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昕
摘 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纳入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当今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学的智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以及家长教养方式的转变导致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分的乡镇农村学校的学生,多为打工留守子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可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尽快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节奏,高效率,高压力,高竞争的生活模式。
关键词 城郊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64-02
一、江西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嫉妒心理:在竞争和比较中产生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重点班级的学生尤为明显。
2.猜疑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自信等。
3.对立心理:老师和同学、家长和子女处于敌对状态,表现为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顾后,担心会失败。对立心理在江西中学的普通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4.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沉默寡言、自私自利,内心产生压抑、苦闷,喜欢独处,不愿与他人接触,别人与其主动交往却拒绝。
5.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决心和毅力;他们深感前途渺茫,精神萎靡不振。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影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当前江西镇农村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从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比较强,加上交往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由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破裂,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缺乏父母的理解与关怀,容易造成学生忧郁、孤僻、情绪不稳定等不良心理,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
2.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当前社会治安问题、失业问题、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缺失,不仅使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怀疑、不满和不安全感,而且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学条件较差,没有过多的多媒体教室和外来的资源,交通不便,不能长期与外面的学校进行沟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特别对农村中学生的关心不够,课余生活单调。
三、解决农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认清学生的心理特征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
2.人际关系不协调,中学生需要友谊,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且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3.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4.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压力过大,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往往造成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他们因受不了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
(二)培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久从感情上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听班主任的教育,通过举办中学生心理问题主题班会,交流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的体会,主题立足于学生中存在的典型突出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开展充分讨论,畅谈自己的体验、感受。
(三)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教师通过讲座、黑板报、墙报宣传等手段予以答复、解决,宣传时隐去具体的事例,避免学生猜到是谁写的咨询信件。通过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和关心。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很快适应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竞争、高压力的生活,使他们学会生存,懂得与人分享和交流,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完善、适应社会,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