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探析
——基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的因子分析

2016-12-22 10:10朱正威郭雪松
关键词:收益工程项目公众

朱正威,王 琼,郭雪松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探析
——基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的因子分析

朱正威,王 琼,郭雪松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在评估内容、评估主体、风险沟通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是影响其有效治理风险的问题所在;为了更好推进和完善现有的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的稳评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是基于其对个体的“风险-收益”影响、地方的“风险-收益”影响以及国家的“风险-收益”影响的综合感知,并进一步影响其对工程项目的态度;提出在评估风险的同时应重视公众对风险和利益感知的评估,通过灵活的风险沟通,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稳评的有效性。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风险-收益”感知

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使得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治理更为严峻[1]。工程项目在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为风险与收益的分配与再分配问题,在利益主体——工程项目附近公众、地方政府和项目方之间极易引发矛盾与冲突,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如何通过工程项目的“稳评”工作,协调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将工程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降到最低,是维护群众切身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多重需要。

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群众利益的改革要建社会稳定评估机制”。近年来,随着“稳评”在各省市的积极展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与此同时,“稳评”往往是地方政府和评估机构对风险概论推算和等级评估的结果,群众和社会公众在有效参与不足的情况下,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当地群众的代表性问题往往导致“稳评”报告往往不为公众接受,“稳评”流于形式,追求政绩工程背后的工程项目“稳评”反之增加了风险,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原因所在。

因此,如何从公众的风险与收益感知视角出发,分析其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担忧和利益诉求,探索缓解群众风险感知,提高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进而推动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背景

(一)社会稳定风险的感知属性

作为工程项目“稳评”的核心概念,风险内涵的正确理解是全面把握工程项目“稳评”理论的前提。作为“稳评”的重要主体之一,全面审视公众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感知,也应该是工程项目“稳评”的重要内容。因而,只有重视公众的风险感知与态度,才能与专家的客观风险评估加以比较,形成比较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论。

风险在自然事件中可以理解为物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危害或损失的可能性[2];然而,对于社会建构的风险决策,往往因为决策人的理性有限,会加入自身的价值与偏好,而非独立于现实的客观存在[3]。基于此,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P.Slovic)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对个体风险感知特征,如可控性、后果严重性、对子孙后代的影响等进行测量,发现风险感知是基于主观感知、经验总结和认识的复杂结果[4,5]。谢晓非认为,个体风险感知可能与真正的事实相去甚远,这和基于各种风险事件、风险活动的统计数据分析有着明显的差异[6]。此外,里纳特·舍贝里(L.Sjöberg)等运用心理测量问卷对风险感知进行测量,发现其风险感知并非是基于直觉的偏见,而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当地背景判断的结果[7]。此外,珍妮·罗维(G Rowe)等通过比较专家和外行公众的风险感知差异发现,很少有经验证明,专家的风险判断比公众更为客观真实,也无法证明专家在风险评估中是更接近于现实[8]。

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会给国家、社区和个体带来收益与风险[9],如果公众是倾向于赞许的,那么他们会认为该工程项目是“高收益-低风险”;反之亦然[10],其风险判断也往往是基于对工程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权衡的社会理性结果。风险通过专家、公众、大众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放大,并反过来强化风险感知,进一步延生次级风险,导致实际风险增加、对公共机构丧失信心以及财政损失等影响[11]。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工程项目建设运营中的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均[12],形成潜在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社会失范等风险[13]。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专家客观评估模式

本文认为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14],在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更好的确保其顺利推行[15,16,]。本文认为,学界现有的“稳评”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客观的风险评估是“稳评”的基本内容。从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到评估内容、等级确定,再到评估主体、评估模式,客观的风险评估是当前“稳评”的基本内容。其中,“稳评”程序包括:充分听取意见——全面分析论证——确定风险等级——提出评估报告[17]。如果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经济安全预警评估的办法,当前的“稳评”方法则包括风险定性评估方法、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和风险综合评估方法[18];其中,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是针对工程项目与利益群体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对主体的风险行为加以阐述;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则是应用风险概率计算,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后果严重性,以及程度加以统计分析[19]。

就“稳评”的主要内容而言,主要是基于对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与可控性等指标的评估内容[20]。其中,在工程项目的“稳评”中[21],合法性主要是评估对象在内容、程序、方法上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合理性即评估对象是否兼顾各方利益;可行性则决策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体的现实和长远利益或者是否超出在其承受范围之内;可行性主要为是否影响生态、资源环境,以及是否存在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而可控性即是否存在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22]。

