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华 文图
陈德的剪纸世界
●李树华 文图
一个夏日的清晨,我如约来到南涧县城,采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陈德老师。
从墙壁跳到画纸
在南涧县城中医院旁边的一条小街上,我老远就看见一间铺子上方悬挂着的“陈德剪纸艺术工作室”牌子。
到了铺子门口,我看见里面的一个中年人左手拿着一张对折的纸,右手拿着一把小巧的剪刀,正在专心致志地剪着一个图案。旁边围着好几个年轻人,周围静悄悄的,随着中年人手中发出的 “咔嚓咔嚓”的剪刀声,纸屑纷纷在起起落落飞舞的剪刀下掉落……我知道被年轻人围在中间的中年人便是陈德,不忍心打破眼前的宁静,只好悄无声息地站在一边仔细观察。
几分钟后,只见中年人松开手中的纸,放下剪刀,一张普通的纸,转眼间便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不由自主地跟着周围的人们使劲鼓起了掌,中年人抬起头来,看着我说,“哎呀……原来是李老师来了,我都没看见你,来来来,快请坐下。”
陈老师让两个前来学习剪纸的徒弟给我端上来一杯茶,于是,我们的采访话题便很自然地从眼前的剪纸开始了。
1965年,陈德出生于离南涧县城几十公里远的宝华镇篾笆哨一个彝族家庭。陈德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到小学毕业时,他已成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小画家”。在宝华附设初中读书时,陈德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大着胆子走村串寨给人画壁画,几年下来,附近村子里的人都知道篾笆哨有个会画壁画的“画家”,画壁画成了陈德最快乐的“课外活动”,这让他的那些同学很是羡慕。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日,陈德和家人一起到南涧县城赶街,当时天气异常炎热,陈德实在热得受不了,想到不远处的一个院子里要点水喝,当他去到那个院子里时,竟然发现里面有一个“艺术展”,其中有许多美术书法剪纸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有几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陈德的目光,想不到剪纸竟然也是一门艺术,他不禁有些吃惊,便在拥挤的人群中目不转睛地仔细观察,足足看了近一个多小时,竟忘记了口渴……
“从那时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剪纸这门艺术。说起来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呵呵呵……”陈德看着手中完工的剪纸作品,笑了起来。
我回答他说:“是的,有时一个人一辈子的路,往往就决定于很偶然的一件事,或者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某一个人。”
陈德老师快言快语地接着说:“是的,我相信,李老师,刚才你也看见了,几十年来,我把每一次剪纸都当作一次新的开始,在剪纸时能够做到‘两耳不闻身边事’,就像刚才,我都没有看见你来到我旁边一样。”
我回答道:“这个我能理解,能不能这样说,剪纸其实已经成了你生命和情感的一部分……”
“对对对,就是这样。”陈德老师说道:“剪纸是一个很细心的事情,需要认真,还有耐心……”
“认真倒是好理解。耐心怎么说?”我一直以为剪纸是一个速战速决的事情,所以不解地问道。
“耐心是说,有时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一年甚至好几年。”陈德肯定地回答。
“一年甚至好几年?真的吗?”我更加不解了。
“是的。比如,前年代表我们南涧县捐赠给云南省文联 ‘云南文苑’的大型剪纸作品 《南涧跳菜》,我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创作出来的。”说到这里,陈德随手又在我面前铺开一幅几米长的剪纸长卷《新农村新面貌》,向我介绍说这幅作品是他自己耗时两年才创作完成的。
“哦,是这样。那么一幅作品,价值多少?”
“最少都在上万元吧?”
“上万元?”
“是的。”陈老师再一次肯定地回答,又接着说道:“这个还不算,有的作品价格还比这个高,两三万一幅。”
在交谈中,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陈德不止一次和我说,自己这辈子,也许就是为了剪纸而生的。陈德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民出身,陈德到了十多岁时,母亲还不让他碰剪刀,怕伤了自己。但他看到母亲的剪子就兴奋不已。十二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出门,他趁机拿起剪刀,剪出了经常在自己家院子里飞来飞去的一只花蝴蝶,母亲回家后连连赞叹。
从那以后,小陈德的口袋里多了一把母亲特意为他准备的小剪刀。他走到哪里,就把剪刀带到哪里,看到什么就剪什么。院子里觅食的鸡啊!鸭啊!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草丛间翩翩起舞的蝴蝶,甚至篱笆墙上的牵牛花、地里的黄豆,都是他爱不释手的创作素材。而最让他得意的是,他能够做到剪什么像什么,这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很吃惊。
“剪刀就像一个人的手指,比如说,我要剪一只蝴蝶,我就会想象自己就是一只蝴蝶,好像在随风起舞一样。我在蝴蝶的翅膀上剪一个花样,就像替自己在打扮一样……”陈德认真地跟我说。
“陈老师,你说的这个道理就像我写小说一样,当我在写的时候,我自然就成了小说里面的那些人,他们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会有我的影子。”我同意他的说法。说道:“一切艺术虽然都来源于生活,但更应该高于生活。否则就不一定会有感染力。你说呢,陈老师?”
