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观察
6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联合在北京举办了IEC发展战略高层圆桌会议——未来发展规划,IEC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标准委副主任郭辉,IEC主席詹姆斯·香农(James M. Shannon),IEC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斯·弗雷斯维克(Frans Vreeswi jk),IEC理事局成员、国家认监委总工程师许增德,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兼IEC副主席舒印彪主持。
香农表示,目前IEC正在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听取IEC成员以及中国业界对IEC未来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对IEC在未来发展规划中体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是相当重要的。
郭辉在发言中讲到,此次会议为IEC高层与中国产业界共同商讨IEC未来发展战略和中国产业发展的需求提供了平台,中国产业界能够借此机会为IEC发展规划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并发挥重要作用。IEC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标准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提升中国国际标准化的水平,助力IEC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弗朗斯·弗雷斯维克介绍了IEC的职能范围、工作模式和理念,以及未来的计划。他表示,IEC非常重视中国企业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IEC未来发展规划时,将认真考虑这些建议。
舒印彪强调,过去五年,IEC发展规划在IEC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EC根据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标准制定平台,设立了非洲数据中心,更新了IT数据;通过举办圆桌会议建立大事计划,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增强了IEC在产业界的影响力。IEC通过培训和广泛开展活动,加大对国家委员会的支持力度,确保IEC工作可以高效、成功地开展。
赵波从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阐述了电子信息领域国际标准化的工作思路,为IEC未来发展战略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截至2016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共组织提出国际标准提案17项,涉及IEC的TC100和TC110等多个领域。
1906年6月,英、法、美、日等13个国家的代表会聚于伦敦,起草了IEC章程和议事规则,IEC在英国成立。自此,IEC一直致力于研究制定协调提高全球电气设备安全、开发利用智慧可再生能源、支持构建智能输变电网络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在促进电工电子产品国际贸易、支撑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于1957年1月申请加入IEC,同年8月正式成为IEC成员国。中国一直重视积极参与IEC的相关工作,目前已承担IEC技术机构主席8个、秘书处8个,注册专家近1000人次,是IEC成员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来自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的20多家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哈尔滨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华为公司、联想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杭州浙大三色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青岛海信、TCL、中航光电、苏州欧普照明、美国UL公司等。
(摘编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站)
6月15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召开媒体见面会,公布了张成海主任当选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管理委员会(GS1)委员的消息。这是我国物品编码工作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标志,是我国编码标准化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负责组织、管理、协调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及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1991年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致力于在我国推广全球统一、通用的GS1编码标识体系。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于1973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112个成员组织。GS1开发推广的编码标识系统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商务语言,具有统一标准、全球应用的特点。其中以13位的商品条码应用最为普及,不仅变革了零售结算方式,更为商品全球流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管理委员会是GS1的最高领导层,对机构发展、财务支出、业务发展等有决策权。
张成海进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管理委员会,是国际编码领域对我国物品编码工作的高度认可。近年来,我国的物品编码工作在管理、重点领域应用、数据共享、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中的深度应用成为其他编码组织学习的焦点,商品数据库建设与商品数据应用工作成为国际表率,植入性医疗器械追溯工作得到多个国际组织的赞许,编码工作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同时,作为我国编码工作的管理机构,也帮助国内的龙头企业,如阿里巴巴、北京华联等,进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并在其中任职,为我国企业发言发声。
作为我国物品编码工作的管理机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进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管理层,在国际舞台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为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编码资源,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网站和中国财经网)
6月12日,国家标准委下达2016年国家标准立项制度改革后的首批计划项目330项,涉及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生态保护、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着力提升标准供给质量,更好地支撑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立项的标准更加注重创新成果转化。获得立项的国家标准突出科技创新,将石墨烯性能测定、柔性直流输电、能源互联网、机器人测试、电动汽车充电等72个前沿技术成果列为重大标准研制项目并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尽快形成技术标准,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此次立项的标准还加大了对装备制造和消费品升级所需关键技术标准的支持,立项相关标准256项,占整个项目的82%,涉及化工、船舶、钢铁及合金、通信光纤、电器附件、电线电缆、无线电干扰等10多个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重点领域,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助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外,围绕节水规范、土地资源保护、土壤环境、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新制定18项相关标准,更好地满足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公共安全领域标准体系,36项生产生活所需安全标准获得立项,涉及危险化学品试验方法、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涂料中有害物质测定、电梯质量安全和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不断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从2016年起国家标准委对国家标准立项项目进行改革,首次引入专家评估机制进行评估,从标准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等方面进行把握,从严把控项目质量和数量,此次立项有47%的项目因量小、面窄、点散等因不符合国家标准立项范围未通过评估。实施立项评估改革后,国家标准计划周期将进一步缩短,由原来1年平均下达2批计划增至1年4批。
