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分布态势与周初东封

2016-12-21 06:28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2016年5期
关键词:殷墟鲁国考古

燕生东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晚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分布态势与周初东封

燕生东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晚商文化,东方地区,周初东封

晚商时期,当商王朝的势力在北方、西方、南方和东南部退缩时,唯有东方地区聚落分布密集,文化繁荣,与殷墟文化关系也最为密切。周初所分封在东方地区的近二十个姬姓、功臣及姻亲邦国均位于晚商文化的分布区内,说明这些封国主要是管控东方地区势力强大的殷遗民。

周翦灭殷商后陆续在以今山东省为主的东方地区分封诸国,不仅有参与灭商、辅佐成王平定管蔡与武庚之叛乱、稳定了天下局势的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旦受封的鲁国(由其子伯禽代封),有翦商第一功臣、姻亲姜姓太公望受封的齐国,还有十多个姬姓、姻亲及先圣王后裔邦国。周汉文献记载和后世有学者认为,齐、鲁等诸国东封是为了控制东方地区的夷人,也有人认为是为了镇服和羁縻殷遗民。考古学上对齐、鲁等诸邦国分封在东方地区的目的是如何看待的?近年来,学界对东方地区晚商文化发展情况获得了一些新发现和新认识,这将有助于了解周初东封的社会背景。本文从晚商文化在东方地区发展情势与周初诸封国在东方地区位置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周初东封诸国的目的。

一、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发展进程、分布态势及特点

关于商文化在周边地区扩展进程,刘绪等先生综括为三个阶段:二里岗下层为第一阶段,二里岗上层至殷墟第一期为第二阶段,殷墟第二至四期为第三阶段(即晚商时期)。商文化在第二阶段向外扩张达到顶峰,而第三阶段商人在北方、西方、南方、东南部地区势力退缩,唯东方地区保持着强盛发展势头[1]。

大体说来,第一阶段,商王朝政治文化中心位于河南省郑州和偃师一带。此时,商文化在原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基础上略有扩大。至于东部地区,仅到达鲁豫皖交界区,未深入岳石文化腹地。

第二阶段,由于商王朝多次迁都,商王朝政治文化中心大体在河南中部、北部,河北南部及山东中南部。本阶段为商王朝文化和势力向外扩张最强盛时期。商文化势力在西部到了关中西部的周原一带及商洛地区;北部则至晋中,甚至可抵晋北忻州地区,在太行山以东,最北到达太行山北端张家口、燕山南麓北京昌平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已越过安徽霍山,到达安庆一带,并在强盛时期到达湖南石门皂市、岳阳铜鼓山、江西樟树市一线(图一)。

图一 商文化第二阶段分布位置示意图

商文化在东方地区扩张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已到达潍坊市白浪河与潍河东岸、沂水县、莒南县、苍山县、郯城县、江苏连云港市、沭阳县、盐城市一带只是聚落分布比较稀疏,文化不发达。靠近商王朝都城的鲁西南、鲁中南及济南周围等成为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发展中心。

第三阶段,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固定在豫北安阳一带(今殷墟)。其势力在西、北、南部大范围退缩,西部仅至郑州、荥阳一带,西北部太行山以西只在浮山、灵石等县有零星、插花式分布;北部退缩在晋东南,河北唐河、定州一线;南界仅保留在河南信阳罗山县、安徽颍上县一带,中部荥阳、正阳等县发现了零散的聚落和墓地,整体分布格局呈条状伸向南方(图二)。

但本阶段,殷商王朝在东方地区发展最为稳定,聚落和人口数量急剧增多。聊城、菏泽、济宁西部地区商文化发展迅速,目前已发现聚落遗址超过200多处,聚落和人口数量较前一段翻倍增长;整个鲁西北、鲁北等地区的聚落、人口数量骤然增多,经济与考古学文化空前繁荣。在包含鲁北和沧州东部地区的渤海南岸横跨250多公里长的范围内还发现了十多个规模巨大的盐业聚落群。每处聚落群的面积从上百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至十几平方公里不等,每群大约由十几处甚至几十处制盐作坊组成,规模宏大[2]。相邻内陆腹地发现了数量达三四百处聚落,是该地区商文化第二阶段聚落总数的十倍之多。鲁北、鲁西北地区晚商文化、经济与文化突然繁荣,聚落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应是外来人员在短时间内由周围地区集中迁入的结果。此时,渤海南岸地区成为商王朝直接控制的、唯一的产盐之地。基于沿海平原上盐业资源的开发,与之相邻的内陆腹地的聚落和人口空前增多,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来自商王朝的一些王族、族群和封国驻地大都布局在这一区域内[3]。