陈德回答我说:“是的,我同意。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我在读小学时就画了不少小猫小狗、花花草草,那个时候,心里想什么就画什么,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而在读初中那几年,却画了许多壁画,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艺术性肯定是不高的。”我知道陈德说的是真话。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在彝族歌舞中,有载歌载舞的歌舞和以乐器伴奏的乐舞两类。前者最著名的如“打歌”、“跌脚”等,节奏鲜明、音调明快;后者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较具代表性的有“跳乐”、“烟盒舞”等。
陈德的剪纸作品
在陈德的家乡,还出现过由叙事民歌发展而来的说唱“梅噶”和“四弦弹唱”。音乐源于民歌、但歌舞曲和器乐曲相结合的彝剧,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彝族群众的生活,并使彝族的传统音乐焕发了新的光彩。
篾笆哨是南涧民族特色浓厚的一个彝族山村,一直生活在其中的陈德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他对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被家乡深厚的民族文化所吸引,经常在民族歌舞的世界里流连忘返。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在近年来开始尝试用剪纸艺术将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用表现出来。
“过去学习剪纸,仅仅只是因为爱好,可是最后逐渐开始废寝忘食,坚持了几十年之后,剪纸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分割。艺术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过去我画壁画积累的那些经验,后来对我的剪纸艺术大有启发。”陈德感叹地说。
“是吗?那现在你还画壁画吗?”我问道。
“现在没工夫去画了,但还是有许多人找上门来。没办法,我只好让我儿子去画。不过。要画人物的话,还是要我这个做父亲的亲自出马才行,呵呵……”陈德毫不客气地回答说。
“也是,你是老师傅了嘛!”我对陈德说。
“我们彝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彝族妇女的许多衣服上面都需要饰品来装饰,过去我的许多剪纸作品就经常送给人用来刺绣。”陈德接着说:“其实,我自己也做过不少婚丧嫁娶方面需要的剪纸作品。比如我们这里老人去世时,在葬礼上需要许多剪纸装的饰品,一场葬礼上的饰品需要做整整一天,基本上都是由我来完成,一般来说,葬礼的日子是临时决定的,所以每一次时间都很紧的。按照我们这里的民族传统,如果去世的老人是50岁,就需要抬6个用来‘招魂’的‘招灵’,以此类推,60岁需要抬7个、70岁需要抬8个、80岁以上需要抬9个,以白色为主色调,另外还有其他花花绿绿的所谓‘五色’纸。至于喜事嘛,就一定要用红颜色的纸来剪了,比如‘双喜临门’、‘龙凤呈祥’,还有“鸳鸯”一般一套收费50元。现在么,做一天收费200元。在我们那个地方,这么多年来,人们一般都请我去做。还有一个因素,在我的剪纸艺术生活中,我一直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特别是在我读小学到读初中时,我的母亲知道我学剪纸入迷,总是在身后默默无闻地鼓励我支持我,这让我很是欣慰。”
“哦,原来是这样,你有一个好母亲。另外,我还有一个问题,陈老师,通过做这些民间传统的饰品,你觉得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我问陈德。
“我觉得一方面我从中了解到不少民间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祭祀文化。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还是刚才我们两个说的那句话,艺术总是相通的,是不是?”陈德回答我。
“是的,这个是不用怀疑的。”我表示同意。
据在采访现场的南涧县文联主席杨泽新介绍,南涧民间剪纸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世代相沿,最早起源于民间传统祭祀用品,民间一直有剪纸招魂的风俗习惯,明清时已在农村广泛流传并延及现代。
不过,南涧民间剪纸艺术在清末民初的流行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同当地风俗有密切关系。当时,南涧女子出嫁,剪纸作为嫁妆中必不可少的的一部分礼品带到男家去,夫家则以新媳妇有丰富而精美的剪纸而自豪。同时,在嫁妆礼品上都要覆盖上“龙凤呈祥”、“早生贵子”之类的剪纸,俗称“大吉大利”。这种风俗促成了南涧女子从小就接受剪纸艺术的习俗,许多女子在出嫁前都要制作剪纸,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有窗花、礼花、灯花,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精美的民间剪纸作品,如“龙凤呈祥”、“并蒂莲荷”、“鸳鸯荷花”、“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等。
杨泽新主席认为,剪纸其实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剪纸以特有的艺术语言,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以物寄情,最终达到生活与艺术的统一。
对杨泽新主席的说法,我和陈德都表示赞同。
拿把剪刀闯四方
在陈德的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让每一个看见的人觉得人眼花缭乱。陈德说,当初从画壁画开始,他就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自己的作品一定要保留了滇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二是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开一个专门的工作室,一门心思搞自己的创作。现在第二个理想基本上实现了,而第一个理想还需要继续努力。因为剪纸对于构图、细节的细致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人物一定要细致到发型的式样、衣裙的褶皱、甚至人物的眼神……
1981年以来,为了进一步传承地方文化,陈德创作了大量关于南涧跳菜方面的剪纸作品。2012年,他在县城开设了“陈德剪纸工作室”。
