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2016-12-22 07:17郑航
新班主任 2016年11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班主任

□郑航

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郑航

郑航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公民与道德教育理论、中小学德育改革、学校改进、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领域的研究。

克服德育实体化的局限,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实现全员育人,是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可是,学校要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却并非易事。姑且不论社会环境之复杂、家庭育人功能之弱化、升学主义之根深蒂固,即使是学校内部,在注重科层管理、讲求专业分工的体制机制下,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也似乎变得异常脆弱。回归学校教育之本真,履行教书育人之天职,实施全员育人,虽然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尤为重要,但其关键还在于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素养。

不过,在实际中,教师的岗位不同,角色相异,其德育素养的具体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别。但无论如何,每位教师对立德树人都应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儿童观、学生观、人才观、品德观、教育质量观,以及作为现代公民的职业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伦理价值观诸方面。前者需透过人性观照,彰显人文关怀,后者则需经受文化传统和共识价值的双重拷问。

具体来说,全员育人对不同岗位的德育素养有着不同要求,分别体现在——

对于管理者而言

首先,具有了解并理解本校师生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德育面向全体学生,德育有赖于全体教师。其中,了解并理解教师,包括:了解教师的需要、愿景和诉求,了解他们的职业态度和教育价值观,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了解他们的局限和困境等。以此为基础,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由此把握他们的“可塑之处”和学校改进的着眼点。只有如此,管理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岗位设置、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展开校本德育教科研,以及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理制度建设等。至于了解并理解学生,既包括了解本校的生源状况,也包括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由此在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立校之本”。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在充分认识学校性质、社会期望、办学条件、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凝练校本核心价值,找准办学定位,确立特色发展之路,抓住变革关键点,从而建立校本化的立德树人体系。

其次,具有德育专业领导意识和能力。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德育目标指向的是情感领域,其核心在于态度、情感、价值观;其成效如何,主要通过学习者的生活习惯、人格品质和道德实践力得以体现。与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不同,情感领域重在反应、感受、领悟、体验等,在于审视、选择,在于知行合一,在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性格化。有鉴于此,管理者要做到立德树人,必须改变仅专注于计划、组织、实施、评价等诸多环节的传统管理模式,应当更加注重德育管理上的专业领导,要从青少年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强化、改变、提升的特征和规律出发,分析校情、校貌,确定德育改革方向,把握德育工作侧重点,组织专业力量制定科学、可行方案,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从而“带领大家做正确的事”。

再次,组织和打造德育微型团队。鉴于德育目标的特殊性和德育任务的复杂性,同时也基于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不足之现实,管理者致力于组织和打造德育微型团队就显得尤其重要。德育微型团队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德育管理团队,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主要由分管副校长、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所组成;二是德育项目团队,主要是围绕校本德育特色项目研究与开发而组成的业务团队;三是德育活动团队,主要是围绕德育专题(项)活动而组建的业务团队。与前者相比,后二者更加突出德育的专业性,其成员应由德育管理代表、优秀班主任、社团导师、教科研骨干等组成。三者的有机组合和活动开展,既有利于学校德育的顶层设计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也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学校的德育队伍建设,并不断提升德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对于德育专业人员而言