图二 商文化第三阶段分布位置示意图

沧州、鲁北内陆及鲁中地区的聚落大体划分为十几群,每群的规模比较大,往往分布在上百平方公里或数百平方公里,聚落之间间距在3公里左右,每群中有一个或多个出土青铜容礼器和兵器的聚落,如沧州倪杨屯,滨城兰家,惠民大郭,博兴寨卞,桓台唐山、史家、旬召,广饶花官、西华村,寿光古城、桑家庄,潍坊市坊子区院上,青州苏埠屯、于家、涝洼,临朐北菠萝,沂源东安,邹平长山,章丘涧溪,济南大辛庄、刘家庄,长清小屯、崮山、孝里,平阴洪范,齐河郝庄,新泰府前大街以及莱芜城子等,它们应属于各区域内等级较高的聚落。这些聚落出土的青铜器上还有不同的徽识符号,说明各个聚落群隶属于不同族群。苏埠屯墓地历年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目前,已经发现了至少15座墓葬,两座车马坑,其中,带四条墓道的大墓1座,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1座,带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至少有5座。苏埠屯1号墓是除安阳殷墟以外的唯一一座带有四条墓道、“亚”字形椁、殉人最多的墓葬,学界多认为苏埠屯是来自商王朝或受王朝控制下的诸侯国(封国)“亚醜”墓地[4]。济南大辛庄聚落仍延续第二阶段的规模,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房址、制铜作坊、陶窑、水井、窖穴和上百座贵族墓地。出土的高等级物品主要有青铜器、甲骨卜辞、白陶器、金箔残片等。其中所见甲骨卜辞[5]和青铜礼器铜范,是除殷墟和宝鸡地区外为数不多的发现。在个别青铜器上有“”字族徽符号文及“索”字族徽符号[6]。长清小屯(“举”族氏)、博兴贤城、惠民大郭(“戎”族氏)、沂源东安等情况与苏埠屯、大辛庄有些相似。它们很可能是凌驾多个地方中心之上更高等级的聚落。

大约殷墟二、三期,商势力在鲁南和东南地区有些退缩,殷墟第三期后段,商王朝多次征伐东夷,商人大规模东迁,如鲁南和苏北地区泗水流域东侧,又出现了商文化聚落,在泗水张庄窖堌堆、寺台,平邑洼子地,兖州李宫,邹城西丁村、南关化肥厂、南关砖瓦厂,苍山东高尧、晒米城、密家岭,滕州庄里西、种寨、金庄、辛绪、龙堌堆、后黄庄、大韩、前掌大、后掌大、陆家林、于屯,枣庄薛城兴仁,费县双丘以及江苏沭阳万北等还出土过成组青铜器,部分铜器上有族徽符号[7]。滕州前掌大遗址规模非常巨大,面积在250万平方米以上。据最新钻探资料表明,墓地可分六大区。已清理的150余座墓葬中,“中”字形双墓道大墓3座,单墓道大墓9座。还有车马坑5座,马坑4座。在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上,多有“史”、“鸟”族之族徽[8]。目前看来,前掌大为商王朝末期在鲁中南地区的一个最重要据点。

图三 西周早期东方地区诸封国分布示意图

东方地区所见晚商文化聚落,在鲁北、鲁西北、鲁西南地区,大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第二阶段发展延续下来的聚落,如菏泽安邱堌堆、定陶十里铺、济南大辛庄、淄博黄土崖遗址等,从二里岗上层延续至殷墟四期;二是从外地迁来的聚落,基本从殷墟一期晚段延续至殷墟四期,多数至西周早期。这两类聚落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较强。出土陶器等物质遗存的种类及形态特征与殷墟各期大体相同,属于典型晚商文化系统。所见墓葬,其棺椁形态、随葬品组合和特征、埋葬习俗如腰坑、殉狗、殉人皆与安阳殷墟相同。苏埠屯墓地和寿光古城墓葬(地)随葬青铜器组合、样式,尤其以爵、觚搭配为核心,呈多等量配置与殷墟完全一致,古城墓葬中的陶鼎、爵、尊形器为仿铜器,这在殷墟之外是仅见的[9];殷墟墓葬中常见的陶明(礼)器觚、爵、圈足盘等在苏埠屯和刘家庄墓地也有发现,这是殷墟及都畿外的周边地区较罕见的特例。而胶莱平原、胶东半岛地区为岳石文化的后续遗存――会泉庄[10]、芝水二期遗存[11]与晚商文化互不见对方的文化因素,说明二者在文化上互不融合。

