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梅,刘大纯,何倩倩,魏友胜
(重庆市中医院妇产科 400021)
·经验交流·
2 285例产妇产后缺乳发病情况及中西医诊治状况分析*
罗 梅,刘大纯△,何倩倩,魏友胜
(重庆市中医院妇产科 400021)
目的 了解重庆部分地区产妇产后缺乳发病情况及诊治状况,为开展中医药防治产后缺乳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分娩的重庆地区产妇产后缺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本研究2 285例产妇中,产后第6个月缺乳率(67.40%)最高,与前4个月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婴儿疾病(包括早产儿)导致母婴分离,母亲身体疾病(包括母亲乳腺疾病,产后出血),产假时间不足,产前未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及健康教育,家庭支持不足是导致缺乳的影响因素(P<0.05)。757例发生缺乳后曾接受治疗,缺乳治疗者中发生缺乳至开始治疗间隔总时间为17.3 d;催乳治疗中药治疗率96.49%;西药治疗率3.51%。结论 应纠正错误认识,早就诊,并坚持规范的母乳喂养指导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母乳喂养;产后期;产后缺乳;中西医结合治疗;问卷调查;重庆
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中医病名为“缺乳”。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要达到50%以上。近年来母乳喂养的重要和必要性及喂养现状等相关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产后缺乳直接导致纯母乳喂养率下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如何积极有效地评估产后母乳喂养状况,同时应用中医药特色知识进行缺乳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重庆地区产妇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导致产后缺乳的各种影响因素和诊治状况,为开展中医药防治产后缺乳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重庆地区产妇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45岁;无哺乳禁忌证;依从性佳,产后可接受电话随访及回院随访。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统一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产后7 d及产后6个月进行面对面及电话随访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生产方式,产时出血量,产前是否接受过相关的健康教育,产后开始纯母乳喂养时间,产后喂养方式(包括混合喂养开始时间及混合喂养方式),缺乳发生时间,缺乳发生原因,缺乳治疗方式。
1.2.2 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对问卷做统一说明,确保调查的一致性;通过预调查,修正并完善问卷。调查期间及时核查并剔除不合格问卷。问卷整理完成后为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减少系统误差,进行双人、双机、双录的方式录入数据。
1.2.3 缺乳诊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的产后缺乳诊断标准:(1)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2)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2.1 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调查产妇2 288人,回收有效问卷2 285份。其中最小年龄18.2岁,最大年龄43.0岁,平均年龄为(29.93±4.32)岁;纯母乳喂养率为32.6%;产次情况:初产妇占68.97%(1 576/2 285),经产妇占31.03%(709/2 285),其中生育第2胎占98.73%(700/709),生育第3胎以上者占1.27%(9/709)。生产方式中剖宫产占48.00%,顺产占52.00%。
2.2 缺乳发病率 产后7d、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及6个月内缺乳发病率为54.05%、12.82%、27.00%、34.62%、44.73%、67.40%。产后第6个月缺乳率最高,与前4个月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1。
图1 缺乳发病人数
2.3 缺乳病因分析 多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疾病(包括早产儿)导致母婴分离,母亲身体疾病(包括母亲乳腺疾病,产后出血),产假时间不足,产前未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及健康教育,家庭支持不足是导致缺乳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缺乳病因多因素分析
2.4 缺乳治疗状况 本次调查中, 757例发生缺乳后曾接受治疗,783例产妇发生缺乳后从未治疗,765例产妇因此而最终停止母乳喂养,治疗率为49.15%。治疗者中342例(45.18%)使用药物催乳,其中使用中药汤剂催乳者330例,中药治疗率96.49%;西药催乳者12例,均使用多潘立酮片口服,西药治疗率3.51%;123例选择中医外治疗法占16.25%;292例同时接受中医外治法+药物口服治疗,占38.57%。发生缺乳至开始治疗总病程为17.3d。