陈德对我说:“跳菜文化这一瑰宝是南涧彝族人民赠与我的礼物,为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创作题材。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南涧彝族跳菜这一题材是其他地方、其他同行没有的,这是南涧自己独有的东西。不要说对于我,就是对于所有艺术家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陈德还告诉我,为了创作好南涧跳菜这一独特的地方民族民间题材,他跟着参加了许多场次的跳菜活动,同时还研究了大量的跳菜活动书籍。他说,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包括剪纸,艺术家看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表象的东西,而是要将同样的画面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艺术家,这个过程必须要有思考。否则就成了千篇一律的东西,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
“李老师,你看我现在都成半个跳菜专家了,你给我一个跳菜图片,我都能基本说出来它是哪一段音乐里面的。”
陈德接着说:“这些留存在广袤土地上的跳菜文化艺术,不仅是我们南涧的名片,同时也是大理的名片,中国的名片,它们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从而更好地宣传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来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是的,这也是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我回答道。
“所以说,我在创作过程中也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陈德严肃地说道。
陈德近年来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研制出的“套色剪纸”,突破了以往剪纸色彩的单一性,给古老的剪纸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陈德告诉我,除了复制地方民族民间古老的传统文化符号外,下一步,还要将南涧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樱花谷、无量山等题材,用剪纸的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南涧。
他说:“剪纸艺术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但剪纸艺术要发扬光大,就必须与时俱进,走进新生活,注入新内容。”
他对身旁的两个徒弟说:“剪纸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要剪好一只鸟也好,人也好,首先要剪好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要想剪好眼睛,就要剪好瞳仁。虽然纸是没有生命的,但你剪成后它就活了,就有生命了,这个生命就是你给它的……当然了,你们还要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让人物在纸上活起来,绝非易事。要尽可能地多学一点美术史,尽可能地掌握各种绘画技巧,一个剪纸高手,应该力求将油画的质感,工笔的细腻,写意的传神,速写的线条,水彩的着色,都融入到剪纸之中。”
从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我看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陈德的剪刀下,哪怕一片树叶,一只小鸟,一块石头,都活灵活现,充满了律动的生命。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一幅作品一看就让人怦然心动,这幅名叫《庆丰收》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国家级的大奖。
陈德把神奇的剪纸,从一个普通的彝山农家小院传播到了四面八方,确实不易。这是我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访中最深的感受。“陈德剪纸工作室”的房租都是靠陈德剪纸剪出来的。在今年昆明的周末文博会上,他的现场剪纸作品供不应求。
据了解,近年来,陈德有数百幅作品先后被多家中央、省、市级报刊等媒体采用,剪纸作品在国内也屡获大奖。陈德的剪纸作品贴近市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选取一些通俗题材,如迎奥运、环保、各种各样的动物、四季花草、环境卫生等,线条粗细有致、阴阳相间,画面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国画风格。不久前,由南涧县有关部门整理编印的《南涧民间剪纸图集》选录了陈德的近百幅剪纸作品,有传统作品的整理,还有他自己新创作的作品,让南涧的民间剪纸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为推动民间民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大理州有关部门编印了收录有包括陈德在内的大理州著名剪纸艺术家作品的《剪纸艺术》。
陈德也不负众望,先后为全县 10多所中小学进行剪纸艺术培训,带出了上千名徒弟。同时,他还经常受邀到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举办剪纸作品展览和剪纸培训,编印了《剪纸艺术》《剪纸教材》和《陈德剪纸》等教材,免费赠送给那些喜欢剪纸的人们。
陈德告诉我:“我的剪纸既有云南大理剪纸细密秀丽善装饰的特点,又有一点北方浑厚粗犷的造型,题材以彝族人物和花鸟动物居多,装饰性强,并极具想象力。所以喜欢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陈德介绍说:“以南涧彝族跳菜为代表的南涧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独具地方特色,为剪纸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让我的剪纸由此产生了许多想象力,许多人说,我的剪纸艺术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南涧剪纸的典型代表。这一点我当然不敢承认。”
我单刀直入地问道“陈老师,你觉得你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陈德想了想,回答说:“这个嘛,我就直说了。我的剪纸作品在内容上,大多注重情景交融,有性情,也就是说,我的作品从主题到内涵,到人物的身姿动态,无不是我个人情感的表达。我把民族民间文化的主题内容与我个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民间剪纸的随意性与意象性。如《跳菜》,我曾经创作了几百幅,但每一次创作都不会相同。在艺术造型上注重它的独特性,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在构图上注重巧妙,背景一定要丰富,人物一定要个性鲜明,而且要阴剪阳镂兼施,既折叠又衬色,尽可能地做到匠心独运。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你说是不是?李老师?”