2.责任主体是“稳评”的评估主体。本着“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稳评原则[23],工程项目的“稳评”主体往往是在“稳评”中拥有一定权力,并承担一定职能和相应责任的组织领导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和民主参与主体组成[24]。其中,责任主体则是具体牵头负责进行“稳评”的重大工程项目的承建部门、牵头部门等组成[25]。然而,当“稳评”的决策主体与制定主体、实施主体相统一,或者各主体间存在特殊利益关系时,“稳评”报告就引起公众的质疑,甚至不为公众所接受。而评估的公正性依赖于评估主体的中立性,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在提高社会稳定风险意识的同时,却无法保障评估的中立性[26]。与此同时,作为与工程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受影响主体,当风险分配与利益分配的失去动态平衡时,一方面容易出现分歧和争议,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稳评”也将受到负面影响,导致评估结论出现偏差与失真的问题[27]。

综述所述,以往的公众风险感知研究专注于个体风险感知,以及对不同主体的风险感知差异比较,缺乏对公众风险感知、项目态度以及接受度的深入研究;“稳评”的主体研究则针对于政策规定与学理探析,缺乏对工程项目的利益群体——公众这一重要稳评主体的实证研究。工程项目的重要利益群体——公众参与的不足和代表性问题,加之现有理论数据的局限性,也将导致政府的“稳评”具有不确定性,公众反对工程项目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开发

本文所用问卷包括工程项目的风险感知、收益感知、项目态度以及人口统计数据四个部分。其中,工程项目的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和项目态度是借鉴国外较成熟的风险感知相应量表[28,29,]的基础上,与中国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反复翻译修正的基础上适当修改,并征求相关专家的修改意见,形成初始问卷,共29个条目,除去反向题的设置,共20个条目。此外,本文问卷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设计,1、2、3、4、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除了常规性的人口统计数据,根据研究需要还设置了家庭常住人数、家庭平均月收入、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工程项目的信息来源等特征变量,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的信效度初步检验,剔除不可靠的指标,形成本文的最终问卷。

(二)数据收集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文在正式调研中选取工程项目周边的A村、B村、C村三个村庄展开,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共发放281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81份,其中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95.7%。样本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归类后,如表1所示。

三、实证及结果

(一)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数据分析方法采用Win Excel和SPSS20.0对公众的工程项目“风险-收益”感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其中,利用克郎巴哈(Cronbach Alpha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Cronbach′s α系数为0.83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本文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KMO适当性检验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问卷KMO的检验值为0.826,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近似值(χ2统计值)为2 239.756(自由度为210),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1%,表示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因子分析,调查问卷达到有效水平。

(二)公众的“风险-收益”感知与项目态度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共列出16个关于附近公众关于工程项目“风险-收益”感知方面的问题,并通过SPSS 20.0软件对调查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从标准差的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统计量的标准差都在1以下,最高值达到1.154,说明被调查的公众对项目的“风险-收益”的感知相似。本文认为,同一区域相似的生活水平、经验总结,同一群体的风险与收益感知倾向于相似的水平,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于相同的利益诉求和风险感知背景,个体的风险感知与该群体的风险感知是不同的”[30]。

从均值来看,公众认为工程项目的实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公共利益,并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但是,工程项目对当地公众的收益补偿与其期望的收益补偿差距较大,工程项目因为土地征用给当地公众的收益补偿不一,分配不均等问题会导致公众对工程项目的建设不满。然而,公众就工程项目的收益感知与风险感知并非是纯粹的利己体现,而是地方“收益-风险”感知与国家“收益-风险”感知并重的结果。在访谈中也证实,公众的补偿与其期望中的补偿差距太大时,通过法律渠道,如上访寻求解决,是其通过其他渠道无法解决的被动选择。

表1 附近公众样本的基本信息

表2 “风险-收益”量表测量题项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此外,从对该工程项目的接受度调查数据中来看,群众“完全不支持”的态度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97%,其次为持“无所谓”和“不支持”态度的被调查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30.48%和25.65%;而持“支持”态度和“完全支持”态度的被调查者只分别占11.15%和0.74%。这表明,周边公众对于这些工程项目多数持反对的态度(见表3)。

2.附近公众项目接受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以上统计分析了工程项目附近公众的“收益-风险”感知和项目态度情况。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影响工程项目附近公众的接受度的主要原因,本文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从众多变量中找出更具有代表性的因子,进而为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供实证数据。

