门和胃体;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胃窦是最常见的部位。本文3例肿瘤组织位于胃体、胃底、胃窦各1例,可见胃各部均可发生。典型表现为隆起性病变,表面多有溃疡形成,大小不等,一般位于病灶中央,可为单个或多发,边界常清晰,部分患者可无隆起表现,仅表现为溃疡,或者仅溃疡边缘稍隆起,甚至仅表现为凹陷性溃疡。该病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形态特点:肿瘤组织境界较清楚,肿瘤细胞呈小巢团状、细梁状排列,分布稀疏;瘤巢周围见大量成熟淋巴细胞,包括小淋巴细胞及较多浆细胞,可见淋巴滤泡形成;瘤细胞细胞核空泡状、核膜清楚、核仁显见。
LELGC应与以下几种病变进行鉴别诊断。(1)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圆形、上皮样或梭形,细胞质丰富,有的细胞质内可找到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核仁大而明显,肿瘤细胞呈巢状和片状分布;免疫组化实验Melan-A和HMB45阳性。(2)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细胞大小不一致,细胞质嗜碱性或嗜双色性,嗜铬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实验CGA、SYN阳性。(3)伴有淋巴细胞反应的普通型胃癌:淋巴样间质主要位于黏膜和黏膜下层,极少伴有浆细胞和网状细胞,间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反应明显。(4)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周围常伴有许多反应性细胞,部分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排列,细胞多角形,细胞质淡染,细胞核卵圆形,核仁清晰红染,与LELGC难以鉴别,但该肿瘤CD30强阳性,肿瘤组织均为LCA阳性、CK阴性有助于鉴别。(5)霍奇金淋巴瘤:尤其是淋巴细胞为主型及混合细胞型需鉴别。淋巴细胞为主型诊断性RS细胞较少,单核霍奇金细胞核大,核仁清楚,轻度嗜酸性,易与低分化癌混淆;混合细胞型背景细胞更为复杂,且部分肿瘤组织间质上皮样细胞丰富,与LELGC很难鉴别,关键是找到诊断性RS细胞、CD30和CD15阳性及CK阴性才能确诊[5]。
因LELGC往往界限清楚、临床分期较早,手术切除辅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放疗对鼻咽部LELC高度敏感。早期LELGC预后与普通型早期胃癌相似,中晚期LELGC的预后明显好于普通型胃癌,即使病灶已浸润胃壁全层,术后3年生存率仍高达96.5%,5年生存率仍可达79.8%,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胃癌(50.1%);即使混合其他类型癌,只要LELGC占肿瘤总体的70%以上,其预后仍与单纯LELGC类型相同。本文3例患者行胃根治性手术后辅以化疗2~3个疗程,随访2年以上,其中2例患者仍存活,1例患者死亡。有研究表明淋巴细胞浸润是LELGC预后较好的关键性因素[6],而与EBV阳性率、MSI-H状态与患者生存率之间没有相关性。
[1]梁雅静,郝金成.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1,18(2):144-146.
[2]王磊,印洪淋,陆珍凤,等.原发性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7):741-744.
[3]范博,李先承,玄基哲,等.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癌伴肺转移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1):45-48.
[4]谭美英.EBV相关胃癌临床及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3,41(2):191-195.
[5]王宏伟,陆云龙,吕蓓蓓,等.胃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11):673-677.
[6]祁旺,陈浩,蒋松松,等.四种特殊类型胃癌的诊治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5,42(1):66-70.
2015-05-18)
(本文编辑:李媚)
323000 丽水市人民医院创伤及疝与腹壁外科(邢永俊);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张小伟)
邢永俊,E-mail:1173915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