(摘编自国家标准委网站)
6月1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推动能源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能源装备自主创新在能源技术革命和装备制造业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 能源装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3个方面确定了15个领域的能源装备发展任务。
《方案》指出,能源装备是能源技术的载体,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核心部分,推动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工作要求。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德国、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概念。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结构转型大形势下,传统能源技术装备亟须革新和提升水平,一批新兴能源技术装备产业正在萌芽。我国能源技术装备制造业也面临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传统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共存等矛盾仍然突出,亟须转型升级。
《方案》提出我国能源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性目标:2020年前,围绕推动能源革命总体工作部署,突破一批能源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并开展示范应用。制约性或瓶颈性装备和零部件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应用,有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和助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基本形成能源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关键部件和原材料基本实现自主化。能源装备设计制造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设计与制造体系进一步融合,重大能源装备实现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设备性能和质量控制明显提升。能源装备制造业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电力装备等优势领域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能源装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能过剩明显缓解。2025年前,新兴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总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有效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部分领域能源技术装备引领全球产业发展,能源技术装备标准实现国际化对接。能源装备形成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引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基本形成能源重大技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通用基础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配套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方案》重点确定15个领域的能源装备发展任务,包括煤炭绿色智能采掘洗选装备、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油气储运和输送装备、清洁高效燃煤发电装备、先进核电装备、水电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燃料电池、地热能装备、海洋能装备、燃气轮机、储能装备、先进电网装备和煤炭深加工装备。按照攻关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思路,每个能源装备领域都从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应用推广3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举措。
此外,《方案》还提出建立机制加强组织落实、政府引导形成创新合力、资金支持提升产业能力、完善政策保障示范应用、加强引导助力优胜劣汰、组织技改推动转型升级、健全机制促进国际合作、完善标准助推产业提升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中,完善标准方面,主要措施有加快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修订、整合和完善,适时制定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先进性;加强能源装备标准制修订所需的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级,形成统一、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技术装备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能源行业标准在行业管理和监督中发挥作用,加强能源装备检测认证工作;加强能源装备制造有关行业标准的宣贯和落实。
(摘编自发展改革委网站和中国质量新闻网)
近日,2016年第一期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培训班在北京举行,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崔钢出席并讲话。
崔钢阐述了标准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详细介绍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目标,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生物、信息和智能等领域技术应用力度,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耕地质量》等标准的制修订进程,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农业信息化标准研究,以“标准化+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四是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推广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深化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覆盖的区域性综合标准化推广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体系研究;加强农业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探索培育农业标准化服务业新业态,提高服务能力,“送标准”到农田、到农村。五是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围绕农业结构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安全、节约、绿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探索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的设计和研究。六是落实农业领域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带动我国优势农业技术、产品走出去,同时积极参与农业国际标准化活动,在优势领域争取更多的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国家林业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国家第八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共118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摘编自国家标准委网站)
