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有色有理
——有效激活小学语言教学
莫艳辉胡健
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当前语言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参与面窄,优秀学生的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发言,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二是目标不明确,课堂上更多是教师的“精彩讲解”,以强调朗读指导、课文分析的阅读教学模式为主。三是学校内的口头表达训练主要依托语文课堂来进行,训练时间明显不足,训练手段相对单一,内容受限于教材和教学进度,难以贴近学生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帮助孩子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能说、会说呢?
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目标因学段层次的区别,要求也会不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鲜有清晰的学段目标,导致教师对语言能力训练的忽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提升语言能力的两大途径。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我们制定了《向家坡小学口头语言表达目标序列表》,分阶段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外阅读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下表是口头语言表达的阶段目标:
这种明确可鉴的阶段目标,是指导孩子语言训练的重要依据,长久坚持,孩子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螺旋式上升。
孩子永远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找准切入点,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表达的欲望,给予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倾听每个孩子拔节的声音。反思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部分发言踊跃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角。为了避免更多的孩子变成“沉默的羔羊”“忠实的听众”,教师不妨在激发孩子表达兴趣方面多下功夫。
1.分享故事,争先恐后。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而讲故事并非大人的专利。讲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为对故事的复述是建立在对原故事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的。而阅读技能最简单的就是将故事说出来。如老师给一年级小朋友讲述了《我有友情要出租》这个绘本后,推荐小朋友阅读更多的绘本故事及桥梁书,鼓励小朋友努力成为讲故事的主角,于是就有了每天回家的亲子阅读——同桌互讲故事——小组分享故事——小小故事家擂台赛。在故事阅读、分享中,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加入一些动作、神态,小朋友们可以将故事讲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还可以将孩子讲的故事内容录制成音频文件,孩子们在参与中会更有成就感,也会更喜欢讲故事。
2.创编成语,乐在其中。学生课堂内的表达训练受限于阅读训练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语言素材更能贴近学生。如学习成语故事这一单元,会有一个同步作业——阅读成语故事,创编成语故事与同伴分享。在为期两周的学习时间里,孩子们徜徉在成语世界里,广泛阅读成语故事,生活中使用成语的频率也大大增加。成语故事会中,小选手们一个个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参与者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对自身的优势也有了较好的认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获得了表达的自信。
3.主题活动,大显身手。各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可以为孩子提供展示各方面才能的舞台,在参与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锻炼成长,让更多的孩子在活动中勇于发言,掷地有声。大队部的活动定时、定点召开,但不定人,如播音员、小主持人轮流培训上岗,常规小课堂分班承办,给予更多孩子参与、锻炼机会。如六二班承办的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缅怀先烈向抗战老兵致敬》,接到任务,班主任老师布置了相关阅读作业,活动按部就班开展:搜集抗战老兵的故事——全班推荐候选人——故事分享及感悟pk——同伴互评完善发言稿——扬长避短预演练——完美呈现师生前。参与面广,既有海量阅读,也有同伴点评,教师指导;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呈现出精彩的话语。
规范的语言表达,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与人交谈时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做到先想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在这个方面教师应多做表率,因为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榜样。说话用词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表达也会很规范。
(一)复述有声,规范表达。
1.说话练习,完整表述。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多样的语言形式,精心设计说写练习,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如教学一年级拼音《jqx》当中的儿歌《在一起》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大家都不想听到“小鸡、草地”之类简单的回答,我们可做如下的示范练习:青青的草地上,小黄鸡正在()。一只()的小黑鸡()。长期这样示范练习,学生自然会养成规范的表达习惯。
2.借助插图,培养语感。低年级学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紧扣文本内容,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特点的插图。教学中,根据这些插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可丰富表达的内容。如在教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文时,“你觉得玲玲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呢”这个提问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文本中的图画,引导学生将细致的观察与形象具体的图画联系到了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愿望自然唤起,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就丰富具体了:玲玲的这幅画画面很温馨,洁白的墙壁上挂着几幅精美的作品,干净的楼梯上趴着一只可爱的小狗,它似乎在睡懒觉……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这种看图说话训练,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二)讲述有色,自信表达。
教无定法,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可揣摩文本独特之处,精当设计表达的切入点,引领孩子感悟、交流文字的丰富内涵。
1.模仿表达。每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捕捉语言训练的迁移点,让学生通过文本感悟规律,从而使不拘一格、精彩纷呈的语言表达变得有章可循。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让学生了解了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后仿说一处景物,速写片段,用上“真……真……真……”句式练习说话,掌握排比句式的用法。又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文时,可让学生仿照“进入……再往里走……走进深处”的句式练习说话,指导学生按移步换景的方法有序地表达。
语言训练内容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仿词、仿句,到仿写片段,再到模仿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在训练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了,表达能力实现了由简单的操作到复杂的模拟迁移和创造,提高了语言表现力。
2.想象表达。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想象空间、优美的意境描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诸多作品隐含着作者的智慧火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读说写结合点。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想象拓展训练“库柏先生派人把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可让学生创编故事“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通过这些拓展想象训练,学生开启了思维,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将更加精彩。
3.概括表达。小学中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起始阶段,这一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读懂后用一两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与文本有深度的交流,把握课文的大意,语言高度的简洁;与作者对话,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思维快速地运转;与自己对话,根据经验整合信息,综合提炼。如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秦兵马俑》一文描写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歌颂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概括表达是一个较有难度的思维过程,需要教师引导,梯度训练。学生自主思考,长期坚持,语言概括能力将逐步提升。
(三)辩论有理,个性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话语权,每个学生的感受也都是独特的。课堂上,思维的火花碰撞、飞扬,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彩课堂。如教《桥》一文时,引导学生围绕村支书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对话,当意见不统一时往往会出现激烈的争执,一场简易的辩论赛便应运而生;教完《少年闰土》一文后,引导学生继续关注成年后闰土变化的拓展资料,学生们因感悟的不同而生成了热烈的辩论,在对话中体现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向家坡小学)
注:本文是长沙市教科院课题《阅读活动提升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