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雯+叶香玉+吴俞晨
宁德寿宁县保存着众多木拱廊桥,造桥的技艺也在艰难地传承着。藏于深山中的寿宁斜滩古镇,一条宽阔的斜滩溪纵贯境内,历史上作为寿宁的交通要塞,拥有十余座廊桥,如今已荡然无存,这成了古镇深深的遗憾。为此,当地民众正在召集民间的力量,汇聚寿宁的造桥世家,重建一座木拱廊桥。他们正在营造的是自己的精神地标,而工匠们也借机延续着古老的技艺。
11月9日早上6点整,安宁的寿宁斜滩古镇,响起了嘹亮的鞭炮声。寒风瑟瑟,却抹不平人们眼角的笑意与兴奋,毕竟这是斜滩的新地标——木拱廊桥的架苗仪式。
在1958年寿宁通公路之前,斜滩镇凭借水路交通的地缘优势,成为闽东北及浙西南的物资集散地,享有“闽东小上海”的美称。盐、糖、棉布等南北杂物,从福安赛岐走水路运至斜滩,再由挑工走古道,肩挑送往寿宁县内各地及浙江的景宁、庆元、泰顺等地;而寿宁茶叶、粗纸等土特产也肩挑至此,经水运外销。立于斜滩溪的古埠头,恍若见到川流不息的、被称为“斜滩槽”的小木船,繁华至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寿宁只有斜滩信奉妈祖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斜滩上游曾有十余座廊桥,后经受风雨侵蚀及1969年特大洪水的冲击,如今已荡然无存。于是,在斜滩社会公益协会的倡议与号召下,在地村民及在外乡贤积极捐款,合力营造斜滩新地标。
这座位于斜滩镇区下游、溪水相对平缓的廊桥,将被打造成三墩二拱,宽6.6米,长106米,23开间的形制,其阔度、样式将为全省现有木拱廊桥之最。在廊桥边上,将有可供休闲娱乐的廊桥公园。另外,当地还会建有廊桥博物馆,展示斜滩文化及陈列“廊桥之乡”寿宁所有廊桥的模型,以传承和弘扬廊桥文化。廊桥作为斜滩开始打造旅游小镇的领头羊,被寄托了古镇发展的希望。
古镇新力
这座曾经作为交通要塞的小镇,以丰富的商业及埠头文化,遗留了近百幢明清古民居。而在这古镇中,又孕育着新生力量——斜滩社会公益协会。协会在2014年6月创立之初,就对斜滩环境改善及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有大刀阔斧的气势。
走过斜滩市场,街道异常干净整洁。这是协会所着力处理的农贸市场的改造,屠宰厂的搬迁。除此之外,斜滩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场、河道清淤等项目的进行,让这座古镇有着令人惊喜的利落。环境卫生的改善,除了通过召集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人组成的环卫队,还大力进行宣传,经由协会的号召,调动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在教育文化方面,自从协会成立后,每年教师节均会进行奖学奖教。
在廊桥的营造中,协会牵头并负责相关事宜。他们倡议重建廊桥并组织捐款,除了将作为旅游观光的新地标外,更是对斜滩廊桥文化的挖掘。在村民及在外乡贤的积极捐款下,目前已筹集资金300余万,虽然还远不能达到1100万的预估费用,却也是众人的心意所在,未来协会将会多方面入手,争取资金的到位。除此之外,协会还为廊桥工匠们提供住宿及宽敞的厂子作为木料加工地。而在廊桥营造各个重要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协会人员的身影——会长叶恩发是众人认可对廊桥上心的领导;伐喜梁等重要仪式时,协会的吴家宝副会长作为董事代表,全程参与;副秘书长郭希禄老师奔波于廊桥施工现场,拍摄并纪录报道相关进程。廊桥作为斜滩新的希望,承载着众人的用心。
时时关注着廊桥的,还有斜滩镇的村民。他们在募资上,竭尽所能,除了廊桥营造的资金,连仪式上所用的鞭炮费用,都是大伙儿齐心拼凑出来的。对于廊桥的上心及对外来师傅们的友善,让许多村民成了廊桥施工现场的常客。不少村民围着师傅询问各种问题,从“这是什么桥,为什么这么怪”,到“木头哪里来,要怎么造”,让师傅好是一番解释。直至大家见怪不怪,却依旧天天到廊桥边上报道。村里的老人从早到晚,轮番给师傅送上茶水;过路的村民会特地买包子给师傅吃;直道“辛苦了”,为师傅们送菜加餐亦是常事。
廊桥世家
斜滩廊桥的工匠是经验丰富的郑多雄团队。郑多雄出自寿宁本县木拱廊桥世家,拥有传统木工廊桥营造技艺省级传人的称号,从2016年6月进驻至今,他们已经在镇上住了大半年。