“是的。这个我相信。”我肯定地回答。
陈德接着对我说道:“在我的剪纸作品中,花鸟动物多以祈求吉祥如意、荣禄富贵为主题,所剪动物尽可能地神态毕现,外形可以用概括的形式表现,而动物身上多用细毛以加强动态和韵律感的表现,逗人喜爱。这种多以阴剪手法表现背景物象的传统剪纸技法近年来已濒临失传。”
据我了解,多年来,以陈德等人为代表的南涧剪纸在大理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越来越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陈德的剪纸作品除参加县级以上剪纸展览10余次,展出作品数字百幅外,还走出大理,走出云南,到北京等地展览,深得艺术界同仁和普通观众的赞赏。
1982年,陈德的剪纸作品《跳月》,获得“云南省首届群众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1983年,陈德的作品《展望》《同欢同庆》《山区文化站》《晨曲》被当地有关部门选送参加了 “云南农民画展”;1987年,陈德参加“云南省农民美术展览”,作品《晨曲》获得佳作奖并被送往辽宁省大连市展览;1995年6月,他的作品《夜曲》获得“鸿运杯”中国书画大赛中青组优秀奖;1995年8月,他的作品在首届“三龙杯”全国书画大赛暨段位评决定活动中,被确定为3段艺术段位。
2001年,陈德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2005年,获得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11年,被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为专家,2012年,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特聘为副教授。
让我想不到的是,五年来,陈德还一直在当地的一所职业中学里上剪纸艺术课,而且每个星期的课时竟多达15节。
巧手剪出新天地
“李老师,你知道的比较多,我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我不知道陈德要问我什么问题。只好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可以啊,你有什么问题,就请直接说吧。”
“你认为我国传统剪纸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啊?”想不到陈德会问我这个问题。
好在我平常也算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就随口说道:“这个嘛,从理论上来说,我国传统剪纸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之前。随着历史的演进,经济、文化、科技等许多方面的提高,民间剪纸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成熟的发展,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哦,原来剪纸艺术历史还是蛮悠久的呀!这个事情过去我可没听说过。”陈德不无遗憾地接着说,“李老师,只可惜近年来,剪纸机械化的生产使民间艺术越来越失去了原有的艺术性,脱离了生活,丢掉了传统,而且利益性大。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
“是的。对传统的复制虽然产生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却湮没了艺术创造的活力,最终也难以摆脱被抛弃的命运。”我同意这个说法。
陈德喝了口水,说道:“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就应该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仅仅只是小部分艺术家的奢侈品,它们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要保护、记住它们,就应该让老百姓和我们的孩子多接触、多认识,通过接触和认识来了解它们。”
“是的,民间艺术的土壤在民间,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民间艺术的生命也在民间,要保护并将这些艺术传承下来,只能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嘴上虽然这样说,其实心里还是不得不为剪纸这样的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的传承问题担心。
“就目前剪纸文化和产业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陈老师有什么看法?”我想听一听陈德的真实想法。
陈德想了想,说道:“还是先从我自己说起吧。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剪纸创作,当时受到环境的影响,服务过时代,也抓过所谓的‘大题材’,那时,在表现手法上基本上都抛弃了传统剪纸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界也一扫过去那种创作方式,进入以人为本、珍惜传统、珍惜原生态的创作方式,特别是剪纸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更多的追求是吃透传统,在创新中继承,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唯一选题,使民族民间剪纸这一艺术奇葩走上一条健康的传承之路,我的剪纸正是在这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的。”
陈德的剪纸作品
我接着问道:“其实,彝族民族民间剪纸,生活气息浓厚,选题广泛,你今后可以充分利用彝族人文、崇尚自然为主题创作,把传统剪纸的表现手法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尽可能使自己的作品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不过,近年来许多人认为,艺术作品中原生态的味少了,不纯了。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陈德回答:“是的。是有这样的说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比如我的作品,从骨子里来看,它还是彝族剪纸。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出现流传到今,少则几百年,多则时间更长,代代相接,传承至今,绝不会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一代传承一代传下来的。过程总会有变化,有时代的痕迹,我们南涧县的彝族剪纸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也是在传承中不断淘汰,不断吸纳,最后只有那些被大家认为美好的东西才可能存活下来,被公认为不好的东西,当然就会被舍弃了,适者生存,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嘛。”
我说道:“是的。作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一个是承,还有一个就是传,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因为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在生活中形成的,有着其自身的民族、地方的个性,万不可在传承过程中忘记掉,而去随波逐流,如果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不能保留这一清醒,那么剪纸也会成为‘千纸一面’,这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危险倾向,你信不信?”
