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芬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微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状态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集约经营的挑战和机遇,小微企业融资也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融资 分析
一、目前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以笔者调查某市为例,2015年末,小微企业4000余家,从业人员8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近3000亿元,利润总额500多亿元,缴纳税金52亿元。目前辖区小微企业呈现产业集中,集群优势明显,单个企业实力不强;区域布局分散,集中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下降等特点。
一是产业集中,集群优势明显。小微企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各县(市)均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如调查县(市)的管道管件、电线电缆、铸造模具、皮毛纺织、汽摩配件、电子机箱等,这些产业以小微企业数量居多,具有同行业数量较多,单个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较为薄弱,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特点。
二是县域小微企业布局分散,集中率较低。截至2015年底,某市达到县级以上规模的产业园区41个,园区内小微企业仅占全部小微企业的18.8%,从业人员只占26.18%,80%以上的小微企业分散于乡村。
三是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益下降。大部分小微企业处于家族式管理的初级模式,公司治理结构、产品研发、财务管理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从小微企业统计数据看,营业收入和利润“双降”。以调查的某市小微企业为例,2015年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同比减少580亿元;利润总额518亿元,同比减少
274亿元。
二、小微企业融资状况
(一)融资渠道少
目前,绝大部分小微企业不具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金融租赁等融资条件,而对于中期票据、区域集优债等直接融资工具的认识不足,使得小微企业融资仅限于自筹、银行借款、民间融资等传统方式。30家小微企业调查显示,2015年自筹、银行借款、民间融资三项资金合计占全部资金来源的90%。据调查的企业反映:通过银行融资,银行门槛高了,条件多了,可以贷到的资金少了,利率上浮幅度较大,资金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小了。企业为了生存,只有通过内部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形式进行融资。
(二)融资成本高
为稳定经济增长,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利率成本,从2014年11月22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6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降为4.35%,下降1.65个百分点,部分金融机构在降低贷款利率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科学地定价,取得了一定成效。据调查,某农村信用联社对AAA级客户贷款利率最低上浮65%,(如果存款余额稳定、中间业务开展较好、无不良贷款记录,最多还可以每项降5%,执行上浮幅度在50%左右),每降一个级别上浮5个百分点,对未授信企业最低上浮80%。但从利率水平看,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收益覆盖风险的贷款利率定价息息相关。同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在国家法定利率的基础上最高上浮了4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年利率普遍执行最高上限,有的甚至高达30%;民间融资利率最低在12%以上,有的高达35%。
(三)贷款满足率低 信贷支持覆盖面小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5月末,某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5亿元,比年初增加29亿元,增长4.8%,同比增加2.83亿元。但由于大部分小微企业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贷款满足较低,信贷支持覆盖面不高。据调查,某市共有小微企业3000多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的却只有400家,占比在14%左右。
(四)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逐步显现,部分担保机构从自身经营发展考虑,大幅缩减或退出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业务。同时,企业、个人担心借款企业因经营等问题不能按期归还贷款,使自己的财产造成损失,而不愿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业务,致使银行意愿支持的企业,但由于担保缺失,而无能为力。在绝大部分县(市),民营企业是经济支撑,且大多分布在农村,许多企业经营状况可谓良好,但厂房占地多为承包地或集体用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刚刚启动,尚不成熟,法律规定此类土地不符合金融机构抵押条件,担保体系又不健全,从而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我们调查了辖内资金需求100万元以上的此类企业50家,他们目前均未获得贷款支持。
(五)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反弹
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部分小微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不能按时归还到期贷款,使得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影响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截至2015年末,全市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6.46亿元,与年初持平,比去年同期增加9.78亿元。同时,关注类贷款余额10.91亿元,比年初增加4.81亿元,增长78.85%,增长较快。
(六)诚信意识在下降
一方面部分企业在贷款到期时与银行沟通不积极,采取躲避或拖延的做法,倒逼银行采取极端措施;另一方面,个别银行以审批新贷款为由引诱企业按时或提前归还贷款,待企业多方筹措资金,有的甚至通过民间借贷或小额贷款公司取得高息资金偿还贷款本息后,银行却以上级银行不予审批等为由拒绝或拖延发放新贷款,使企业陷入新的困境。
从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看,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
(一)企业层面
1.有效需求下降。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放缓,传统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更有多起破产跑路案件,本地区整体信贷资产逾期率呈现增长趋势,严峻的形势使得信贷投放风险把控困难增大。此外部分经营稳健的小微企业客户从行业风险角度考量,审慎投资,为降低财务费用逐步减少融资。
2.融资能力不强。一是小微企业资产和经营规模小,发展趋向盲目,资金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经营缺乏连续性,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不高;二是大部分企业停留在家族管理模式下,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工艺多停留在手工作坊水平;三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没有专职会计财务人员,老板集管理、财务、采购、销售于一身,有的连正规财务会计报表都没有,为了应付税务、银行等部门备有几本不同账务,银行难以对其经营规模、经营效益、资金实力、贷款偿付能力等进行全面真实的掌握;四是小微企业多分散于各乡、镇、村,土地没有土地证、厂房没有房产证,难以进行抵押登记。
