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导读

2016-12-23 07:46
世界文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死海鱼鳞海豚

舌尖“味型”新发现 “主食”成分是来源

人类舌尖上的“基本味型”(primary taste)说起来就是那么几种:传统的有“酸”“甜”“苦”“咸”,2009年又加入了“鲜”(Umami),不过最近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面包等具有“复杂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的日常主食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味道,名为“淀粉味”(starchy),亚洲人称其类似大米味。复杂碳水化合物是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重要来源,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具有普遍性。当它被唾液分解时其特有的味道很容易被甜味所混淆。为了证明它的存在,科学家们阻断了试验者舌头上感觉甜味的受体,可他们还是能尝出面粉的味道。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它是“基本味型”,但起码说明人类的味型比以前所知的要复杂得多。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人类虽存多语种 普通词汇音趋同

最近,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克里斯坦森(Morten H. Christiansen)为首的研究团队对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的近三分之二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许多常用词汇的发音都有趋同的现象,不受人口分布以及语言谱系的支配。也就是说,即使一种外语对你来说十分陌生,但仔细琢磨其中一些表达身体部位、属性等的词汇,会发现其有似曾相识之感。这一现象与现代语言学有关声音和词义没有任何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相左的。目前,科学家对人类为什么会隐藏着这样的语言规律还无法确切解释。但克里斯坦森认为,这些信号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在人类大脑、人类交互方式以及学习、处理语言时的信号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研究空间。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鱼鳞处理有妙途 蓄能发电新思路

人们一般会将刮下的鱼鳞弃之不用,但一篇来自《应用物理学快讯》(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中的最新论文可能会视这一做法为浪费的行为,因为鱼鳞可以华丽转身为“能量采集器”。研究人员会将未加工过的鱼鳞柔化,并为每片鱼鳞接上正负极,而后进行层压。这样,细胞可以储存周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振动或一个心跳。这意味着鱼鳞具有为心脏起搏器供电的潜质。这篇文章的作者,印度贾达普大学的迪潘卡尔·曼达尔表示,未来的目标就是要为心脏起搏器植入一个生物压电式纳米发电机,当不需要时也会自行降解。像鱼鳞、橘皮这样的副产品只要对其创新化的善用,就会变废为宝,为社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编译自Gizmodo网站)

学生教室把车踏 听课、锻炼效果佳

孩子精力旺盛,上课好动,往往让老师头痛。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的一位数学老师为了解决孩子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将脚踏车安装在学生的课桌下,让学生一边上课一边蹬车,为他们课堂上多余的体力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路”,消除了孩子们坐立不安的现象,使其更专心,学习效率更高。该教师表示,自从引入了脚踏车,孩子们上课互相找碴、到处乱走等现象都不见了,她认为世界在变,孩子们要做的事情也要有所不同。脚踏车的安装费用虽然不菲,但却是来自一家基金会的资助,没花纳税人的一分钱。这种特殊的 “玩具”不只令校方满意,关键是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说,他们不但上课认真了,而且还能消耗热量,顺带锻炼了身体。 (编译自Oddity Central网站)

无线通话手机“不见” 信号接收就在指尖

韩国Innomdle Lab公司开发了一款极具创意的“手带”,它把手机在通话时化为“无形”,让人们的手指充当起了手机的角色。这个名为“信号”的小玩意可以单独佩戴,也可挂在老式手表等配饰上。手机通过蓝牙技术与其相连,依靠内置的“人体传导装置”,手带会通过身体来传播声音,只要你将手指放在耳畔,就能清楚地听到对方所说的内容,同时手带上的话筒还能将你的语音传给对方。虽然没有手持话机,但沟通起来完全无障碍。Innomdle Lab的首席执行官表示“信号”的设计灵感源于对穿着美感的追求以及对通信隐私的保护,因为很多人认为佩戴智能手表与西装不相配,并且用智能手机时暴露在外的对方语音也让通话者相当尴尬。