“我相信。”陈德肯定地回答我。
……
众所周知,剪纸艺术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剪纸起源的探索一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而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在于它的材质特点。纸质薄而易碎,不易保存,而且用过即弃,留存甚难。
另一个原因在于,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大多是对于正史或是主流文化的记录,对于出自于当时处于中下阶层的劳动妇女的手艺往往不屑一顾。这样一来,因为材质与偏见的双重原因,造成我们今天既缺少考古的实物资料,又缺少文献的记载资料。所幸的是,在我国敦煌、新疆等特殊环境下,还有古剪纸实物的少量发现,研究者也从各种文献中发现了有关剪纸的蛛丝马迹,如果我们将零星的信息编织起来,我国剪纸还是依稀可见的。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剪纸已经不能再局限于窗花、挂签、寿花、婚花之类了,开拓剪纸的广泛空间是今后剪纸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然,文化市场的追求是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对立矛盾的,应该一面抓好“继承”,一面抓好发展,剪纸还是应该从窗格、屋里、门楣上解放出来,融入到广告、广场、城市建设、器皿、服装、餐饮、礼品中去,剪纸文化其实是可以无孔不入的。
陈德突然问我:“李老师,你认为什么是剪纸文化?”
我说道:“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过我愿意和你一起谈谈。我认为,文化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就像剪纸文化,它是剪纸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更注重作品本身的精神思想传达,而不必考虑作品完成以后的去留问题。现在的许多剪纸作品进入不了市场,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市场元素,所以只能被市场淘汰。”
陈德接着问道:“按你这么说,李老师,什么样的作品才受市场的欢迎呢?”
“简单地说,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墨守成规,紧跟时代创新发展,才能创造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想不到陈德紧追不舍。
“是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后,像我们这种剪纸艺术该如何做呢?”
“我认为,今后的剪纸文化产业要发展,必然的发展趋势肯定是走联合开发的新路子。”
陈德接过话题说道:“你说的这个 ‘联合开发’,几年前我在参加省上培训的时候听老师说过,知道一些。也就是说,要民间队伍和专业队伍,艺术家和企业家,手工和科技、市场营销联合。因为就像你刚才说的,文化产业说到底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而市场拼比的是经营者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修养、市场策划、科学管理等等。这么多年来,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剪纸文化产业,如果今后还是像这样搞下去,不走联合开发的道路,而只凭传统民间队伍自己单打独斗,肯定是做不大的……”
说到这里,陈德停了下来,陷入了沉思。
我知道,剪纸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在民间十分流行,已经成为我国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而正是许许多多像陈德一样来自普通农家的社会最底层的民族民间艺术家们,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地以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传承着,为我们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辉煌发展谱下了一曲曲无声的优美华章。
在县和乡镇一级,不仅剪纸艺术文化产业,就是其他门类的文化产业,近年来都同样面临着从‘作品’到‘商品’,从‘文化’到‘产业’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了,‘文化’也就成为‘产业’甚至‘产业化’了。
我相信,在陈德和他徒弟们的努力下,民间剪纸艺术这朵世界艺苑里的艺术鲜花一定会永不凋谢。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陈德老师热情地留我吃晚饭,我谢绝了,然后起身告别,离开。
编辑手记:
民间剪纸艺术来源于广大劳动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并用以满足劳动群众的精神需求和使用需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民间美术存亡与兴衰,事关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物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已经迫在眉睫。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德以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与创作风格站在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的第一线上,并且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