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及文化载体空间研究

2016-12-22 06:01包瑶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四川载体

阙 怡, 曾 源, 熊 豪, 包瑶瑶, 彭 韬

(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及文化载体空间研究

阙 怡, 曾 源, 熊 豪, 包瑶瑶, 彭 韬

(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非物质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发展下来的精华部分,作为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且不可再生的一部分,其保护与发展是推进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关键环节。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范围,分析其现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特征,及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策略,即与既有的文化载体空间一体保护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类型、要素等方面对文化载体空间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非物质文化;文化旅游;保护与发展;秦巴山区

人类发展历程中积淀的灿烂的文化遗产,包括奇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地方特色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新的背景下,大量的更新与改造工作致使大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尤其是当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缺乏对文化遗产有力的保护,过度的旅游开发和频繁的观光活动,已变为遗产保护的潜在威胁,也导致不少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失去了传承,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法律法规出台,表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如何更好地去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目前探讨与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范围,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研究区非物质文化资源概况

四川秦巴山区囊括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和巴中5市,覆盖25个区、县。该区域历史悠久,文化蕴含深厚,文化资源异常繁多,是巴蜀文化与三国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区之一。区域内分布着众多以三国和古蜀道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伟人故里”和“川陕苏区”为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嘉陵江流域形成的文化资源等[1]。其中,非物质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涵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类型(表1)。

表1 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分布情况

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非物质文化资源形态多样,类型、内容丰富。四川秦巴山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我国除“传统医药”以外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并以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同时涉及羌族文化、川北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2)非物质文化资源分布面广,涵盖四川秦巴山区25个的区、县。(3)非物质文化资源品质较为出众。尤其以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省内、国内具有一定辨识度。以达州为代表,其非物质文化资源已初步形成土特产、民间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产业。(4)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俗性。非物质文化资源本就是某地域内一定人群聚居生活并与之密切相关的风俗,是一种联系过去、展示现在、展望将来的特有民俗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地域语境,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民俗场合[2]。四川秦巴山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阆中市、宣汉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分布集中,并产生于当地民众在节日、饮食、文化娱乐等日常民俗活动,本土地域特性较为明显。

2 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2.1 在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全球一体化促进了各群体、各民族、各国家的对话,现代的交通方式与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娱乐消遣的方式。现代视频、电脑、影像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使人们无形之中淡忘了传统技艺,而为了使文化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人们不得不采用传统而落后的方式。这就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方式与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之间产生了冲突。非物质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具有地域特征的乡间平民文化,当生活方式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方式成为不同群体社会交往的障碍,再加上为了生计的需求,人们被迫放弃了使用传统技艺的谋生,这都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阻碍了其进一步的传播与发扬光大。同时,这也伴随着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的消失。

在这种日趋同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创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娱乐方式的稀缺性与重要性更加凸显。四川秦巴山区的非物质文化在文化传承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如以“羌年”为代表的民俗活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四川秦巴山区区域范围内,城镇、乡村外出务工情况比较突出,年轻一代在传统工艺、风俗等方面认同度不高,自豪感不强,非物质文化资源面临文化流失现象。因而,在四川秦巴山区范围内保护正在消亡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形式,留下生活变迁的足迹,也是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2.2 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产业也表现出增长速度快、态势好、国民经济贡献增加的特征[3]。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明显、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因素,导致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未完全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且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未能找到更适宜的发展途径。四川秦巴山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但由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资源整合度不够,传统工艺产品生产方式粗放,并受到山区交通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够,也未能产生具有优势的传统文化产业项目。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具有特色的文化、民俗活动可以成为具有魅力的旅游热点,并且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能创造旅游产品,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②通过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其承载的物质文化空间的市场价值得以提升,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如何把非物质文化开发成旅游文化,如何把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如何把非物质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者需要的文化产品,就要首先对于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避免旅游中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的盲目开发。同时在文化旅游开发注重非物质文化的民俗性,失去民众的参与和支持,非物质文化资源也便失去了产生的源头以及活力。