高脂型饮食需调控 退行性脑障碍敲警钟

阿尔茨海默症的成因历来莫衷一是,最近由威廉·格兰特(William Grant)博士领衔的科学研究将这种病的发病与高糖、高脂类的饮食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日常饮食模式会促使胆固醇和阿尔茨海默化蛋白对大脑产生阻碍。格兰特认为,多角度的证据显示偏重肉类的、典型的西方饮食模式会强烈诱发该病。研究表明,传统的地中海式地区的饮食习惯以及印度、日本、尼日利亚等国低肉食消费的饮食方式相对于西方饮食模式而言,其诱发该病的风险要小一半。格兰特博士警告说,与阿尔茨海默症相联系的膳食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肉类,同时还有鸡蛋、高脂肪的奶制品等。谷物、水果、蔬菜以及较高量的维生素D都会降低该病的发作风险。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海豚“私聊”被获取 内容未破待解语

海豚被人类认为是有灵性的动物,多年来科学家们知道它们之间在用一种特有的“语言”进行交流。在最新的研究中两只黑海宽吻海豚间对话的私语被首次用水听器(hydrophone)记录了下来,它们会将五个 “单词”串成一个句子,甚至还有一套语法来做支撑,从本质上说类似于人类的交流。研究发现,海豚能以发出不同脉冲的方式来组成单词,这些脉冲会在频率、音量、频谱等方面产生变化,就好像人类在说话。有意思的是,海豚会对对方发出的声音感兴趣,并轮换发声来理解对方的含义。这些发现足以证明海豚有着较高的智力和意识水平。专家表示,就目前能力而言还无法将这些语聊内容进行破解,而与这种智能动物建立关系则是解语研究的第一步。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天才养成有“套路” “早期干预”应关注

始于1972年的“数学天才少年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是一项针对5000名天才儿童长达45年的调查,也是该领域首个标准化的学术项目,其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结果表明天才儿童的培养有着某些方法可循,这为学校今后的施教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研究对大量天才儿童各个阶段的教育背景、职业发展进行了追踪,发现我们传统上认为只要勤于某事就能成为专家的认知似乎应该改变。早期的认知能力鉴别是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是精心练习和环境影响,并且儿童时期的智力培育也至关重要。研究建议天才儿童并不需要创新,如果其跟得上的话可以鼓励他们加快学业进度,适当跳级,或让其早接触大学内容。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艺术创作在死海 黑色礼服变雪白

死海不仅以其高浓度的含盐量闻名于世,而且也给以色列艺术家西加利特·兰道(Sigalit Landau)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2014年西加利特将一件19世纪风格的礼服浸入死海之中3个月,然后取出来欣赏前后的变化。她最近名为“盐之新娘”的创作就是利用衣物在死海中长期浸泡后产生的结晶来打造人与自然合作完成的艺术品。放入死海的是一件根据1916年的经典戏剧《恶灵》(Dybbuk)的道具制作的仿品,西加利特在其入海期间不断观察,进行拍照,见证了它被盐附着慢慢从黑色变为雪白的全过程。在她的艺术作品中盐象征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西加利特还将变化照片在英国的美术馆展出,让人们领略到死海带来的奇妙对比。 (编译自Oddity Central网站)

污染颗粒脑内钻 病变危害成隐患

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发现有些人类脑病与空气污染有着重要的关系。他们在脑组织中找到了污染空气中的有毒纳米颗粒,初步认为其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虽然人们一直知道这些颗粒的存在,但却始终将其视为身体的产物而非污染所致。该研究小组检查了来自曼彻斯特、英格兰、墨西哥城的37个人的大脑组织,年龄跨度从3岁到92岁,结果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脑组织中都含有两种数量颇多的被称为“磁铁矿”(magnetite)的铁氧化物颗粒,而其中一种通常源自燃料的燃烧。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般存在于汽车发动机里的如“铂”这样的金属颗粒,并且早先的研究也从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上证明了磁铁矿与阿尔茨海默症的联系。

猜你喜欢
死海鱼鳞海豚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海豚
海豚的自愈术
死海不“死”等
遗失的鱼鳞
死海效应
死海不死
鱼鳞瓦(节选)
怎样刮鱼鳞不乱飞?
让士兵更勇敢的鱼鳞防弹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