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现代主义意识

2016-12-23 16:35孙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解读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大量从西方文学中汲取养料,现代主义得到充分发展。香港女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受到了当时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全文是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以其自始至终的“我”的单一视角与意识流的叙事线索,展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意识。

关键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现代主义意识;解读

作者简介:孙超(1990-),男,山东菏泽人,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我”是一名遗容化妆师,却一直未曾告诉我的恋人“夏”。今天,他将要去参观“我”工作的地方,“我”和他之间的爱情在此时也被引向了未知。全文充满“我”淡淡的忧伤,使人不知不觉地陷入到“我”那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故事中去。

一、强烈的内心独白

当人处于安静的环境中,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时,内心沉寂下来,潜意识深处中的忧虑和欲望会摆脱理智的束缚弥散开来。小说着重于心理描写,注重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当“我”意识到不祥的征兆时,心中想道“我为什么继续和夏一起常常漫游”。此时“我”陷入一种内心的矛盾痛苦之中,已经预知了不祥的结果,但是无法控制自己,对自身的各种行为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但是又想找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深层原因。“我”心中想道;当夏知道“我”的职业是肯定会陷入恐惧之中,我们之间的爱情也就回陷入一种不可知的方向,甚至因此而结束。小说中出现了关于“我”的内心独白的大量的片段,这些内容充斥着我整个的脑海,“我”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斗争,希望做一个真诚的人,又十分渴望得到爱情。正是在这种内心的痛苦挣扎之中,通主观思考,体会到内心的价值。作者对人物内心深处直觉、潜意识的深层开掘,突出强调了个人思想的作用,通过人物的臆想和在社会中的生存体验体悟人生的本质意义和终极性的问题。

二、丰富的自由联想与时空交错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它采用心理空间的情节连接方式。小说以“我”的意识活动为支点,自由排列组合,在时间上跳跃交错,大量的闪回片段相互连接,这些零碎的情节片段是围绕人物意识流动不断地往复与拓展。作者运用大量的非动作式情节因素,正是这种内在冲突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意识活动从“我”坐在咖啡室里等夏开始,“我”意识到“我”和夏的感情导致“我”已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虽然在咖啡室里“我”是那么快乐 ,但“我”的内心已陷入一种隐忧之中。想起我和夏第一次在咖啡室见面的场景,夏和我的朋友们一样误以为“我”的工作是一种为了美化一般女子的容貌的工作,但是“我”的工作并非是这样,“我”是为没有了生命的人做最后的修饰,此时“我”内心想起当“我”对朋友们提及,“我”逐渐失去了所有朋友,想到这里,“我”没有在对夏的问题提出答案时加以解释,此时又回到第一次见面的情节叙述中“但你的脸却是那么朴素。他说。”由此让“我”想起了和怡芬姑母的一个约定:在我们有生之年,不要为我们自己至爱的亲人化妆。想到这里,一种不祥的预兆开始浮上“我”的心头。夏提出参观“我”的工作的请求,“我”没有拒绝。此时,我又陷入无主线的自由联想之中,想到当夏知道我的工作之后,可能会发生的结果,我年轻兄弟的失恋,一对青年男女的自杀,怡芬姑母的过往的感情以及由此引发对自己和夏感情结局的担忧,这些事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关,但是深层都已藏着一条线索,他们为什么不对命运做出抗争而是选择向命运屈服,“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我不屑一顾的”。接着又回到夏提出要参观我的工作的请求上,而我也没有拒绝上来。在这里又穿插入“我”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些意识活动自由的排列组合,都是在心理空间层面进行的,在时间上循环交错,大量的短镜头片段相互连接,在人物意识里向四周无限发散与反复重现,同时这些意识活动也在心理层面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三、“以丑为美”

人的本性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通过艺术来表现与人性恶的抗争,表现对现实丑恶的反抗。通过描写丑,暴露丑的方法来肯定美,“我”无情解剖、否定现实和自我的平庸,通过与丑的斗争来表达对美的追求。“我”的诚实使我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朋友,是“我”使他们害怕了,仿佛坐在他们对面喝着咖啡的我竟也是他们心目中恐惧的幽灵了。显示出人性中对于生命不可知的神秘面我们天生就有原始的胆怯,“我”的朋友们由于对于生命死亡的恐惧与胆怯,渐渐的离我而去,“我”的诚实换来的是被他们的排斥。表现出人们由于对死亡的恐惧,由此产生对于遗容化妆师这一职业人的对立化与边缘化的做法。 不管是由于世俗偏见,还是人们对死亡的原始恐惧,就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子被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一份表面上看起来平平淡淡的工作,由于死亡气氛笼罩而遭受到极其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工作者清白为人,踏实谋生,在无人问津中独自承受内心的寂寥,同时还要背负世俗刻意疏远的目光,被爱情和世俗拒斥。通过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的揭示,表现出批判的倾向。当命运和现实和死亡靠近时,“我”和怡芬姑母都勇敢坚强,不屑“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通过“我” 死去的父母,他们因为爱,不害怕死亡,还有“我”、怡芬姑母的坚强与勇气,“我”坚信“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像我们一样,并不畏惧的人”。小说把丑升华美,表现出对现实和命运的反抗肯定与赞美。

参考文献:

[1]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M].台湾.洪范书店,1984.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解读
超越生死的爱恋
高考试卷的分析与启示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文学空间视角解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