3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策略——两位一体的保护策略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对其物质的旅游环境要素进行开发,还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民间工艺、民俗精华等方面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旅游生态开发的关键环节,非物质要素的传承与物质要素的保护开发并不是割裂的,它们有着本体与载体且相互统一的关系。物质空间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产活动提供了场所,人们在其中进行各种有形的文化生产活动,从而产生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与非物质文化产品,无形的文化生产是有形文化生产活动的派生物[4]。文化载体空间可以是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也可以是具有周期性或集体性的特定时间,是文化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5]。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没有实物,它渗透着物质的文化载体空间。因此,将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更不能脱离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载体空间。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载体空间内才能保存其原有的面貌,也只有加强对孕育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各类文化载体空间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源本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在生态旅游将具有历史价值的物质空间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就必须保护并传承其中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空间的有效保护利用需建立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才更有价值。

从地域性、民俗性方面来看,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在表现方式上可以分为3种:①本身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即将非物质文化资源本体的直接展示;②通过其他艺术媒介的形式来表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资源;③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来传播与发扬非物质文化资源。与之相对,不同表现形式需要不同空间类型来承载(表2)。文化载体空间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播与发扬的重要媒介,它不仅为非物质文化活动表现的进行提供了空间条件,同时增强了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提升了非物质文化活动的传播效果。

表2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表现方式与文化载体空间类型

因此,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传承中的核心策略,应是两位一体的保护,即非物质性文化资源与其所依托的文化载体空间共同保护。这不仅需要传承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本身,更要注重保护既有的文化载体空间,包括保存四川秦巴山区文化载体空间中的原有住民,从而将其真实地、整体地保存和延续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满足上述的各种需要,在四川秦巴山区两位一体保护策略中,应尽最大可能保护和复原其原有文化载体空间,体现原真性,并结合现代技术与空间设计手法,提高空间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同时,将修复旧的空间和开发新的空间合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开发。

(1)逐渐恢复文化载体空间的传统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在四川秦巴山区的城镇和村庄中,传统文化空间往往都在其核心区域。而随着城乡的发展变化,核心区域的传统功能有些在逐渐削弱,有些甚至丧失。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重新进行战略布局,增强传统文化的复兴意识,协调与现代商业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原有核心区域的历史功能,使之成为传统文化保存、展示与传承的适宜场所。

(2)合理开发新的文化载体空间,赋予其传统文化内涵。在四川秦巴山区城镇的新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中,将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等题材与之结合,能更有效地彰显四川秦巴山区城镇的特色,也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新的城镇环境中得以延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空间分析

4.1 文化载体空间类型

依据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表现方式,其文化载体空间可以分为:以广场为代表的外部空间;以各类建筑为代表的内部空间;以戏楼为代表的灰空间这3种类型。

(1)外部空间。以广场、街道为代表的外部开敞空间是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既要能满足非物质文化的活动要求,如江油市青林口高抬戏,即是在节假日表演者站在高台上表演,并随同高台被抬上街巡游。同时也要作为城镇和村庄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服务于大众。因此,在外部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兼容性。在其设计时应做到适应性与灵活性,即可以通过增加临时的设施来满足不同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的需求;又能处理好与现代城市的休闲、娱乐、购物等商业活动的关系,要求两者要既各自独立,又要紧密联系,避免过度商业活动给传统文化活动的原真性造成影响。

(2)内部空间。非物质文化的表演与展示在室内进行时,如川北大木偶戏的室内表演,阆中丝毯织造技艺展示等,各类建筑的室内封闭空间便是其重要的载体空间。对保存完好或能够进行修复的传统建筑,在旅游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以保护为前提,可以适当的增加现代的技术与设备,依据非物质文化活动表现形式的不同合理划分内部空间,但必须与原有建筑保持协调统一。如在南充市,将四川皮影戏、川北大木偶戏、仪陇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融入历史建筑中,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既恰当地提升了价值,同时将物质空间的参观与非物质文化的参与融为一体,更好地展现了川北文化的魅力。当需要重建,或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引入其他新环境中,在建筑的重建与新建时,应延续地区特色的城市肌理与风貌,引起当地居民的地方感、归属感、认同感,将新旧建筑联系起来,保持协调、呼应的关系。

