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航 钟建平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工业布局严重不均衡,工商业发展高度依赖外资。1860年代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封建色彩浓重,欧俄农业人口严重过剩,城市难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缓慢。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因素向农业领域艰难渗透的条件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战争对俄国的冲击尤甚。
关键词:俄国;工商业;农业
中图分类号:K5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6)05—0092—04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视察萨拉热窝时遇刺。得到德国支持的奥匈政府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此后,法国、英国等协约国相继参战,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的一战全面爆发。
这一时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并不具备参加世界大战的经济条件。1913年,俄国(不包括芬兰)国民收入160亿卢布,相当于同期美国国民收入的1/4略强。俄国加工业产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
一、工商业发展
1900年,俄国企业数量为25 327家,总产值约32亿卢布,工人近205万人,到1913年分别发展到29 415家、74亿卢布和311万人。1909—1913年,俄国企业数量增长16.1%,总产值增长1.3倍,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由l 553卢布提高到2362卢布,增长52%。可以说,20世纪初俄国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尽管工业生产的绝对规模不大。
但是,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消极因素,首先是俄国工业布局严重失衡。大部分企业集中在5~6个欧俄地区,例如西北地区的企业几乎都位于彼得堡。中部工业区、乌克兰、乌拉尔地区、西北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企业数量占全俄的57.8%,产值占64.7%,工人数量占68.5%。各地区生产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存在极大差距。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生产集约化程度很高,而乌拉尔和中部工业区的生产则比较粗放。因此,战前俄国各地区资本主义工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各地区的工业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俄国铁路运输的保证能力薄弱。虽然20世纪初俄国铁路建设规模宏大,而且于1913年跻身“世界五强”(五国铁路长度约占世界铁路总长度的80%),但俄国铁路网密度低,铁路布局不合理。1913年,美国的铁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铁路长度1.4公里,欧洲为8公里,俄国则只有0.3公里,而且铁路主要位于欧俄地区,边远省份尤其是西伯利亚和远东铁路运力严重不足。
俄国高度依赖外国资本。到1914年,俄国52%的银行资本集中在7家最大的银行,这些银行实际上都是外国银行的子公司。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俄国通过贷款和直接投资等方式,积极输入资本。1900年,外国投资约占俄国股份公司总资本的29%,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一比重提高到33%。俄国工业也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外资在1916—1917年间增加到22.5亿卢布,大约占俄工业投资总额的1/3。外国资本垄断了俄国南部70%的生铁冶炼和制成品、约60%的石油开采量以及90%的电力企业。所以,外资一定意义上可以直接影响俄国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俄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商品流通机制。1900年,全俄城市商品交易额(不包括集市贸易)为46亿卢布,但其中37%来自莫斯科和彼得堡。1900—1913年,登记贸易额增长了59.3%,达196亿卢布,但商品流通体系有待加强。据统计,1912年全俄116.62万家应该领取营业执照的贸易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企业18.32万家(15.7%),小货摊60.81万个(52.1%),售货亭34.92万个(29.9%),流动售货企业1.07万家(0.9%),货郎1.5万人(1.3%)。落后的集市贸易仍然存在。1911年俄国共有近1.6万个展销会,总交易额110亿卢布,其中约87%来自建堂节期间乡村举办的小型展销会,交易额超过100万卢布的大型展销会只有23个。马卡里耶夫展销会(下诺夫哥罗德)和伊尔比特展销会(彼尔姆省)是全俄有较大影响的展销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城市居民人均商品交易额430卢布,农村居民则不超过22卢布。
二、农业和粮食生产
农业是重要的国民经济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农业约占俄国国民收入的50%,农业人口占全俄总人口2/3以上。虽然1860年代改革显著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欧俄农业人口严重过剩,耕地短缺;城市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无力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有这些因素无疑延长了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
村社在俄国农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村社虽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世纪初期玛克的特点,但在所研究的时期,村社以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行使经济、税收和其他职能,根本不是久远历史的残存,而是当代重要而且有效的制度。”截至1905年,在欧俄地区农民中,村社土地占有制水平平均达83.4%,波罗的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村社土地占有制程度最低(分别为0%和3.7%),北部、中部工业区、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村社土地占有制最普遍(高达99%~100%)。不同类型的农民中,原地主农民(70.6%)、国家农民(87.8%)、皇室农民(99.2%)和哥萨克(100%)的村社土地关系普及程度最高。1907年以前,俄国农民土地自由流通程度低,土地交易规模小,土地市场发展滞后。
