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磨砺教育初探

2016-12-21 17:53俞佳黄海蓉钱水芳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

俞佳+黄海蓉+钱水芳

【摘要】实施磨砺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预防心理疾病及应对挫折的要求。本文从知、情、意三个心理学特征为依据,使磨砺教育最终成为以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为终极目标的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磨砺教育;高校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代,又恰逢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时期,他们面临着认同的危机、环境的适应、经济负担加重、学业的竞争、能力的挑战、角色的转化、人际关系的困惑、恋爱的波折、职业选择等全方位的心理适应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逆境商数”,使他们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笔者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实践过程当中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对高校学生产生最主要的影响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力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知情意”不仅仅是一个德育概念,也是指导心理健康课程的航标。当前,我国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磨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滞后,针对不同的磨难类型开展的具体而又行之有效的励志教育十分少,严重阻碍了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活动中,进行一些尝试,力求把磨砺教育的内容融入于心理健康课程中去,对此提出一些个人浅显的想法,在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以及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认知结构——树立合理信念,摒弃非合理信念

认知结构就是一个人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是一个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全部观念和组织认知,从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来看,即学生对挫折情境的知觉、理解和评价判断过程。个体的认知结构的不同,更确切说是信念的不同,将直接导致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不同。不合理信念对个人的挫折认知有三方面的影响:

1、首先是对事物的不正确认知

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常有一种过分概括化的错误思维,即以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条铺满鲜花的阳光大路,使他们形成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该是美好的不正确认知,并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一旦遇到不如意,就会体验到挫折,遇到困难之后又会偏激地否定一切,认为这一事物或这个世界一无可取,从此一蹶不振,长期沉浸在消极状态中无法自拔。

2、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正确认知

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认知时,常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即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当理想自我远高于现实自我但又无法接纳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就会体验到挫折。之后又会走向过分概括化的错误思维,而全面否定自己,出现自卑和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形成习得性无助,从此不再相信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

3、对困难情境的不正确认知

同一个困难情境有些人认为是一件平常事,而对有些人来说就是痛苦的根源,甚至是无法超越的障碍。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学生以一种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一些偶然事件,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因此,在讲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这一主题时,要注意通过适当讲解、范例的提供及积极的辩论等手段,校正他们不合理的信念,使他们获得和形成关于事物、磨砺情境和自我的正确认知结构,这一部分正是当前的磨砺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一直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情感结构——学会合理自我归因,培养高情商

情即情感和情感,指学生对困难情境的态度体验,如悲观、绝望、悲痛、压抑、厌恶、愤怒等。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他们很容易在顺境中踌躇满志,奋发向上,勇往直前,遇逆境则悲观失望,愤愤不平,甚至自卑绝望。在这种不稳定性和两极性的表现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否对困境当中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很好的归因。有些人倾向于外部归因,认为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是主宰行为的原因;有些人倾向于内部归因,即认为自身的努力、能力是影响事情的发展与行为结果的主要原因。从对失败的归因方面来看,由于他们倾向于把原因归于主观因素,就容易自我埋怨、自我责备会给他们带来挫败感和心理损伤。

在教学过程当中或者在心理咨询中,首先应时刻注意学生由于挫折或磨难带来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整个事件困难的所在;其次学会合理地归因,避免归因的片面性,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败情绪;再次,将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可把《大学生情绪管理》和《大学生挫折应对及压力管理》两个主题一块进行学习,培养大学生以适宜情绪促进认知过程和锻炼坚强意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绪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意志结构——增强意志品质,完善磨砺人格

大学生属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是进入大学,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如果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转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相关主题要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二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支持鼓励学生在各种时间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不断提高意志品质等。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平台上面对压力、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增强抗压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以及战胜挫折的勇气,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

总之,为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尽量避免挫折带给他们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对大学生开展磨砺教育,即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计划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途径增加他们对人生、对世界、对自我、对困境的认知和体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挫折观,以增强大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应对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因降级、挂科、失恋、受处分、竞争失利等各种原因而产生挫折心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还要辅以必要的心理咨询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面对挫折,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平衡挫折心理,树立对未来学习生活的理想的决心。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批准号:SZZX1428)“大学生心理磨砺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参考文献】

[1] 罗晓璐, 夏翠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207-213.

[2] 傅维利. 关于磨砺教育的几点思考[EB/OL]. 吉林市教育信息网, 2010-08-22. http://www.jledu.com.cn/jyjxyj.

[3] 傅维利, 秦福利. 中小学实施磨砺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 教育评论, 1998(12).

【作者简介】

俞佳(1987—),女,江西东乡人,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校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