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言语,指向言与意的共生互长

2016-12-21 09:17潘淼张军亮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鼓声腰鼓安塞

潘淼 张军亮

一、整体感知,了解文本“写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好一个安塞腰鼓”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安塞腰鼓表演的?(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在文中圈、画、批、注)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句式分别出现在课文的第8、11、14、16自然段。

生:这样写使文章显得很有层次。

生:这一句式的反复出现,突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评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历来备受诟病,与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文本“写什么”进行鸟瞰式的感知与把握,去体会腰鼓表演扑面而来的激情,为后面深入感悟文本“怎么写”打下基础。]

二、涵泳品评,感悟文本“怎么写的”

(一)品评“捶”,感悟腰鼓表演扑面而来的激情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至第11自然段,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激动人心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第5至第11自然段)

师:后生们是怎样“捶”鼓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板书:捶)

生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读:“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师:读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情景。

(学生朗读感悟句子)

师:第6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捶”鼓场面的?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老师把这个句子的顺序稍微变动一下,大家再读读,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句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学生比较读这两个句子)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原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生:变动后的句子显得有点哕唆。

生:原句读后使我们仿佛就置身在腰鼓表演的现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是啊,本篇文章的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一类型的句式在文中还有很多,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下面让我们齐读这个句子,去体会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学生齐读感悟句子,体会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师:第9至第11自然段中哪个词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刻?

生:“隆隆”一词在第9、10自然段中反复出现6次,给我们的印象最深。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这个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再次读悟第9、10自然段)

生: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安塞腰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人们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第9、10两个自然段,感悟鼓声给观众带来的震撼。

(学生自由读第9、10自然段)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观众们被安塞腰鼓表演震撼了,他们都沉醉在腰鼓表演的声响中。

生:观众的心与鼓声—起跃动,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师:让我们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去感受激越的鼓声给人心灵带来的震撼。

(学生齐读第9、10自然段)

师(指板书):学到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大声赞叹道:“好一个安塞腰鼓!”

让我们齐读第11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11自然段)

[评析:壮阔的画面、豪放的动作、火烈的场景,在对“捶”的品评、涵泳、体悟中,一一被还原、被激活、被体验,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不仅了解了文本之“意”的妥帖,还体悟了文本之“言”的传神,循言明意,言意兼得。他们的耳畔,惟余那一片“隆隆”的鼓声。]

(二)品评“搏击”,感受安塞后生生命的活力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2至14自然段,思考:后生们仅仅在“搏击”着腰鼓吗?他们还在与什么搏击?(板书:搏击)

(学生自由读第12至14自然段,边读边在文中勾画批注1

师:谁来联系第12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生:安塞后生在与贫穷落后的生活搏击。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是从“红豆角”“老南瓜”这两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因为“红豆角”“老南瓜”象征着贫穷与落后。

师: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安塞后生的积极与向上。

(该生很卖力地朗读)

师:这些可爱的安塞后生还在与什么搏击?请同学们继续围绕刚才读的这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他们还在与命运搏击。虽然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却不气馁,居然“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该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让我们齐读这个句子,去感受安塞后生的拼搏进取。

(学生齐读该句话)

师:他们还在与什么搏击?

生:他们在与生命搏击。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从“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一句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生命中蕴藏的巨大能量,体会到安塞后生的乐观、顽强、坚韧的精神。

师:是啊,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条件艰苦而不悲观,用勤劳与汗水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的是破窑洞,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红豆角与老南瓜,用韧劲与困苦搏击;他们面对贫穷不悲观,面对艰苦不屈服,白天劳作,晚上擂鼓,用乐观与命运搏击。下面让我们再次读读第12自然段的课文,去感受安塞人的乐观、顽强与坚韧。

(学生人隋入境朗读第12自然段)

师(指板书):学到这里,作者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让我们齐读第14自然段。

师:是啊,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15自然段,去感受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学生齐读第15自然段)

师(指板书):学到这里,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让我们齐读第16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

[评析:安塞腰鼓承载着安塞人战天斗地,不向命运屈服的昂扬斗志。由“捶”到“搏击”,表面上看变化的是动作,然而动作的背后突显的却是安塞人的精神。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品悟、含英咀华中深入文本内部,体察文本秘妙,感受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三)品评“愈捶愈烈”,体会心灵的震撼

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小小的安塞腰鼓承载着安塞人战天斗地,不畏困难,追求理想的精神。下面请同学们读读第17自然段,说说从愈捶愈烈的鼓声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第17自然段)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生:小小的安塞腰鼓承载着安塞人的痛苦和欢乐。

生:安塞腰鼓寄寓着安塞人的梦想,他们在鼓声中努力地摆脱和追求着。

师:安塞人努力摆脱的是什么?他们不懈追求的又是什么?再读读第17自然段,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深入品读第17自然段)

师:安塞人努力摆脱的是什么?他们不懈追求的又是什么?谁来谈谈自己的发现?

生:安塞人努力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

生:他们不懈追求的是梦幻的欢乐。

师: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吗?

生:“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师:是啊,这一切都寄寓在愈捶愈烈的鼓声中。(板书:愈捶愈烈)下面靖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表现文本主旨的句子。

生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的最终是什么?

生(齐答):是安塞精神。(板书:安塞精神)

[评析:“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三组词语与文本主旨关系密切,陌生化的组合,重叠式的排列,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度触摸平添了张力。在愈捶愈烈的鼓声中安塞腰鼓表演达到了最高潮,他们摆脱现实痛苦的脚步,他们追求梦幻欢乐的鼓声最终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为安塞精神。亦苦亦乐,亦梦亦幻,一切皆融进那茫茫的鼓声中。]

三、揣摩写法,体察文本“写的怎样”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8至20自然段,感悟安塞腰鼓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第18至20自然段)

师:从“一声渺远的鸡啼”,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安塞人对明天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生:鸡啼说明黎明将至,预示着安塞人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

生:从“一声渺远的鸡啼”中我感觉腰鼓表演结束后很静。

师:你的感觉很了不起。你能渎出这种宁静的感觉吗?

(该生很轻、很静地读第18至20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腰鼓表演结束后的静。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腰鼓表演时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f齐答):闹。

师:这就是动静结合的写法。(板书:动静结合)让我们一起读读第18至20自然段,体会动静结合写法的妙处。

师(指板书):“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这种写法叫间接反复写法。(板书:间接反复)动静结合、间接反复这两种写法我们在学习本文的时候都要有所体会。

[评析:当腰鼓表演戛然而止的时候,学生依然沉浸在安塞腰鼓表演那夺人心魄的情境中。“曲了音犹在。余音绕梁时”。但文本的学习不能止于内容的感动,还要体会表达的技巧。对丈本“动静结合”“间接反复”写法的揣摩体晤,使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效果有了切己体察。]

猜你喜欢
鼓声腰鼓安塞
鼓声越千年
苗鼓声声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安塞剪纸
肚子里的鼓声
啊,腰鼓山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