在实践层面上,所谓的德育专业人员,主要是指班主任、德育导师、品德(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对于德育专业人员而言,其德育素养主要有这样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学会诊断德育问题。在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开放社会里,教育场域的深刻变化使得学校的立德树人事业变得异常复杂,德育专业人员若仅凭借经验、恪守成规来推进德育工作,显然无法适应时代之要求。从德育问题出发,着眼于认识和解决德育问题成为最强音。德育专业人员学会诊断德育问题,其一是基于校情、班情分析,把握学生品德发展中的问题,发现并明确学校或班级德育工作中的难题或困境,如异性交往、朋辈群体、手机网游等,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问题”,属于何种教育问题;其二是在发现、澄清和明确德育问题的基础上,从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可控与不可控几个维度对德育问题进行归因或相关分析,进而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着眼点;其三是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全面提升德育专业意识和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具有育人功能的人际互动、规章制度、组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格特质和社会行动能力,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诸种德育途径中,品德课(或思政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学生社团活动等尤为关键。然而,现实地看,品德课(或思政课)的灌输与说教、班主任工作的“以管代教”,学生社团活动的“包办代管”等诸多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如何融汇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把握儿童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征,密切育人活动与儿童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掌握组织教育性活动与交往、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技巧,具备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整合多种德育资源的能力,是德育专业人员进行德育专业提升的现实课题。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对于德育专业教师来说,认识和把握德育规律,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主体性,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不过,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中,学习成绩优异不出意外,遵章守则不惹事生非、懂得配合不自作主张,几乎成为“乖孩子”“好学生”的某本标准,同时兼及人身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量,使得学校日益演变成“管制”“约束”“训导”的代名词,以至于出现“学校,抑或监狱”的拷问,德育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岗位在中小学普遍变成“烫手山芋”。之所以至此,虽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异化密不可分,但德育专业人员的专业指导意识和能力之不足则是根本原因。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敢于并善于“放手”,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值得德育专业人员予以深究和不懈探索。

对于非德育专业人员而言

相对于德育专业人员而言,未专门履行班主任、德育导师等岗位职责的教师便属于非德育专业人员。在全员育人的总体要求下,非德育专业人员虽未直接履行专门的德育岗位职责,却依然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都具有特别意义。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德育专业人员首先要做到明本分,守规则。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爱,是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本分。如何以积极态度、敬业精神、精湛教艺、专业品质赢得学生的尊重,令其在诚心诚意或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来自教师的影响,显然是每一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需持续不断加以努力的基本方向。但现实地看,虽然在道德意义上,教师工作是一份“良心活”,但是否凭了良心却无法直接衡量。于是,秉承职业操守,遵纪守则,胜任岗位职责,便成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伦理底线,这种“底线”是确保全员育人落到实处的前提性要求。那种把学科教学之外的所有任务都看作是班主任职责的观点,甚至将自己的课堂管理之不足也简单归结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不善的心态应当予以摒弃。

其次,尝试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因而体现出不同的专业性要求。可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学科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教师们仅仅关注学科教学目标的认知或技能领域,以凸显本学科的专业特性,却忽视情意领域,即使有所关注,也往往视之为附加于学科知识(技能)之上的额外要求。其实,人文精神和社会品质是文科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精神和求真品质是理科课程的灵魂,并且不同学科所蕴含的情意目标也不尽相同,体现出该学科在认知领域或技能领域之外的素质要求。例如:语文之于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面的价值关怀具有特别意义;数学之于严谨、周密、冷静等品质的培养和公正、客观、价值中立等理性立场的形成,显得不可或缺等等。从德育视角看,非德育专业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学科教学活动,帮助孩子培养相应的品格和能力,既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专业发展任务。

最后,尝试承担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不是人人都能做,但人人都要做班主任却是职业要求。从职业要求上看,无论是教师专业标准,还是师德规范、教师职称评审条例等,对教师担任班主任岗位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法令性或政策性要求。同时,随着班级管理制度、教学组织形式等改革的深入,以及社团班级的普遍化、班级导师制的推行,每一位教师承担班级管理与指导任务已是不可避免。从职业价值立场看,教师职业的价值特性在于社会性,即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关爱他人,被人关怀,乐于帮助他人。一旦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其在职业上的首要价值取向应为社会型。在现有的学校运行体系和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要想具备此种价值感,包括事业成就感、职业幸福感等,除了学科教学之外,主要就是通过班主任岗位来加以体现和获得满足。在这两重意义上,尝试承担并学会做好班主任工作,便成为非德育专业教师的德育素养要求。

当然,在升学主导、分数至上的现实氛围之下,学校要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还必须建立校本化的育人工作支持体系。这种支持体系包括健全激励机制、保持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搭建多种工作平台、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加强德育资源库建设、优化学校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

(责任编辑 罗佳)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