表3 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

表4 主因子的总方差分析 (%)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1)因子数的确定。经统计分析,本研究选取了12个观测变量作为潜在因子,解释80.314%以上的方差贡献率,以便更加充分地了解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接受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及标准化四分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如表4所示。

(2)碎石检验。根据提取因子的顺序,得出因子特征值随因子数变化的碎石图,如图1所示。曲线平缓开始的前3个提取因子之间有明显的拐点,表明其差距较大;从第3个因子开始,曲线变得逐渐平坦,表明各因子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且保留3个主因子比较合适。

图1 碎石检验

(3)因子负载分析。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的系数所得到的因子模型加以转换,使得公共因子的贡献分散,即第一个公共因子代表一部分变量,第二个公共因子代表一部分变量,以此类推,使得各个公共因子具有明显的实际含义,以便于分析和解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详见表5。

本文在对原有变量分组[31],共得到12个因子,并进一步提取公因子,得出国家收益感知、地方“收益-风险”感知以及个体“收益-风险”感知三个公因子。公因子F1在因子1和因子2这两个变量上有较大载荷,它反映的是公众对国家收益感知情况,因此将这两个因子归为国家收益感知因子。公因子F2在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因子7上具体较大载荷,反映出公众对地方“收益-风险”感知的情况,因此,将这5个因子归为地方“收益-风险”感知因子。公因子F3在因子8、因子9、因子10、因子11、因子12上具有较大载荷,反映出公众对个体“收益-风险”感知的情况,因此,将这5个因子归为个体“收益-风险”感知因子。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四、讨论与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国家、地方和个体“风险-收益”的感知,以及综合“风险-收益”感知下的项目接受度,通过实证数据对其加以验证,形成以下主要结论。

(一)个体“风险-收益”感知是影响附近公众的工程项目可接受度的最重要因素

从附近公众工程项目接受度影响因素分类表可以看出,个体“风险-收益”感知是影响其对工程项目接受度的重要因素。附近公众认为,一方面,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会因生态环境污染、生活习惯的改变等给部分公众带来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工程项目因建设运营征地、区域资源占用等牵涉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补偿问题。工程项目的风险和利益问题在附近公众的不同感知和解读下,进一步影响其对工程项目的可接受度。

(二)地方“风险-收益”感知是影响附近居民工程项目可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除了对工程项目对个体潜在的“风险-收益”感知,附近公众基于工程项目对当地潜在风险与收益的感知,也是影响其对工程项目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由实证数据分析可知,在附近公众看来,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一方面通过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却因为工程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掠夺当地资源和污染附近环境。所以,工程项目建设运营带来的地方利益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与此同时,工程项目带来的地方风险感知又会降低其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而且,较之于工程项目的收益感知,附近公众的地方风险感知水平更高,是影响其对工程项目接受度更重要的因素。

(三)国家“风险-收益”感知是影响附近居民工程项目可接受度的因素之一

此外,工程项目对国家的潜在风险和收益影响也是附近公众感知的重要内容。在附近公众看来,工程项目可以给国家带来经济收益;且进一步推动社会效益,这些因素是降低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感知。因此,提高其对工程项目的国家收益感知,是提高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接受度的重要内容。

五、对策建议

本文从附近公众的“风险-收益”感知视角出发,以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并研究影响附近公众对公众项目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并基于实证数据的验证,从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利益补偿方案,提高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

当附近公众感知到的风险承担与利益补偿不平衡时,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就会下降,且诉求不能反映和解决时,就会采取体制外的表达方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此外,利益补偿问题将是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争议产生,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牵头部门,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统一、合理、合法、公平、透明的工程项目利益补偿标准,并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访谈等深度沟通,通过解决其利益诉求,提高其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同时,地方政府和项目方应该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岗位,解决项目周边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现工程项目与附近公众的协调发展,并通过工程项目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完善对附近公众工程项目风险感知的评估

健全利益补偿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但并不能降低其风险感知。所以,要在对附近公众个体“风险-收益”、地方“风险-收益”与国家收益感知因素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附近公众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根据重要程度归类、分析、判断与排序,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化解措施与收益补偿方案。此外,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不单单取决于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还取决于对风险分配公平问题的解读,因此,工程项目“稳评”要重视风险感知评估。

(三)加强地方政府和附近公众的有效风险沟通与信任构建

当利益群体间缺乏沟通时,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感知大大增加,将是导致附近公众反对工程项目,引发当地不稳定的社会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与项目方搭建沟通平台,一方面,自上而下宣传工程项目给个体、地方和国家带来的潜在收益,普及工程项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征地补偿政策和环保就业措施;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客观公正地解决公众的利益诉求。此外,重点推动公众有序、有效参与工程项目“稳评”工作,保障附近其参与有效性与合理性。而且,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团体的作用,通过舆论介入参与,弥补项目周边居民专业技术知识不足或信息有限及污名化的问题。