6月16—18日,由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 《团体标准化 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等国家标准宣贯及团体标准编制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社会团体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一部材料处处长袁晓鹏对《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和详细内容进行了介绍,认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加快构建国家新型标准体系的重要举措,鼓励各社会团体编制团体标准,并逐步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对《团体标准化 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 20004.1—2016)、《标准制定的特殊程序 第1部分:涉及专利的标准》(GB/T 20003.1—2014)及团体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团体标准编写三大部分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一一解答了学员们提出的疑难问题。
与会学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质检出版社教育培训中心供稿)
6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指导,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的“2016绿色工厂创建论坛暨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论坛以绿色工厂创建为主题,围绕绿色工厂相关政策、标准、试点经验进行了交流研讨。
绿色工厂创建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性任务,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工业化和绿色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发布绿色工厂创建实施方案,推进技术创新和产用合作,推动重点标准制修订,引导技术服务与评价等市场化机制建立。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建立千家绿色示范工厂。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代表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绿色工厂创建工作的紧迫性:一是加快绿色工厂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互为补充的标准体系;二是加快出台绿色工厂创建实施方案,明确绿色工厂创建工作的工作思路;三是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培养一批有责任、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绿色工厂宣贯、培训、咨询、评价服务。绿色工厂创建工作是绿色制造工程的重要一环,下一步将继续依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快绿色工厂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市场化的技术服务、评价机制的建立。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对绿色工厂创建的前期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表示将携手各行业组织、专业机构以及先进企业,继续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重点标准制修订,开展绿色工厂试点创建咨询与评价工作,搭建产用合作交流平台,服务好工业绿色发展。
在绿色工厂标准启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代表介绍了绿色工厂标准化工作思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介绍了绿色工厂标准体系、重点标准立项、制修订情况以及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和代表对绿色工厂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原材料司、电子司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电子、冶金、石化、化工、建材、轻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的代表150余人参会。
(摘编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站)
6月7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新技术与信息标准化研究所主持召开了《无形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转化研讨会,来自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会计学会、中国中车、大唐电信、三一重工、海尔集团、茅台集团、五粮液集团、广药集团、超威集团、波司登股份、中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河钢集团、东旭集团、加多宝集团、银川育成、湖北省标准院、标准联合咨询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领域的2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商业联合会零供委主任谭新政介绍了社会各界对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需求,从无形资产为组织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和长期受益的角度分析了无形资产标准化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代表介绍了标准制定工作任务的来源、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无形资产的分类原则、适用范围、标准主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参会的企事业单位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单位情况、无形资产管理的工作经验,并对国家标准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代表们认为,建立统一的无形资产分类标准意义重大,能够在无形资产认定,统计口径规范化,并将无形资产纳入组织经济资源和财务会计计量有重要的益处。
根据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工作组拟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标准在各行业的征求意见工作,并计划于2016年底前组织召开标准审查会。
(摘编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站)
6月14日,卫生计生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发布推荐性行业标准《人群总摄氟量》的通告”,标准《人群总摄氟量》(WS/T 87—2016)将代替《人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WS/T 87—1996),新标准将于2016年11月15日实行。
标准WS/T 87—2016规定了8周岁以上人群总摄氟量限值要求:8至16岁(包括16岁)人群,每人每日总氟摄入量小于等于2.4mg;16周岁(不包括16周岁)以上人群,每人每日总氟摄入量小于等于3.5mg。本标准适用于地方性氟中毒地区的划分和防控效果的综合评价。
与WS/T 87—1996相比,标准WS/T 87—2016有以下变化:删除了对不同地区的限制;增加了GB/T 5005.18、GB 5750.5和HJ 480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750—1985;修改了标准限制的适应范围;对附录进行了修订。
(摘编自卫生计生委网站)
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2016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GB 31701—2015适用于在我国境内销售的0~14岁婴幼儿及儿童穿着和使用的纺织产品,包括服装、床上用品等。布艺毛绒类玩具、布艺工艺品、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箱包、背提包、伞、地毯、专业运动服等不属于该标准的范围。
GB 31701—2015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分为3类,即A类、B类和C类。婴幼儿纺织产品应符合A类要求,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B类要求,非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C类要求。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在符合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同时最终产品还应达到GB 31701—2015中对织物、填充物、附件以及其他方面比GB 18401—2010更多的要求。GB 31701—2015主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出规定:一是限定了增塑剂和重金属含量。针对婴幼儿皮肤娇嫩、容易将各种物品放入口中的特点,对于含有涂层和涂料印染的婴幼儿纺织产品,除了需要满足GB 18401—2010中对于甲醛、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有害物质的要求外,GB 31701—2015还增加了对DEHP、DBP、BBP、DINP、DIDP、DNOP 6种增塑剂和铅、镉2种重金属的限量要求,其中总铅含量不超过90mg/kg,总镉含量不超过100mg/kg。二是明确了服装绳带设计安全要求。鉴于服装绳带可能对婴幼儿和儿童造成窒息等潜在伤害,GB 31701—2015借鉴欧美国家通行做法,按照7岁以下、7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对头颈、肩部、臂部、腰部、臀部、脚踝等不同部位服装绳带的自由端、绳圈、伸出长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规定了附件强力和锐利性要求。为防止服装上的钮扣等小附件被婴幼儿吸入鼻孔或放入口中,对于婴幼儿纺织产品,GB 31701—2015明确提出不宜使用尺寸小于3mm的附件,且应达到相应的抗拉强力要求。同时要求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所用附件不应存在可触及的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四是对燃烧性能、产品包装和标识也提出了要求。
