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在抗大的峥嵘岁月

2016-12-22 21:27薛洪兴
党史纵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红军干部

薛洪兴

刘忠将军向来以英勇善战闻名于世。他投身抗日军政大学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今年正逢抗大成立80周年,笔者选取他在抗大工作期间的若干事迹,以资纪念和瞻仰。

1937年初。刘忠从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司令部特别支队(骑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任上奉调至抗大学习深造,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飞奔赶到学校报到。因各个部队到延安的路程有远有近,不能同时到校。刘忠到抗大时,学校已经开课五六周了,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一见到他,就让他当学员第一队四组组长。四组的同学有杨得志、文年生、张元寿、黄志勇、罗华明、武竞天、宋连(女)等。

4月下旬,刘忠被调任第十二队队长。当时,刘忠认为自己政治、文化水平低,怕领导不好知识分子学生队伍,因此不愿留校工作。中央组织部派人找刘忠谈话:“要用红军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传统作风教育大批的知识青年。在新的形势下做院校工作,培养大批的抗日军政干部是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于是,刘忠背着背包来到了学员十二队。十二队居于抗大第二期,160多名学员全是刚入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刘忠针对这批学员的特点,采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方针。结合政治教学,他引导学员联系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个人的实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人生道路,帮助学员初步培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精神和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在与学员一起学习讨论毛泽东讲授的《辩证唯物论》的过程中,他现身说法,启发大家从党和红军的经验教训中领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精神实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军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练习基础技术还是讲授常用战术。刘忠都亲自做示范。射击、刺杀、投弹等一连串快速、准确、高效的动作,看得学员们眼花缭乱、兴趣盎然。他在黑板上徒手绘出的战争形势要图和战役战斗示意图,加深了学员们对战略战术基本原理的理解。

1937年8月至1940年初。刘忠相继在抗大第三、四、五期担任大队长之职。期间,他还承担了主持校舍扩建的工作。他运用过去当泥瓦匠的手艺和经验。很快画出了窑洞的设计图,造出了样板窑洞,然后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大规模施工。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延安凤凰山麓便出现了一排排富有陕北乡土特色的漂亮窑洞。

抗大这几期的教学重点是围绕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八字校训和三句话方针,培养出符合形势任务需要的合格人才。按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的导向。刘忠坚决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学、管理、生活等各个环节,通过灌输、交流、观摩、示范、表率和评比等方式方法,让这些初入革命队伍的知识青年用团结友爱、紧张奋发、严守纪律、活泼乐观的准则和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树立了为国家、民族生存与兴旺而刻苦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根据“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刘忠与同事们着力于锻造学员们的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军事素养。通过以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为主要教材的哲学教育和由《社会发展史》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切实提高了学员们的思想理论水平。

在艰苦朴素教育中除了理论引导和历史证明外,刘忠等人还以时时处处的表率作用,激励、提升学员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他始终坚持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在扩建窑洞的过程中,他不但主持设计、施工工作,而且不顾旧伤复发抢着去干挖土、和泥、垒墙等脏活累活。这些深深感动了学员们,也带动了他们投入忘我劳动的积极性。

军事教育上注重突破重点、难点。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著作,学员们反映读起来很痛快、很享受,但实际上他们所欣赏的是毛泽东敏锐的思辨、绵密的推理、恢弘的气势和流畅的文字,对著作中的思想内容关注较少。刘忠等及时把学员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军事理论与作战指导的理解、把握上。反复的再学习、再讨论,逐渐使学员们明白了毛泽东这些著作的精髓是正确而又形象地解决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弱军如何战胜强军,特别是抗日军民如何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问题,从而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全民性、阶段性尤其是防御性、持久性、外线性等战略全局问题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当学习到“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的辩证关系时,学员们在认识上总是绕不过弯来。刘忠等有意识地引导学员们把已学过的哲学原理、范畴、规律与这3个作战原则联系起来思考,结果使他们豁然开朗,矛盾迎刃而解。接着,刘忠又运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战例,来印证上述理论原则。他手指地图,给学员们讲述第三次反“围剿”是如何实现由防御转为进攻、由持久转为速决、由内线转为外线的。他着重介绍了中央红军2万余人两次突破国民党军30万大军的包围圈,然后寻机攻击国民党军孤立一部。造成兵力上的局部优势。接连取得莲圹战斗和黄陂战斗胜利的精彩过程。他总结说,红军之所以能如此灵动自如、克敌制胜,一是因为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英明指挥:二是红军全体指战员具备了过硬的军事素养和铁一般的组织纪律性。他鼓励学员们刻苦学习,磨炼意志,加强修养,迅速成为这个伟大军队的合格成员。学员们听了感到十分振奋。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大部由陕北向晋东南转移。为了安全起见,队伍必须分批通过日军封锁线。快接近同蒲铁路时,刘忠根据在红一军团当侦察科长的经验,亲自带领侦察小组前出侦察,摸清了日军的驻扎位置、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行军计划。他把500多人的队伍划分为5列,每列又编成若干个三角队形,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集中接敌时容易增加伤亡,又便于相互间的联络与支援。刘忠指挥队伍乘夜暗跨越铁路封锁线时,日军发现动静立即出兵进行拦截,刘忠率领警卫分队坚决阻击。保障学员们井然有序地通过了危险地域。

1940年8月,刘忠转赴晋冀鲁豫军区担任抗大第六分校校长。分校的训练对象是青年知识分子和第一二九师的基层干部以及晋冀鲁豫边区的党政机关干部。刘忠觉得这是促进工农分子和知识分子相互结合的绝好机会,他把学员混编为4个营,按军事、政治、特种技术分类。针对工农学员文化程度偏低的特点,刘忠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0%时间的文化课。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规定军事干部营军事、政治课的比例为六三分,政治干部营则为三六分。

军事课程技术战术并举,强调学好技术才能有效地运用战术。用好战术又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刘忠在教材中增添了红军、八路军的许多实际战例,让学员们从感性认识较快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资料缺失,一些战例都是刘忠凭记忆临时编写的。军事教员和部分知情的学员看后都认为内容准确,分析总结精练到位。教学中倡导、鼓励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第一二九师特别选派了炮兵射击专家赵章成、刺杀尖子高孚等出任军事教员。红军干部学员为地方干部和知识青年学员作射击、刺杀、投弹示范,讲述掌握步兵战术、游击战术要领的体会。部分知识青年学员由此改变了对红军干部学员缺乏知识、思想简单的偏见。

政治课程强调基础理论的提高。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问题、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党的方针等内容串联起来,让学员系统了解马列主义、共产党、政治工作对中国革命发展与胜利的指导、领导、保证作用,从而进一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甘愿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互教互学活动中知识青年学员显示出了优势,他们对红军干部学员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说明如何把握理论原则的内涵及其中的逻辑关系,并畅谈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希望与憧憬。这一切深深感染了红军干部学员。使他们看到了知识青年学员奋发向上与富有朝气的光明面。

不久,抗大总校举行了成立5周年的庆祝活动,表彰了5年来在学习、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模范教职学员。作为领导干部的代表,刘忠被授予模范干部奖章。

猜你喜欢
红军干部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好干部之歌
十送红军
酒桌文化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