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琴
(启东市汇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永阳分院,江苏启东226200)
论著/护理
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社区护理的效果分析
袁亚琴
(启东市汇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永阳分院,江苏启东226200)
目的 探讨分析对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社区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脑梗塞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提高,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社区居民中的脑梗塞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及社区护理干预,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基层卫生服务部门大力推广。
脑梗塞;心理干预;社区护理
脑梗塞在临床上是指脑部血液循环系统因缺血缺氧而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常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坏死,甚至导致死亡[1]。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偏瘫、语言不清、意识模糊、半身不遂等,预后常发生肢体功能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临床研究表明,给予脑梗塞患者积极有效地护理干预,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着重探讨分析对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社区护理的效果。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脑梗塞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2±3.6)岁;病程0.5-9年,平均病程(4.2±0.5)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67.8±3.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8± 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 为社区内脑梗塞患者进行常规体检、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对症日常护理等常规社区护理干预。
1.2.2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 ①为社区内脑梗塞患者进行常规体检、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对症日常护理等常规社区护理干预。
②心理干预:通常情况下,脑梗塞患者往往年较大,身体器官的各项功能逐渐退化,虽然经过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在意识恢复头脑清醒后,会出现相应的恐惧焦虑、烦躁不安的心理压力,以及消极悲观、失落孤独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热情、真诚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进行脑梗塞相关健康知识宣教,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恐惧害怕心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康复。叮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陪伴和关爱,淡化患者孤独失落心理,增强生活信心[3]。
③合理饮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进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合理安排饮食,防止出现便秘。如果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患者排便,如给予开塞露等药物,防止因排便用力过度引发脑血管破裂。
④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患者制订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气功、太极拳等,设置合理的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肢体锻炼,按照卧位、坐位、立位、行走的顺序,从卧床做手指和足趾的屈伸开始,逐步扩展到四肢关节曲伸和恢复力量,从在床上主动翻身坐起到下地站立行走。叮嘱患者家属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做好陪护,密切关注患者的动态,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指导患者家属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肢体功能恢复按摩,特别是肢体未端的按摩,可以刺激修复肢体末梢神经,增加肢体未端的血液循环,促进患肢恢复功能[4]。
⑤针对多数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有肢体功能障碍,活动量小,免疫力低,血液循环情况差,容易发生褥疮等特点,指导患者家属定时给卧床患者翻身,变换卧姿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对压迫时间过长的身体部位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发生褥疮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进行评价,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提高,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n) 躯体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4537.8±10.751.2±13.433.6±10.349.2±12.231.8±10.546.7±11.7观察组4538.6±11.474.8±10.133.5±10.272.3±9.131.6±10.370.3±8.5 t值0.349.430.0510.180.0910.95 P值 >0.05<0.05>0.05<0.05>0.05<0.05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龄人口逐年增加,脑梗塞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不仅给患者及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造极大地负担。一般脑梗塞患者经过医院临床抢救治疗后均选择回家疗养康复,由于缺少医院的治疗氛围和条件,患者脱离了医护人员的监督管理,加之患者自身缺乏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导致疾病复发或恶化。因此,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内居民的服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针对为高危疾病人群的服务,起到了拾遗补缺、填补空白的作用[5]。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社区内脑梗塞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等相关社区护理干预,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大幅提高,大大超过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的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提示,给予社区居民中的脑梗塞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及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梗塞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增强患者对脑梗塞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基层卫生服务部门大力推广。
[1] 张步玉.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8):244-245.
[2] 朱端梅.对脑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90-91.
[3] 王丽娟.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102-103.
[4] 解晓娜.脑梗塞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120-121.
[5] 廖婕.采用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