GB 31701—2015要求,婴幼儿纺织产品应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本标准的编号及“婴幼儿用品”。儿童纺织产品应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本标准的编号及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按GB 31701—2015要求标明了安全技术类别的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可不必标注GB 18401的安全技术类别。
GB 31701—2015的实施过渡期为2年,即2016年6月1日前生产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允许在市场上继续销售至2018年5月31日。如果需要证明产品是GB 31701—2015实施前生产的,可以根据相关产品的出库记录和生产批号进行追溯。在两年过渡期内监督抽查时,按明示的强制性标准抽查。
(摘编自《中国质量报》)
6月15日,天津市地方标准《天津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规程》(DB12/T 634—2016)正式发布,该标准将于2016年7月15日正式实施。
标准DB12/T 634—2016对天津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流程、发布项目征集方案、项目申请与立项、项目执行与督导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公益创投是以非营利性和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资助项目类型主要包括: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社会公益组织孵化;社会组织服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对于审批立项的项目,及时拨付首笔资金,由专门机构对项目进行跟踪,确保每个项目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确保每个项目真正惠及百姓。DB12/T 634—2016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级,依次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类别,并予以公示。优秀、良好与合格的项目,准予结项,由组织主体拨付项目余款,并可由组织主体决定给予相应奖励;不合格的项目,组织主体应停止拨付余款,并要求社会组织进行整改,整改后重新开展结项评审,逾期不能结项的,组织主体应对项目进行中止,记入组织信用档案,并依据项目协议追究责任。
据天津市社团局主要负责人介绍,DB12/T 634—2016具有较强的指引性与操作性,对推动公益创投项目规范化管理、增进公共政策执行的公正性、透明性,加强资金监管,提升公益项目运作效率等,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天津网)
近日,浙江省地方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DB33/T 2011—2016)获批发布, DB33/T 2011— 2016规定了浙江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设施设备、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效能、服务管理和服务监督六块内容,明确了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标准和应具备的基本服务条件、政府需要提供的保障底线。
与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 28220—2011)相比,DB33/T 2011—2016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适用于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依据各级公共图书馆不同的办馆基础,设定不同标准,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服务均等的五级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
二是明确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量化指标。量化数据指标既保底线,又适度超前,并形成动态调整机制,较好地适应了国家和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三是强调公共图书馆优质资源管理体制创新。以总分馆建设、服务联盟等形式,推动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双下沉、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双流通、社会效益和服务品质双提升。
四是突出数字图书馆“互联网+”模式。从硬件建设、到数字资源建设到平台打造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是提出公共图书馆品牌概念。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使用统一服务标识,努力把公共图书馆打造成老百姓看得见、进得去、留得住的文化地理坐标。
(摘编自新华网)
6月14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河北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到2020年,河北省要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本构成,地方标准突出特色,覆盖全省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新型标准体系;由本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000项以上,争取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15项以上;制修订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省级地方标准1000项以上,市级农业地方标准500项以上;制定体现本省技术优势的团体标准150项以上。
规划明确了2016—2020年河北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一)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林业、水利、粮食、生物技术、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与发展。(二)加强工业标准化,推进转型升级。重点围绕供给结构性改革,制定和实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振兴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高端化和集约化发展等方面的标准;加快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技术领域标准化建设;围绕光伏、医药、食品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大数据、钢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优势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创新等。(三)加强服务业标准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快递、物联网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家政、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四)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基础生活保障、交通管理、防灾 减灾救灾、社会信用、教育、就业、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加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源生产消费变革、环境质量改善、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施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标准;推进水资源、森林、海洋、土地、能源、矿产及地热资源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六)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促进文化繁荣。