3.诚信意识较弱。自古以来,诚信为立世之本。作为现代经济的经营主体,诚信是企业经营之本,但部分小微企业的诚信意识较弱,一是在申请贷款时,人为地优化指标、包装财务报表,以获取信贷支持;二是获取信贷支持后擅自更改资金用途,或把流动资金用于技改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短贷长用目的,有的甚至投放与业主主营业务无关的行业,如房地产投资或民间借贷;三是债务偿还意识差,不能到期主动偿还贷款本息,有的甚至逃废债务。
(二)银行方面
1.受银行信贷规模或信贷政策投向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先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和优质客户,有限的信贷资源大部分流向大企业和重点项目,而对于小微企业则“慎贷”、“惜贷”,使得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受到抑制。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经营形势逆转,大部分小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呈现紧张局面,跑路、欺诈、逾期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信贷产品呈集中暴发不良的现象,部分金融机构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支持,慎重办理续贷或循环贷款业务,使得企业资金更加紧张。调查发现,由于信贷产品风险显现 ,某商业银行叫停商品融资、保证担保类贷款业务,对保理业务也提高了对贷款审批的要求,导致退出了大约15户近1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
2.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扭曲,员工缺乏放贷动力。一方面,各银行都制定了新增贷款零风险的控制目标,执行严厉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又缺乏正向激励机制。“贷款经营好了,效益是大家的;贷款损失了,责任是自己的”,这种责任追究的约束与效益分配的激励不对称,制约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贷款实际操作中慎贷、惜贷较为明显,“贷的多,责任大;贷的少,责任小;不贷款,零风险”的思想占了上风,进一步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三)监管层面
1.信用信息征集范围较窄,难以全面反映企业信用信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收集了所有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信贷信息,并积极探索采集小微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但由于缺少信息公开相关法律规定,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不可得;水、电、气等公共事业缴费信息采集也存在法律障碍。同时,银行系统之外的小贷公司、典当行等非金融机构贷款没有能够纳入到征信体系中来。银行不能够全面获取小微企业的负债情况,会对企业贷款做出相应的错误判断,从而造成信贷资金风险。调查发现,借款人某某,自己经营一家经营实力不错的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但偶然机会,银行人员了解到借款人在银行外的小贷公司借款500万元,由于投资失败,导致贷款难以一时归还。考虑到借款人的状况,银行人员实时跟进企业归还贷款状态,对该笔贷款的发放做出评估,保全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2.监管部门严格的监管考核。每年,监管部门对各银行进行监管评级和考核,考核指标涵盖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贷款集中度等多项指标,监管指标一旦出现下滑或超过警戒线,将降低评级。因此,使得各银行的经营特别是贷款的发放更加谨慎。
3.缺乏有效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银行发放贷款首先考虑的是贷款风险问题。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确保客户及银行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是实现银行与客户合作的前提。据调查,某市、县两级均未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保险保障机制,由于企业认识不足,参保企业很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致使银行因畏惧风险,将部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微企业应摒弃粗放管理的模式,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财务的透明度、管理的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提高诚信意识
一是提供真实财务信息。企业应提高管理水平和规范性,为银行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完整的财务管理资料,使银行全面真实掌握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债权和债务等真实情况;二是严格按照贷款用途使用资金,不挪用、不套利;三是增强信用意识,按时偿还贷款本息,争取银行持续有效地信贷支持。
(三)加大风险补偿力度
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建议地方政府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适度地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银行处置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提供保障,调动银行积极性,推动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外部环境
依托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将地方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等非银行数据纳入征集系统,更好地发挥征信系统防范信用风险、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司法环境、金融生态环境,争取用较短的时间为小微企业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良好外部环境。
(五)加大政策工具和直接融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大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力度,发挥“小额票据贴现中心”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发挥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择优融通资金。
(六)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积极探索开发各具特色的信贷产品,如实行订单、出口企业境外信用证、仓单质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设备按揭贷款;自建工业厂房按揭贷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存货质押贷款;抵押额度滚动使用贷款;企业法人连带责任担保贷款和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为小微企业制订出个性化的金融支持方案,充分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七)完善金融市场,发展创业基金和金融租赁
积极发展和完善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服务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建立资金有效配置和流动机制。积极探索发展风险基金吸收机构和个人资金,以投资方式支持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尽快成熟。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帮助小微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