早在2015年廊桥选址上,郑师傅就作为专业人士,义务协助地理先生确定斜滩廊桥的方位并监督桥墩的砌造。这期间,他多次奔波,反复比较造桥木料,最终与斜滩社会公益协会共同决定采用南平的杉木,并基于木材大小及受力等考量后,建议将廊桥做成两拱型。直至最终签订合同之前,这种义务帮助是郑师傅眼中的应当,无论造桥项目花落谁家,总归是件善事。
在郑师傅的十余人团队里,固定成员有5人,所有人各司其职,且遵循着传统的鲁班教诲。解放鞋的穿着、架上锤子的摆放,乃至早上开工十几分钟后才可讲话的传统,虽为保守甚至迷信,却是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工匠自我保护的秘方。早上六点多出工,至傍晚五点下班,是为师傅们的日常。晴天的时候,师傅们加紧廊桥的搭建,雨天无法上工,就在厂里加工木料。最年长的吴师傅,是郑师傅的得力助手,各个步骤得心应手;而儿子的参与,是他最大的慰藉。在郑师傅看来,造桥虽不能致富,已可温饱;而作为造桥世家,造桥技艺无论如何也得传承下去。幸得儿子在认真的学习下,已掌握基本的木工技能,并产生兴趣。儿子作为后生力量的加持,是郑师傅团队的新生希望。
相较于其他廊桥,斜滩廊桥的营造面临着斜滩溪水量大的问题,师傅们只能凭借沙子于两拱间的依次填埋以改变水道,进而搭建脚架;而廊桥边上施工场地的窄小,木头大而重,让木头的调转、搬运有着无法避免的困难。除此之外,传统廊桥的单拱跨度未曾超过40米,而斜滩廊桥长达一百多米的跨度,纵使分为两拱来营造,也为施工队创造了新的挑战。纵使辛苦,郑师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却有专业者的淡定与坦然,毕竟有着可靠的团队力量,还有友善的斜滩人民在支持着他们。
早在这之前,斜滩廊桥已于今年7月中旬完成桥墩及两岸平台的建设,9月份初则开始了廊桥木拱结构的营造。相较于上苗仪式的简约,作为廊桥工艺的开端、在9月3日举办的伐喜梁仪式则更为隆重。喜梁是日后桥上廊屋的大梁,如此重要的木料,要选择二三十年以上树龄,并长于一簇杉木从中的一棵,以寓兴旺。而其砍伐需经由绳墨、廊桥董事及村中好命人祭祀山神后才可进行。绳墨好话的念叨与众人“好啊”的附和,是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仪式,这种喧闹却使得伐喜梁的过程富含仪式感与神秘感。这不仅是人与人的对话,也是人与神的对话。在伐喜梁之后,廊桥的营造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经师傅预估,年底将完成斜滩廊桥两个拱的搭建,明年年初即可营造木拱上面的廊屋,三四月份能完工。而这种进展不得不倚仗材料的准备及天气的相持。
架苗仪式一结束,热心的阿姨阿婆们立即鱼贯而出,新奇地对着廊桥的新变化议论纷纷,而她们,同样是前一日起重机吊斜苗上架那枯燥工序的参观者。聊起斜滩村民,郑师傅温柔地笑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镇里,他们的友善让单调的施工生活倍显热闹与温暖。
男人的仪式
我们到达的隔天早上,斜滩举行了廊桥架苗仪式。上苗仪式上,除了我们,清一色是男性。可能在传统观念里,女性在重要的场面与仪式上,还是被要求回避的,就如她们需要绕开横放于地面的廊桥桥苗走,而男性则可以直接跨过去。
三节苗的架设是传统木拱廊桥技艺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节,三节苗斜苗与牛头精准的衔接,可以形成廊桥最基本最坚实的架构。按照传统,这么重要的一个节点,要举行相应的仪式。相较于这道程序的复杂,这个仪式略显得简单。六点一到,喧闹的鞭炮声响起,站在河边石台上的师傅们,熟练地将牛头系在起重机的绳索上,而在牛头被吊起的那一刻,绚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师傅挥动手中的红旗,指挥着起重机将牛头准确地运至脚架上,而在其旁边,早已陈列着前一天吊上去的十来根斜苗。
请起重机过来帮忙,除了开销增加外,还要和司机多次协调档期才能适时调用,所以师傅们在平日的工作中,除非万不得已,都是人工搬运木料。但多亏了起重机的运作,减小了师傅们的工作难度,毕竟每根桥苗长11.66米,重达1000多斤,加上材料准备时间的仓促及天气原因,木材未全干,导致杉木桥苗更为沉重。木料上架后,接下来将近十天的时间内,师傅们将专注于调整三节苗斜苗与牛头的榫头卯合及第一拱相关部件的全部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