实施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传媒、文物保护、体育等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具有河北省特色的文化建设省级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文化行业标准体系;鼓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场馆、电影院、体育 (场 ) 馆及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网络传媒、报刊杂志、图书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和公益服务组织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制定重大体育赛事、大型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和服务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等。(七)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提高行政效能。制定和实施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推行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探索制定和实施公文流转、信息上报、会议组织、事项公开、新闻发布、保密管理、档案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机关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通用标准;探索制定和实施权力运行监督、绩效评价、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机关标准化建设等。
(摘编自河北省政府网站)
6月18日,由河南省企业社会促进中心牵头,新华网河南频道等参与起草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准则》河南省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处长俆哲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准则》河南省地方标准实施后,与法院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征信机构等有关单位定向通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相结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以信用评定结果作为银行确定授信额度的测算依据,使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受到严厉的制裁,迫使其为消除影响而主动履行义务。同时,还能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名誉理事长孙泉砀认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信用经济,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有利于增强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准则》河南省地方标准是2015年6月获准立项的,旨在推动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河南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性支撑。
(摘编自新华网河南)
6月20日,为提高宁夏交通秩序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宁夏公安厅交管局举办全区公安交通秩序业务培训班,邀请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专家讲解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配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移动警务通管理和使用方法。
目前,宁夏存在交通标志颜色、尺寸、形状、版面不规范、交通标志被遮挡、交通标志缺失或看不清、交通标志排序不对、交通标志与标线间不协调、人行横道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发挥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标线对交通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维护良好道路交通环境。从即日起至7月31日,宁夏全面排查道路交通信号灯配置不标准、配时不科学、设置不规范、自动化程度不高和交通标志标线不标准、不明确、不充足等问题。8月1日至10月31日,全区各地交管部门要坚持边查边改,发现一处整改一处,一时不能整改的,制定计划,逐步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2016年12月底前,全区五市打造至少2条示范路或者1个示范区,各县(区)打造至少1条示范路,展示优化完善交通信号设施和交通标志标线对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规范通行秩序的示范效应,带动交通设施整体设置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各地的道路交通信号灯应用问题的整改率不低于80%,灯具和设置问题的整改率不低于40%,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样式、设置和应用问题的整改率不低于40%,其余问题的整改工作纳入2017年工作计划。
(摘编自宁夏网络广播电视台)
近日,由西藏自治区标准化研究所和自治区文化厅共同承担的《唐卡分类》地方标准,经过大量有效的资料收集、走访专家、专家咨询会及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后,获批发布,标准从唐卡材质和制作方法、内容和题材、风格和流派三方面对西藏唐卡进行了系统分类。
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西藏是唐卡艺术的发源地,以勉唐、勉萨、钦孜、噶玛噶赤等流派为主,其他藏区的唐卡基本是将西藏某一流派唐卡与当地本土艺术结合后的衍生品。
据西藏自治区质监局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旺钦介绍,西藏《唐卡分类》地方标准,按照材质和制作方法,将唐卡分为绘制唐卡、堆绣唐卡、宝石唐卡;根据内容和题材,将唐卡分为圣像类唐卡、故事类唐卡、教规教理类唐卡、藏医学类唐卡、天文历算类唐卡、民俗类唐卡、建筑类唐卡、其他类唐卡;按照风格和流派,将唐卡分为尼泊尔画派唐卡、齐乌岗巴(齐岗)画派唐卡、勉唐画派唐卡、钦孜画派唐卡、噶赤画派唐卡、勉萨画派唐卡、其他画派唐卡。
目前,西藏能够独立完成作品的唐卡画师近千名,从事唐卡产业的人数达上万人。旺钦表示,唐卡分类只是第一步,让大家对西藏唐卡有概念性的认识。下一步,西藏将开展传统手绘唐卡、堆绣唐卡的地方标准制修订,服务唐卡产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网和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公众信息网)
日前,安徽省首次地方标准立项评估会在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举行。评估会邀请了合肥工业大学、省节能减排监测信息中心、省节能监察中心、省知识产权局等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专家组,对涉及节能减排及知识产权领域的29项地方标准计划项目进行立项评估。
芜湖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芜湖赛宝)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在芜湖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立足安徽省产业特点,主要开展行业质量与可靠性共性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此次芜湖赛宝围绕LED照明设备环境应力筛选、产品故障缺陷激发、可靠性评估、寿命预测等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共申报了6个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力争初步建立完善的LED照明设备质量与可靠性标准体系,为安徽LED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李明峻认为,评估会使得地方标准的评估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进了标准研制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学习。采取严格的立项评估机制和开放的工作流程,提高了企业参与地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快速提升地方标准化工作质量水平。
据了解,开展地方标准立项评估是安徽省响应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标准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开展地方标准立项评估,对于提高安徽省地方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江家如表示,安徽省将结合地方标准计划项目申报情况,全面推行地方标准立项评估。同时,进一步加强安徽省标准化高级专家库建设,逐步完善地方标准计划项目立项评估流程,细化评估要求,尽快出台《安徽省地方标准立项评估办法》,将地方标准立项评估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摘编自国家标准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