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中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文化哲学】
从《大闹天宫》体验认知老子的“一二三”理论
王梦中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老子思想中的“一二三”理论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成分是抽象难懂的。电影《大闹天宫》提供了语用意义平台,在故事叙述、视觉刺激、言语分析和感情共鸣方面展开对老子的一二三理论的体验认知,从而肯定《大闹天宫》的文化贡献。
《大闹天宫》;老子;一二三理论;体验认知
当今国际上,以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主导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我国也逐渐被影响,从楼宇建设到汽车设计,从饮食习惯到言语用词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西方文化的踪迹,致使存在了几千年的我国文化显得无力。我国影视作品昔日票房惨淡,各种古代典籍少人问津,礼仪教育形同虚设等都在叩问着国人的良知。在好莱坞等西方媒介冲击下,很多国人迷恋西方文化,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化在市场中几无立足之地。而实际上,中国思想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下没有销声匿迹,消亡殆尽,而是越发强大。近年来,我国许多作品异军突起,打破了西方文化强大的势头。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大闹天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电影《大闹天宫》讲述的是魔界之王牛魔王与玉帝为首的神界展开战斗。可见,该电影只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故事情节接近于吴承恩的原著,只是调整各个人物的关系,并增加了狐狸精的角色,以及她和孙悟空的爱情故事。导演郑保瑞在构筑了该电影的基本框架后,将人物关系提升到神魔的斗争,再次将神话故事搬上屏幕。当红影星具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加上优秀的制作,市场的运作和春节的档期等诸多因素提升了它的叫座。《大闹天宫》自2014年大年初一(1月3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至3月21日收官,最终创下10.53亿元的内地票房佳绩,成为第三部跻身华语片票房“10亿元俱乐部”的电影。[1]《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成功是一强心剂,中国传统文化被没有被遗忘,其号召力仍然很大。
《西游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处处体现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有“一二三”理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虽然是在第四十二章中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但是关于道、一二三和万物的论述贯穿整部《道德经》,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道、一二三、万物等论述都具有抽象性,晦涩难懂,对于它们的认知是需要哲学思维的。对于抽象概念的认知属于思维的感知范畴,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驱动力。人们一直在努力对未知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化认知,。任何抽象概念都存在于具体形象中,所以对于它们的认知又需要形象思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影视作品的艺术形式展现道的抽象概念,所以对于它们的认知又离不开艺术思维。哲学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后两者又可以帮助哲学思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对于道的哲学观点的认知可以从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上入手,并且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形象上和艺术上都展示了道等哲理。这些思维都是心智思维,是重要的认知过程,同时其他的辅助器官和功能也起到了加快认知事物的过程。
同时,对于外在的各种事物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或概念的主体化,把那些象征或隐喻包含的概念通过身体经验反射出来,因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3]。体验认知能提高人们对于抽象概念的认识,意识过程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认识事物的积极因素,同时,非意识过程也是一种认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身体感觉模块来运行的方式,具体体现在感官的直接刺激,这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也是最快最直接的反应;。其次,对于感官的直接刺激会在使主体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反映,产生不同的主体感受;。还有就是主体在一系列刺激和反映后,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加深的对于某些概念的认知。如此以来,这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会在一些具体的比较理解的身体经验中产生,并在主体中产生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这种关联的建立会达到认知的目的。可见,建立在体验认知的基础上,有利于对于老子的道、一二三和万物的抽象概念的认知。
对于道、一二三和万物的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验感知。
(一)故事叙述
“电影同文学的相近在于电影通过情节反映相似世界的一切关系”。[4]。电影有情节有故事,往往以通俗化的手法表现某些概念,如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7]。可见,在老子看来,道是一种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玄妙的,遵守它,没有什么危险,否则就会有危险。
《大闹天宫》中,天地魔都要遵守各自的道,或者在道的范围内活动,否则事与愿违。如牛魔王不甘只当魔界之王,而是想统领三界。他一次一次的被打败,最终成为一头受罚的牛。二郎神不满只当南天门守神,想位列天庭,最终被牛魔王利用而悔恨。还有神魔是注定不能相爱的,但是身为仙的铁扇公主嫁给了牛魔王,被贬入火焰山受罚。这种不遵循道的规律的做法必将招致厄运,这种前后的对比、转换思想也是老子“一二三”理论的再现,这些对比在老子看来是一种永恒存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8]。
(二)言语
在有声影视作品中,言语可以通过字幕或音效等体现出来。在《大闹天宫》中,体现道家思想处处可见。如:
观音:“悟空,你看到了什么?”