3.1 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中产后6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为32.6%,低于刘爱东等[1]报道的全国纯母乳喂养率49.2%,但高于美国疾病预防中心2012年报道的美国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16.3%[2]和花静等[3]报道中国中西部包括重庆地区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16.4%)。这反映随社会对母乳喂养的关注及重视,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有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国务院提出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本次调查中产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55.27%,与贺安然等[4]报道非常接近,说明本次调查与当前重庆地区母乳喂养率相符。
3.2 缺乳发病率 本次调查中产妇产后7d以内缺乳发病率为54.05%,缺乳率低于张玉仙等[5]报道;产后1个月内缺乳率最低,为12.82%,低于吴燕等[6]2015年报道。两种分娩方式(剖宫产,顺产)的产妇出院后缺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章月潇等[7]、喻其林等[8]分析相符,分析这与本院近年来注重爱婴医院宣传及产后哺乳知识宣教,鼓励剖宫产术后产妇接受及坚持母乳喂养,对产妇住院期间常规使用中医外治疗法乳房按摩催乳等有效措施有关。
3.3 缺乳病因 本研究显示,婴儿疾病导致母婴分离,母亲身体疾病(包括母亲乳腺疾病,产后出血),产假时间不足,产前未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及健康教育,家庭支持不足,有缺乳家族史与缺乳相关,母亲身体疾病导致缺乳发病尤为突出,产前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亦是导致缺乳的主要因素。
3.4 中西医治疗现状 本研究发现,在接受缺乳治疗的产妇人群中,部分产妇对缺乳的危害性和及时治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本次调查中783例的产妇发生缺乳后未治疗,究其原因,可能与社会上对缺乳诊治宣传不够,母乳代用品公司对替代母乳功用的过度宣传导致产妇及家人无法认识产后缺乳的危害有关系[9],一部分产妇在发生缺乳后立即使用母乳代乳品喂哺婴儿,人为减少喂哺次数,导致乳汁分泌量进一步不足。这与Creedy等[10]发现母亲对母乳喂养能力的信心决定着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相符合,故增加信心的行为干预可以延长母乳的持续时间。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关注产后缺乳病因并在缺乳后及时正规行中西医治疗对提高产妇母乳喂养信心,纠正产后缺乳关系极大,可提高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积极纠正错误认识,早就诊,早坚持规范的母乳喂养指导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产后缺乳的干预研究,尤其是中药及早期乳房按摩等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对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缺乳发病率及其引起的相关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1]刘爱东,赵丽云,于冬梅,等.中国2岁以下婴幼儿喂养状况研究[J].卫生研究,2009,38(5):555-557.
[2]CDC.breastfeedingreportcard-UnitedStates,2012[EB/OL].Http://www.cdc.gov/breastfeedingReportCard.PDF.[2013-04-12].
[3]花静,吴擢春,邓伟,等.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3):189-191.
[4]贺安然,李兴友,刘琴,等.重庆市633例婴幼儿母亲母乳喂养知-信-行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4):594-597.
[5]张玉仙,戴楠,张爱华,等.丹阳市3 057名产妇产褥期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2736-2738.
[6]吴燕,邱丽倩.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5,27(3):245-248.
[7]章月潇,王晓南,梅勇,等.中国产妇分娩方式与全母乳喂养率关联性的Meta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829-5831.
[8]喻其林,李力,蒋红梅,等.1 442例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13):1467-1468.
[9]张勇,关蕴良,赵勇,等.重庆市228例产妇婴幼儿喂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J].重庆医学,2011,40(34):3484-3486.
[10]CreedyDK,DennisCL,BlythR,etal.Psychometriccharacteristicsofthebreastfeedingself-efficacyscale:datafromanAustraliansample[J].ResNursHealth,2003,26(2):143-152.
重庆市中医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2014-2-26)。 作者简介:罗梅(1980-),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妇产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6.23.033
R714.6
B
1671-8348(2016)23-3262-03
2016-04-14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