本文研究发现,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态度不但是基于对工程项目给个体的“风险-收益”感知,还受对地方“风险-收益”和国家收益感知的影响。因此,从附近公众工程项目“风险-收益”感知视角出发,为工程项目“稳评”研究提高新的思路与分析框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仍存在以下不足:(1)数据的局限性导致,未考虑具体的风险情境,对附近公众的工程项目可接受度的度量可能存在偏差;(2)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比较分析工程项目中多元主体的“风险-收益”感知差异,为工程项目“稳评”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改善建议。

[1] KRIMSKY S,Golding D.Social Theories of Risk[J].Westport CT:Praeger.1992(8):10-32.

[2] RENN O, ROHRMANN B.Cross-cultural risk perception: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M].Springer,2000:3.

[3] BRADBURY J A.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ffering concepts of risk[J].Science,technology & human values,1989,14(4):380-399.

[4] 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1987,236(17):280-285.

[5] 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 from radiation[J].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1996,68(3-4):165-180.

[6] 谢晓非,徐联仓.公众在风险认知中的偏差[J].心理学动态,1996(2):23-26.

[7] SJÖBERG L,DROTTZ-SJOBERG B M.Public risk perception of nuclear was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2009,11(3):248-280.

[8] ROWE G,WRIGHT G.Differences in expert and lay judgments of risk:myth or reality?[J].Risk Analysis,2001,21(2):341-356.

[9] MILLER B,SINCLAIR J.Risk perceptions in a resource 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on implications:emotion,stigma,and identity[J].Risk Analysis,2012,32(3):483-495.

[10] SLOVIC P,PETERS E.Risk perception and affect[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5(6):322-325.[11] Nick Pidgeon.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79-110.

[12] 徐亚文,伍德志.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局限性及其建构[J].政治与法律,2012(1):71-79.

[13] 陈静.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3):97-102.

[14] 杨雄,刘程.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刻不容缓[J].探索与争鸣,2010(10):32-36.

[15] 陈曦.积极稳妥地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J].中国行政管理,2011(8):121-124.

[16] 张小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4(6):65-70.

[17] 张玉磊,徐贵权.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淮安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1-105.

[18] 许传玺,成协中.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反思与理论建构[J].北京社会科学,2013(3):87-88.

[19] 汪大海,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框架与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35-39.

[20] 徐成彬,李开孟,彭振武.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新框架[J].技术经济,2014,33(1):83-91.

[21] 常健,许尧,张春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中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3(4):028.

[22] 杨雄,刘程.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刻不容缓[J].探索与争鸣,2010(10):32-36.

[23] 董幼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实践与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2 (12):80-83.

[24] 王宏伟.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五大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3(2):113-118.

[25] 汪大海,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框架与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5-39.[26] 陈静.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3):97-102.

[27] 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意义、困境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1):167-172.

[28] 陈静.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3):97-102.

[29] 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1987,236(4799):280-285.

[30] SJÖBERG L.Factors in risk perception[J].Risk analysis,2000,20(01):1-12.

[31] ROWE G,WRIGHT G.Differences in expert and lay judgments of risk:myth or reality[J].Risk Analysis,2001,21(2):341-356.

[32] SIOVIC P,FINUCANE M L,PETERS E.The affect heuristic[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7(3):1333-1352.

[33] 郭建,王洪礼,郭龙.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学科科研水平综合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1):34-37.

(责任编辑:冯 蓉)

Research on Social Stability Risk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s—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the Public"Risk-Benefit" Perception Perspective

ZHU Zhengwei,WANG Qiong,GUO Xuesong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referred to as "stability assessment"),has limits in the assessment content,assessment body,and risk communication,which will affect its effectiveness of governance of risk.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engineering projects,this paper has made factor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perception "risk-benefit",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engineering projec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eptance of nearby public to projects is comprehensive based on their perception from "risk-benefit" of individual, of the lolal and the country and their perception further affect the attitude to the project.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besides the risk assessment, the importance to the assessment of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risks and benefits should also be attached, thus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project may be improved through a flexible risk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risk-benefit" perception

10.15896/j.xjtuskxb.201603009

2015-04-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34)

朱正威(1960- ),男,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D035.29

A

1008-245X(2016)03-0061-08

猜你喜欢
收益工程项目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