孙悟空:“我看到我自己,却又看不到我自己。”
观音:“如果你生而不死,生来何故?你生而不死屡造恶业,你不死又是何故?世事无常,三界始终生灭,灯火不息,死即再生,念念相续,是为轮回。”
孙悟空:“起死回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说看到自己,又看不到自己,这种矛盾的说法,恰恰是说明万物是矛盾的统一体。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9]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0]都说明在一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并和谐统一于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地位等同不可分割或有时相互转化。生与死是相对的两个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这体现了老子思想的一与二的关系。“世事无常”含有道的至理,老子在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1]。道是一种存在,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却支配着一切。生与死的“二”的关系,是万物的一种外在体现和生长规律,生死之际代代相传,“灯火不息”,二是相依相存的,又是相互转化的。三界中有道在支配着,人仙魔等都要遵守着道的规律,这是道与万物的关系。
(三)感情共鸣
影视作品通过人物的表演,特别是著名演员的演艺,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情感,产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认同感。
如周润发扮演的玉帝,从形象上看,他威严正义不可侵犯。在一定形象程度上他代表了道,符合道的内涵。甚至配角都让我们动容,如小狐狸。小狐狸生是牛魔王从小养育的,但她的死也是牛魔王害死造成的,成为她只是牛魔王的工具而生而死而已。她又因与孙悟空的爱情,从而成了牛魔王挑拨离间孙悟空和玉帝的杀手锏。还有蝴蝶。荧屏中,蝴蝶艳丽的色彩让我们感叹好漂亮,然而在不经意间被孙悟空抓住而死去,我们感叹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一只蝴蝶,两种状态,加上观影的我们成为三,表现出万物的特性。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从各个人物和关系中,一切是偶然又是必然,道、万物和一二三的关系穿插其间似有似无。感知这些关系让我们爱恨交加,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与作品的距离,更易于接受它喜欢它,甚至我们把看到的情节或人物映射到了我们自己身上。这时,我们与电影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消失了,就如我们自己走进了电影,成为某一个形象,这就拆除了所谓的“第四堵墙”。这种感情共鸣也具有潜在的活力,因为舞台上的全景承担了一种可能的特质,即全景从个人身体部位出发,给予了社会群体一种综合感知力。[12]
(四)视觉刺激
影视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展示一定的内容。电影能够让我们通过视觉直接看到动感的画面,绚丽的色彩,以及变化的情节。特效的运用,把故事情节展现的得更活灵活现。我们对三界的认识可通过影视作品直观的看出来,如对魔界的场景的描画:到处是黑黝黝的,不时冒出炙热烤人的烈火浓烟,众魔生活在魔界痛苦不堪。与之相对应的仙界则是金碧辉煌,祥云笼罩,近处是亭台楼宇、鸟语花香,远处是山峦层叠、枝繁叶茂,众仙生活在仙界气定神闲。神魔的对比是二的体现:两种人,两种人生,两种状况等。
体验认知作为一种认知的途径,成为体现心智思维过程的重要工具,打开了认知抽象概念的窗口,拉近了我们与元语言的距离。借助于体验认知,老子思想从抽象走向具体形象,具有艺术魅力,更有助于活跃我们的哲学思维,进一步认知它。
《大闹天宫》的成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成功,它的号召力仍在,并具有很强的市场感召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道、儒、禅、佛等各种思想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根。老子思想和《西游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要求下,我们继承经典精髓,发扬真善美,体现电影的教育功能。传统思想文化市场化是时代的呼唤,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我国影视业发展壮大是必然的结果,《大闹天宫》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证明。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配有英语字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推广和认知,感谢有关人员的付出,因为他们有意或无意中已经在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从而体现了影视作品的文化传播功能。
[1]蒲希茜.《大闹天宫》全球票房将破3亿美元(图)[EB/OL].(2014-03-31)[2015-04-09].http://www.chinanews.com/yl/2014/03-31/6012181.shtml.
[2][5][6][7][8][9][10][11]韦明辉.道德经智慧新解[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1.2.9.43.86.89.102.124.183.
[3]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3.
[4]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富渊,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6.
[12]梅尔巴·卡迪-基恩.叙事与身体思维:体验认知研究[J].外国语文,2010,26(1):1-8.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高安万岁
J954
A
1673-7725(2016)10-0163-04
2016-08-05
王梦中(1979-),男,河南项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