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英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论著/护理
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曾桂英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中收集82例BPPV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叮嘱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另外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6%、92.9%,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量表和SD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于BPPV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护理干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康复效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也可称为耳石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多见于耳内的眩晕病,可在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等症状[1]。手法复位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而在治疗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的研究中将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为例,采用随机对照组研究的方法,分析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年神经内科的患者中选取82例BPPV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为其编号后,使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产生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2.0±6.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d-5个月,平均时间(2.0±0.5)个月;其中有28例患者在起床时或久坐突起时发病,8例患者在抬头上看时发病,4例患者在弯腰下蹲时发病。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2.5± 6.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d-5个月,平均时间(2.5± 0.5)个月;其中有27例患者在起床时或久坐突起时发病,8例患者在抬头上看时发病,5例患者在弯腰下蹲时发病。所纳入患者无听力学异常现象,患者的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均为阳性,本研究在实施前均向两组患者说明,所纳入患者对于本研究均知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病时机等资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 法
两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Epley法和Barbecue翻滚法手法复位,对照组患者在手法复位前后叮嘱相关注意事项,不予以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予以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多数对病情不了解,在病情发作时会感到强烈的天旋地转,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感。而手法复位治疗需要转动患者的头部,在患者头部活动时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因此患者容易对手法复位产生抗拒心理,另外也有少部分患者对手法复位治疗没有信心,对治疗不配合。在患者入院后要为患者讲解BPPV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手法复位治疗的原理,并详细讲解手法复位治疗的重要性,以增加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患者在院期间要多和患者沟通,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2.2 复位前护理 在手法复位前详细的询问患者有无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与BPPV病因相关的病史,并了解患者就诊前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发做次数等情况,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叮嘱患者在检查时不要闭眼,以利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1.2.3 复位时护理 在复位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全程握住病人的手,给患者一个借力,同时对患者进行协助指导及心理鼓励。患者在实施Epley手法复位时易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等情况,要为患者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随时指导患者根据需要改变头部位置,以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在手法复位过程中要严格观察患者的面色变化,有异常情况者及时停止手法复位。
1.2.4 复位后护理 手法复位后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休息体位,为患者调高床头45°,可在患者膝下垫置软枕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另外叮嘱患者保持头部抬高45°半卧位或直立位48h,48h后可选择健侧卧位一周,在进行洗漱或吃饭时可将头向前倾。
1.2.5 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睡眠时要将头部垫高,避免患侧卧位,可进行动作幅度较小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效果,另外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
1.4 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可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恶心、呕吐、眩晕及位置性眼震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的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治疗有效率为治愈率+有效率。心理状态的评价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以50分界线,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9%,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7.6%,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SAS、SDS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量表和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表2 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
BPPV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耳石脱落,在头部位置发生变动时导致的前庭功能平衡的失调[2]。BPPV多起病较急,当症状发作时患者可伴有严重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且该病常反复发作,对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
在BPPV的治疗中多采用复位手法治疗,然而复位手法治疗时会增加患者头部的运动频率,加重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复位治疗后有一定的复发性,因此需在患者进行复位治疗时为患者予以一定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4]。
对BPPV患者的护理干预中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复位前护理、复位时护理及复位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和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分析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针对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疏导。在复位前护理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及患者的病情进展,并指导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为复位治疗做好准备。复位时护理中对患者予以指导和安慰,以更好的配合复位手法的实施。复位后的护理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以提高复位的效果。另外在出院指导中,叮嘱患者运动、睡眠等相关注意事项,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5]。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提高BPPV的治疗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1] 周燕飞,朱水英,陈浩.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型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院,2015,15(1):87-88.
[2] 李王莲芬.护理干预对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23):5092-5093.
[3] 邓素辉,陈晴,汤洪,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干预[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1):68-69.
[4] 许玉,庄丽萍,柯水燕,等.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J].护理学杂志,2016,31 (8):88-90.
[5] 张素霞,李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干预[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4):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