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露露
课堂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
●徐露露
记得那年在教师转正考试中,有一个环节是面试官提问。面试官抛给我的问题是:怎么理解“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当时,我的思维有些许混乱,但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思考——
以教师为主导,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主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学生有效参与的。
显然,面试官对我的回答很是赞许,她随即微笑着提问,什么是有效参与?我愣住了,在后来当教师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
我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级当中大部分学生从来不举手发言或者是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多次发言。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而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表情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而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各说各的,或者是在一旁做其他的小动作等等。实际上,在多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实际上,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因为学生没有在思维上有效参与。
什么是有效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有效参与吗?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那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
现在,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有效参与”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参与,他们开始改变提问方式,从以前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有效参与”的积极性呢?应当创设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