(3)灰空间。灰空间是介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之间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常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中界、过渡空间,功能上多在人流出入频繁的地方,以使室内外活动自然过渡、融合。在四川秦巴山区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中,常见的灰空间是戏楼、檐廊、亭子等。它既不会有室外空间的空旷感也不会有室内空间的压抑封闭感。在灰空间的设计时首先要处理好室内“实”与室外“虚”过渡;其次要保持其空间的通透性,为非物质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要注意空间“场”的营造,创造出非物质文化所特有的氛围;最后利用现状的建筑物创建灰空间,如底层架空、平台悬挑、适当减少柱廊等方法,改建或加建灰空间。

4.2 文化载体空间设计要素分析

(1)地域特色。由于四川秦巴山区各地区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如绵阳北川的羌族文化和南充阆中的川北文化,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空间也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特定时间地点的不同文化旅游活动要求也不同。因而在文化载体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四川秦巴山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运用当地的熟悉的符号,如当地的建筑材质、色彩、建筑方式等方面,体现其地域特点与民俗特色。

(2)空间形态。一方面,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需要不同的载体空间形态来体现;另一方面,空间形态也促进或制约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展示。因而,空间形态应满足各类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在不同的文化载体空间的使用要求。为取得更好的展示效果,需深入挖掘四川秦巴山区各类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设计出合理的载体空间,使其展示效果达到最理想化。并且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文化旅游活动参与人数从一人到几百上千人不等,其人的行为模式、行为方式也有较大差异,从而决定了需要不同的空间形态来满足使用要求。

(3)视线及心理需求。在生理上,超过特定的视线范围,观赏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具体的文化载体空间设计时应着重进行视线分析,设计合理的观赏点与被观赏点,营造良好的观赏效果。同时,对于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来讲,文化载体空间的设计除满足静态的观赏需要和动态的活动空间范围的基本需要以外,同时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如交往空间、私密性与开放性等。

(4)景观要素。文化载体空间设计景观要素主要是景观绿化和雕塑作品方面。在景观绿化设计方面,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主题,利用四川秦巴山区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引入自然山体、水体,运用乡土树木和花卉营造出不同的文化氛围。雕塑作品是景观要素中的点睛部分,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他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文化载体空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是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在进行雕塑作品创作时需注意,作品形式与四川秦巴山区各自文化氛围、内容特色相结合,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内容统一性。同时,确保雕塑作品与其他文化载体空间形象的相互协调,以及实现与人的尺度协调统一,并注意与周围树木、水体、建筑等的结合。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人类精神层面上智慧的结晶以及各种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承,同时也是文化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首先调查分析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需要保护好其存在的基础——文化载体空间,并提出两位一体的保护策略,即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既有文化载体空间共同保护。最后通过对空间类型、空间要素的分析,总结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载体空间在空间营造中需注意的问题。总的说来,只有实现了非物质要素与物质空间的共同保护,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陈叙笛,王钺,何雨洋,等.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生态开发[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2):96-101.

[2]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杂志,2008,(1):74-80.

[3]何沙,王钺,刘琼,等.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2):1-5.

[4]范道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艺术研究,2007,(6):4-9.

[5]仇保兴.风雨如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n Cultural Carrier Space of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QUEYi,ZENGYuan,XIONGHao,BAOYao-yao,PENGT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China)

Intangible culture inherited the esse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keeps developing.As an indispensable and non-renewable part of cultural resources,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intangible culture is the key link of promoting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Taking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In this connection,strategy for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namely the integrated protection strategy with existing cultural carrier space,has been proposed.On such basis,cultural carrier space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pace types and spatial elements,and the approache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ve been explored.

intangible culture;cultural tourism;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Qinba Mountain Areas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6.015

2016-10-17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 (ZH2015038);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项目(201510615092)

阙 怡(1985—),女,讲师,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的教学与研究。E-mail:ayamaple1213@126.com

F592.7(271)

A

1009-4210-(2016)06-101-07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四川载体
A gift I treasure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