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替课链”引人深思
本刊记者 吴秀娟
替人在课堂上答一次“到”,就能轻松赚回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类似的服务甚至从替课延伸到替考、替早操、拿快递……近日,关于“高校替课链”背后的罪与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本人周二下午有课,分身乏术,求人替课。每堂课25元,只需点名时答‘到’即可。”在不少高校的贴吧、论坛上,类似这样的“替课启事”并不鲜见。
来自省内某高校的陈玉(化名)便是“替课族”中的一员。就读大三的她,已修完学校规定的大部分课程,仅剩下毕业论文开题的相关事宜,没有了课程的束缚,陈玉成了半个“自由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学校论坛上看到一张“替课启事”,对方是一名在职研究生,自称“公务缠身”,无力到校完成所修课程,便在网络上向大家发出了“求助信号”。
面对25元每节课的酬劳,陈玉掐指一算,一天6节课,一个周末便可赚到300元。而她此前从事的家教兼职实在是费时又费力,远不及替课来得轻松。就这样,陈玉不假思索地接下了这份兼职,还呼朋引伴地将闺蜜也拉入“替课族”的大军。
替课的酬劳大多是明码标价,每节课的价格从数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依据“雇主”对替课的要求而定,难度越大,收费越高——有时,替身只需在课堂上答一个“到”,有时还需要做课堂笔记、完成随堂作业,甚至连考试也一同包办代替。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52.09%的大学生坦言,身边出现过替课现象。期末考核时,出勤率占据一定的权重,不想上课,又不想影响学业成绩,找人替课便成了不少人的“不二之选”。
在所有科目之中,公共课是最易滋生“替课族”的“土壤”。大学里的一些公共课常常是两三个班一起上,一个教室里坐着两三百人,让任课教师把每一名学生的姓名与容貌对上号着实不容易,这就为替课者提供了便利。此外,替课服务逐渐延伸到替考、替早操、拿快递等相关领域,俨然成了一个产业链。为他人“替课”也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一项特别的“兼职”,游走在校园监管的灰色地带。
替课变成一份兼职,甚至成为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事情时,不免让人生出些许感叹。曾几何时,这些在高中阶段厉兵秣马,凭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拼劲,最终拿到大学入场券的“胜利者”,为何转而将大学课程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呢?
追溯起找人替课的缘由,同学们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起晚了,赶不上老师点到,索性让人“帮忙帮到底”;提前迈向社会这个更大的课堂,整日为实习、求职奔波,无暇顾及教学;对网络游戏、桌游等业余爱好的魅力远远超过课堂,课业上自我放松,只求蒙混过关……
研二暑假,就读于省内一所师范院校的彭念(化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家乡一家企业投递了实习简历,没想到顺利通过层层筛选,拿到进入职场的“敲门砖”。一边是忙碌的实习生涯,一边是学校里落下的课程。无奈之下,彭念为自己请了一名“枪手”替课。“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老师课堂上讲的那些不过是老调重弹;如果实习表现优异,说不定连就业问题也一起解决了呢!”于彭念而言,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实习机会远比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来得实在。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无论何时都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面对当前大学生中弥漫着的“实用主义”思潮,时评爱好者秦欢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社会上的浮躁和功利思想席卷校园,人们习惯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但上大学不仅仅是获得理想工作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成长的途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替课现象风行,这不仅是当今大学生的悲哀,更是高校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在邵阳学院教师刘运喜的理解中,对正值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替课着实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替课,替的是课,误的却是人生、事业和前程。课能替,人生、事业和前程不能替。
“为何同样是上课,有些老师的课大受欢迎,堂堂爆满,甚至还有不少‘蹭课者’;可有些老师的课堂却人烟稀少,门可罗雀?还不是因为这些课没‘营养’,或是上课方式单一,照本宣科,令人昏昏欲睡……”在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教师林日新看来,有偿替课之风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逃课,找人替课,是高校教学质量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专家认为,深究当前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痼疾,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老教师“学究气”过浓,常常是“一言堂”,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甚少,加之所教内容的呈现形式过于枯燥,不免让人昏昏欲睡;另一方面,部分院校为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在师资力量欠缺的情况下强行开课,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半路出家,学生则不明就里、不知所云,干脆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替课大军”这支队伍逐渐壮大的同时,部分高校教师为提升学生到课率也是煞费苦心:将指纹打卡机“请”入教室;每堂课后拍一张同学合影,再将照片交给辅导员“数脸”,揪出逃课学生;借助计算机系统智能识别,研发“刷脸神器”……类似这样的“点名攻略”时常见诸报端,捧腹一笑的同时,不免让人深思。
“替课产业链的出现,倒逼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如果大学老师的课堂能更精彩一点,再有趣一点,那就不需要用点名这种强制手段也能留住学生。”教育时评人张连洲认为,高校应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对教师的考核不能一味地偏向科研成果,应兼顾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替课族”风行,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日常管理的缺位与失责。教师对出勤率的考核是否太过形式化?学校的教务管理到位了么?替课学生被发现,是否会受到相应的惩戒?……“高校不妨多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完善和调整管理制度,切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替课问题。”林日新说。
问题的眼光看教育,教育的视角观热点。更多新闻视点,请登录“湖南教育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hunanjiaoyu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