20世纪初,农村的生产条件趋于恶化。1901—1915年,播种面积仅增长14.6%,低于人口增速,结果,同期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积从0.66俄亩降至0.62俄亩,下降6%。耕作水平落后,主要依靠广种薄收。1906—1907年至1913年,虽然粮食和饲料总产量出现大幅增长(54.3%),而单产仅增长10.4%(由每俄亩48普特增加到53普特)。农村畜力日益短缺。1888—1891年至1912年,农户户均马匹数量由2.3匹降至1.97匹,只有一匹马和无马的农户比例则由55.9%升至65.2%。粮食需求,其中包括商品粮需求(20世纪初俄国国际市场粮食出口国的地位不断提高)增长导致牲畜饲料播种面积减少,结果,1902—1904年至1911—1913年,俄国每百人平均牲畜保有量由63.9头(折合成牛)降至55.3头。农民经济的有机肥使用量下降。
鉴于上述粮食生产条件,农民的粮食消费水平自然较低。尽管1907—1909年到1911—1913年农民粮食消费标准由20.9普特提高到21.3普特,但就该指标看,俄国在欧洲的排名靠后。1913年,俄国人均消费粮食23普特,比利时为29普特,德国和法国的粮食消费水平低于比利时,但高于俄国。俄国农民一昼夜口粮提供的热量只有2617卡路里,明显低于意大利(3565卡路里)、芬兰(3674卡路里)和美国(3785卡路里)。
俄国的粮食单产能力不仅低于欧洲国家,而且落后于战前同样走粗放型农业发展道路的美国。如果以世界6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为100,那么比利时的指数为221,德国——179,法国——123,美国——108,俄国——75。俄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明显落后于竞争伙伴。如果1914年美国9880万俄亩耕地使用劳动力8500万人(约为1.2:1),那么俄国1.7亿俄亩耕地则使用劳动力1亿人(1.7:1)。数字的对比表明,俄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极低。
欧俄的人口密度很高(1913年欧俄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25.1人,同期全俄平均数字为7.7人),导致该地区农民经济的规模大幅低于国外水平。俄国农民主要通过租赁和购买方式弥补耕地不足。购买土地的数量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欧俄农民购买土地的数量占其土地总量的比重不高(11.2%),其中西北部地区最高,达23.1%,南部草原地区次之,为18.4%,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最低,只有0.04%。俄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见一斑。
俄国农业投资明显低于西欧竞争伙伴。以1913年为例,俄国1俄亩耕地投入8.6卢布,德国则投人31卢布。从改良农具的使用情况看,俄国与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和美国相去甚远。到十月革命以前,近半数农民仍使用木犁从事生产活动,耕地不足9俄亩的农户基本上没有脱谷机和选粮机等改良农具。俄国中部地区12个县的统计数字表明,无农具农户约占27%。1887—1888年,畜力劳动占粮食产值的比重为61.2%,1912—1914年该数字降至60.2%,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俄国农业发展水平落后,现代化农具普及程度较低。
20世纪初俄国农村的种植制度值得一提。根据1915年的研究结果,虽然欧俄地区传统的三区轮作制仍占主导地位(78.4%),但先进的四区轮作制和多区轮作制比例提高至近20%(分别为8.9%和10.3%),表明俄国农业技术出现积极变化。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俄国农业的进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俄国农民经济的粮食商品率极低。绝大部分谷物和马铃薯用于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消费,只有20%左右的粮食进入市场流通。粮食短缺地区甚至不得不添购粮食以缓解需求压力。
粮食在俄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占重要地位。1909—1913年,俄国年均出口粮食7.27亿普特,仅1910年就出口粮食8.47亿普特。1910—1911年,俄国小麦出口占世界小麦出口总量的21.9%,某些年份这一比例高达1/3。粮食出口一度占俄国出口总收入的50%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但粮食出口结构反映出其经济发展落后。例如,1911年美国出口的粮食中,面粉的比重占81.2%,同期俄国出口的粮食则主要为原粮(占97.9%),面粉比重只有2.1%。农业发展水平低导致俄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力下降。1912年,德国等西欧国家开始积极进军芬兰、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等俄国传统的面粉出口市场,俄国的粮食出口空间受到排挤。除技术原因外,粮食单产水平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等因素也极大地制约了俄国作为粮食生产国的潜力。
从农业雇佣劳动角度看,1897年俄国农业工人数量为270万人,不足雇佣劳动力总数(910万人)的1/3。到1914年,俄国雇佣工人数量增至1500万~1700万,但农业工人的比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全俄1.7亿人口中,这个数字很低(2.9%~3.3%,工人总数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超过10%)。融入城市经济生活是解决农业人口过剩问题的被迫选择,但这方面同样存在颇多问题。1900年代初,4460万农村男女劳动力中,农业生产仅需要1510万人,外出打短工1200万~1420万人,剩余劳动力达1310万~1530万人,而城市和农村资产阶级的劳动力需求明显低于实际供给能力,农村人口过剩问题日益严重。俄国社会结构失衡。一战前,地主、城市大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商人占全国人口的16.3%,农民和手工业者占66.7%,富农约占农民经济总数的15%。
三、结语
总体而言,俄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因素向农业领域渗透缓慢的条件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此,战争对俄国的冲击尤其严重。1917年,战争消耗了71%的工业总产值,当年该项指数仅相当于1913年水平的63%。截至1917年2月20日,俄国战争支出接近300亿卢布,大量印钞成为延缓俄国政府金融体系崩溃的被迫选择。农业总产值比1913年水平低12%。即便在粮食运输量下降的情况下,运输系统仍无力保障粮食运输。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的谷物经济急剧恶化。粮食和饲料播种面积减少,欧俄72个省的粮食和饲料播种面积由1914年的8571万俄亩降至1917年的7 585万俄亩。粮食总产量下降,同1909—1913年平均水平相比,1914年粮食总产量下降4%,1915年——1.2%,1916年——18.5%,1917年——16.8%,这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失的必然结果。至1917年3月,俄国先后有1500万人应征入伍,使农业失去将近一半的强壮劳动力,大批土地荒芜,牲畜大量屠宰以供军需。粮食单产明显下滑,1913年欧俄50个省粮食单产58.3普特/俄亩,1914年——44.5普特/俄亩,1915年——55.8普特/俄亩,1916年——49普特/俄亩,1917年——44普特/俄亩。
[责任编辑:孙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