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徽 武彩凤
浅议“双宾语”和“双层宾语”
○张云徽 武彩凤
“双宾语”和“双层宾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不仅结构上有所不同,而且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区分并研究它们的特点与差别,将有助于语法分析的精细化。
双宾语 双层宾语 结构 差异 特点
一
一般所谓“双宾语”,是指一个述语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情况,例如:“给他书”,其中“给”是述语,“他”和“书”是两个宾语。即“给”这一动作同时涉及两个对象,而两个宾语“他”和“书”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在进一步研究中,为了便于区分与说明,人们常常把靠近述语的宾语(“他”)称作“近宾语”,把稍远点儿的宾语(“书”)叫做“远宾语”。另外,如果从语义关系的角度考虑,人们会把表示物的“书”称作“直接宾语”(它与动作“给”先发生关系,故语义联系更直接),而把表示人的“他”叫做“间接宾语”(“书”通过“给”的动作才到达“他”这里)。
在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中,双宾语的分析并不成问题,一般就表示为:
给 他 书
结构关系非常清楚。但是,如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就会出现一些分歧。有人主张如此分析:
也就是说,这种观点认为是述宾短语又带上了宾语[1],因此,两个宾语不在一个层次上,故称之为“双层宾语”[2]。而有人主张,双宾语应该如此分析:
即将其一分为三,更好地表现出“一个述语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特点[3]。
最近仔细研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发现所谓“双层宾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动+宾+补+宾:给他三次钱(双层宾语)”[4]。其层次分析显然应该如下:
也就是说,由于中间夹有一层“补语”,此结构中的两个宾语确实只能处于不同的层次,是名副其实的“双层宾语”。
于是,我们陷入了沉思:“双宾语”是否等于“双层宾语”?思考的结果是:“双宾语”和“双层宾语”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宜混为一谈。
二
传统所谓“双宾语”,由于两个宾语是同一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两个对象,就好像一位母亲一胎生了两个孩子,所以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双胞胎”。生活中,常见双胞胎穿戴相同,正是为了体现其地位的平等。受此启示,语法结构中把双宾语划分在同一个层次,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一个述语带有两个宾语”的特点。有人主张将双宾语划分在两个层次,是片面理解、机械运用层次分析法“二分”特点的结果。其实,层次分析法从来都没有拒绝过“多分”。因此,我们认为“三分”的观点是较为合理的,能很好地将此结构的特点表现出来。
而所谓“双层宾语”,就好像一个母亲在不同年份生下的两个孩子,他们或是“哥弟”,或是“姐妹”,有别于双胞胎,当然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把这样的宾语划分在不同层次,就是很自然的了。值得一提的是,它们中间夹杂了其他成分,就如同“哥弟”之间夹杂了“姐妹”,或者“姐妹”之间夹杂了“哥弟”,因而,更像生活中所谓的“三线肉”(五花肉)。称之为“双层宾语”,主要是为了说明两个宾语处于不同的层次,以便区别于处在同一层次的“双宾语”。
三
对于“双宾语”的相关情况,前人已有许多阐述,不复赘述。而关于“双层宾语”的特点,我们觉得还有一定深入了解的余地。
第一,“双层宾语”应该与“双宾语”有密切的联系,或许就是从“双宾语”衍生出来的结构形式。即:当我们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选择了将表示其数量的成分插入了两个宾语之间,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特定的结构。请比较:
给他钱→*给三次他钱
→*给他钱三次
→给他三次钱
当然,这样的推测是否符合实际,还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不过,“双层宾语”和“双宾语”也应该有所区别。除了结构层次上的不同之外,起码还有这样一些差异:
1.变换情况有所不同。请比较:
给他钱→把钱给他(添加介词“把”,将“把钱”前移)
给他三次钱→*把钱给他三次
给他三次钱→三次给他钱(把“三次”前移)
→三次把钱给他(添加介词“把”,再将“把钱”前移)
也就是说,“双宾语”变换成“把”字句时,原来的直接宾语跟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出现在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但“双层宾语”却不能如此变换,而是需要先将原来的补语移位到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然后才能变换成“把”字句。
2.再从动作行为所表示的状态来看,“双宾语”既可以表示“未然态”,也可以表示“已然态”;而“双层宾语”表示的只能是“已然态”。请比较:
给他钱(未然态,表示请求)
给了他钱(已然态,表示陈述)
给他三次钱=给了他三次钱(已然态,表示陈述)
这使得“双宾语”较为常用,而“双层宾语”的使用则比较有限。
上述差异,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双层宾语”和“双宾语”应该是不同的概念,其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第二,“双层宾语”跟“双层补语”[5]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双层宾语”类似“三线肉”,即两层宾语之间夹杂了一层补语。而“双层补语”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动+补+宾+补”,另一种是“动+补+补”。例如:
第一种情况,两层补语之间夹杂了一层宾语,与“双层宾语”形成“对应”。而第二种情况,虽然两层补语之间并未夹杂一层宾语,却不能与“双宾语”等量齐观。这是因为,补语具有“修饰成分”的特点,对谓语动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与“多层定语”或者“多层状语”形成“照应”。过去,人们把“主、谓、宾”与“定、状、补”分别看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无道理。由此,也引出了我们对“双层宾语”另一个特点的认识。
第三,“双层宾语”与较为常见的“多层定语”或者“多层状语”也有所不同。后两者的定语或状语逐层出现,其间没有别的成分夹杂,并且可以不止两个层次。例如:
综上所述,“双宾语”和“双层宾语”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述语带有两个宾语的现象,两个宾语处在同一个层次上,类似于所谓的“双胞胎”。所以,进行层次分析时,应该作“三分”处理。而后者是两个宾语处于不同层次的情况,类似于生活中的“三线肉”,因而,需要“二分”。语法教学中区分这样两个不同概念,将有助于对不同结构的分析、解释;而在语法研究中关注其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对语法分析的精细化也将大有裨益。
注释:
[1]张斌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
[3]张云徽:《汉语短语“三分”说》,载《南菁学人论坛》(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4][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张云徽 云南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650031;武彩风 云南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6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