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悲剧意象

2016-12-22 22:28周晓维
草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愁绪江水流水

周晓维

象是外在的物象,是具体的;意是内在的感情,是抽象的。眼中之象,经过艺术的二次创作,寄托心中之意。水是生命之源,黄河、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也曾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是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还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水”这一意象,更多地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阻隔

江河常常作为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是一种阻隔的象征,有时候甚至是难以跨越的。这一含义,在先秦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心中的伊人,可能是所访之友,所求之贤,所爱之人。我与他之间,遥遥可望,而又被流水重重阻隔。沿着蜿蜒的河道,上下追寻,道路险隘而漫长,可望而不可即,一水相隔,惆怅不已。

“民间四大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里也用到了“水”来象征两人的爱情悲剧。东汉《古诗十九首》中讲述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与织女相爱,却又被迫分隔,织女因思念,无法专心织布,泪下如雨。阻隔他们的就是这“盈盈一水”,隔水相望,含情相视。“天河”之水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即使河水“清且浅”,但却是无法跨越的阻隔,营造出一种催人泪下的伤痛,无法言说的遗憾。

现代诗人余光中,也用到了“水”的这一象征意。“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白玉苦瓜·乡愁》)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大陆和台湾,两岸同胞不能团聚。字里行间,满溢了作者因阻隔而越发强烈的乡土情结。

二、思念

水的长流不息,澄澈清明,就像绵绵不绝的思念和丝丝缠绕的牵挂。《诗经》中的首篇就是一首在水边的恋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水边初遇,一见倾心,河水悠悠,思念绵绵,日思夜想,辗转反侧。悠悠情思就如流水般,缠绕在心间,源源不断。

大诗人李白也曾用“水”喻相思之情。“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寄远十二首》)思念如滔滔江水一般,日夜不断,周而复始。以江水喻相思,既写出相思的绵长不绝,又道出相思的深重苦痛。相思之泪,亦是“水”元素的化用,情之浓,思之深,化为点点相思泪。

“民间四大传说”中“孟姜女”的故事也是以泪寄托相思之情的代表之作。

“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现代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泪中满是思念,情真意切,以致风云变幻,长城倾倒。

“水”元素的出现,象征着情感的升华和悲剧效果的加强。

三、离别

古代交通不便,远行多走水路,因此常在水边送别。流水的一去不返正像离人远去的背影,因而“水”又有了离别之苦的象征意。“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的渡口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渺茫的江水,象征着遥遥路途,也象征着满怀的惆怅别离之情。太阳西薄,滔滔江水,一叶孤帆,极目远眺,离情别绪一涌而出。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是北宋时期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雨霖铃》是离别词中的佳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上阙中“水”意象的化用就出现了五处: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寒凉凄冷,骤雨留人,却终要离别;兰舟泊岸,酒入愁肠,离别在即;执手相望,泪眼迷蒙,离情别绪,难以言表;一去千里,烟波浩渺,夜雾苍茫,孤帆远影,唯余浓浓离愁。词人用“水”构建出了一个凄清伤感、依依不舍、遥遥远去的离别情境。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以“水”喻惜别之情。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自述,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蛰伏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粼粼,在康桥度过的绚丽斑斓的时光,在脑海中一幕幕重现,满怀牵挂与不舍。水底飘摇的青荇,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又像是在向我道别。我眷念这一汪柔波,伤感于即将到来的离别。眷念、不舍、牵挂都化为这一池水波,荡漾在我的心间。

四、愁绪

诗仙李白文采斐然,供奉翰林,名动一时,却因被谗言所毁而离开长安,漂泊漫游。在宣州写下了千古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无穷无尽的水,就像是心中积郁已久的愁苦和烦恼。流水波澜迭起,难以斩断,愁绪满怀激荡,亦无法消散。

南唐后主李煜,十几年的帝王生活,纸醉金迷,三载的亡国生活,任人宰割。其哀思之深,愁绪之浓,尽皆寄于词赋之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首绝命词里,词人将亡国的凄苦、悲哀、惆怅和愁绪都融入这一江无尽流淌的春水,抽象的愁思变为了眼前无边无际的流水,情真语挚,引发无数后世人的感叹与共鸣。

女性闺阁之愁也偏爱用“水”作喻。“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望江南》)临镜梳妆,独上高楼,远眺盼归,落日余辉,船尽江空,不见归人。唯余悠悠流水,丝丝愁绪,百转千回,柔肠尽断。

太白的愁是怀才不遇的愤懑,是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李后主所写的是物是人非,满怀遗恨,家国破灭之愁。飞卿所述的是思妇孤寂、清冷、失望之愁。流水依旧,绵绵无尽,愁绪万千,各有不同。

五、人生哲思

在汉语词汇中,水可以作为时间的象征,比如:“流”既可以指河流、流动,也可以指时光的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可以说是以流水感叹时光流逝的鼻祖。面对奔流不息,一去不返的流水,他体悟到时间的消逝,感悟到一切事物都如流水般总是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脚步就像是滔滔流水,从不为任何人停留,时光的流逝亦是如此。

除了象征时间流逝,水的意象还有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正如《三国演义》开篇之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水东逝,青山依旧,夕阳重现,可是多少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折戟沉沙,湮没无闻。历史的车轮就像滚滚流水,不停往前,不为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无论是盛世王朝还是短命朝廷,无论是英豪俊杰还是名士风流,最终都将成为渔樵闲话,付予笑谈中。

人的生命是脆弱而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而这有限的人生又如此地容易消逝。这种感受在面临滔滔流水时,越发地凸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人的生命与宇宙相较显得如此的渺小,就像浩瀚天地间的一个蜉蝣,茫茫沧海中的一颗粟米。人短暂的生命与无尽的长江之水相比,不过是转眼一刹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清明澄澈的天地间,人仿佛与宇宙连通,江水长流,月色当空,日复一日,人生短暂,却代代无穷。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在临川的冥想中得到了升华。

责任编校:周家琴

猜你喜欢
愁绪江水流水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春江水暖
风起了
长相思·江水东
影 子
无 题(2)
山歌好比春江水
无题
给愁绪取个好名字
经过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