总之,晚商阶段,当商王朝的势力在北方、西方、南方和东南部退缩时,唯有东方地区成为整个商王朝境内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之一,与殷墟文化关系也最为密切。

二、周初东封诸国及位置

周武王翦灭殷商,后来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叛乱;康王时期继续对东作战,镇服了东方诸国(族)。期间,周人陆续分封姬姓王室诸子弟、功臣谋士、姻亲贵族及先圣王之后裔于东方地区各地,以蕃屏宗周,夹辅周室。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封到东方地区的姬姓诸国有鲁、滕、郜、曹、郕、极、茅等国;功臣谋士、姻亲国和先圣王后裔封国有姜姓齐、纪、逄、向、州(舟)、鄣,妊姓薛、邳、秦、祝(铸),姒姓缯(鄫)、费、斟鄩等(图三)。封国数量在20个左右,是周代分封国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一)鲁国与姬姓诸国位置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位于东方地区的姬姓封国主要有文王之子鲁、郕、郜、曹、滕以及周公后裔茅等。从周汉文献记载来看,还有极、阳等。

1.鲁国,姬姓封国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周公受封的鲁国。周公乃武王之弟,参与灭商,又辅佐成王平定天下叛乱,和睦了兄弟,稳定了局势。据《左传·定公四年》和《诗经·鲁颂》,周公留在镐京辅佐成王,由其长子伯禽受封就国;受封赐内容非常丰富,代表的各种权力也比较多,不仅有山川、土田、附庸、商族诸氏群,有祝、宗、卜、史等官吏,还有先王礼器,车马旌旗、官司彝器、文献典籍等。此外,鲁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这里曾是商奄旧都,少皞之墟。周初鲁国对外还拥有征伐权,曾一度代替周王征伐徐戎、淮夷诸族。春秋时期鲁国仍还代替周王接受周围同姓和异姓邦国如滕、薛、邹、小邾、费、郯、极、颛臾等的定期朝拜。这些显示西周时期鲁国为镇守东方的第一大国[12]。

关于鲁国位置,傅斯年曾认为在周初河南鲁山一带,后迁至山东曲阜。历年来曲阜鲁国故城考古资料显示,这里缺乏西周早期至中期前段的遗存[13],说明鲁国早期都城不可能曲阜。《世本》提及曲阜作为鲁国都城为第三代国君炀公迁徙而来,新出土的 器也提及了鲁都城问题,学者认为炀公自曲阜北部的“穷桑”迁徙而来[14]。曲阜西北部兖州、汶上一带,文献上说这里为鲁国诸君埋葬之地,那里还发现了受鲁国控制的殷民六族之一的索氏铜器群[15]。如是,鲁国早期都城可能在汶上、兖州一带,后迁至曲阜。

2.曹国,文王之子、武王同母之弟振铎所建。《史记·周本纪》上说商纣王自焚后,振铎驾驭仪仗车,与周公旦、毕公共同簇拥着周武王进入宫殿,显然振铎的地位较高。曹国位置,学者多认为在鲁西南地区定陶县一带。

3.滕国,文王之子错叔绣所建。据《左传·隐公十一年》,错叔绣曾为“周之卜正”。滕国都城在今滕州市姜屯滕国故城一带。在其北3公里的庄里西发现了滕国贵族墓地,曾出土过西周、东周各阶段的滕公、滕侯青铜器[16]。

4.郕国,文王之子叔武所建,其都城,学者多认为其位于宁阳县东北九十里。

5.郜国,其都城,学者多认为在鲁西南成武县的郜国故城一带。

6.茅国,其都城,学者多认为今金乡与成武县之间。

7.极国,其都城,学者多认为在鱼台县西一带。

从这些姬姓邦国受封的位置而言,均集中于晚商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鲁中南、鲁西南地区。

(二)齐国位置

司马迁认为吕望因辅佐周武王灭商首功而封于齐,据《左转·僖公四年》《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国还能代表周王四处征伐。

关于齐国都城,西周晚期及东周时期位于临淄是毫无争议的[17]。然而齐国早期都城在哪里,周汉时期文献一般多言齐封于营丘,国号“齐”;也说姜太公封于位于济水旁的薄姑,也言姜太公封于“齐”(从殷墟卜辞和商末铜器铭文上看,“齐”本身也是地名、国名)。按《毛诗正义·烝民篇》,周宣王时齐国“去薄姑而迁於临菑也”,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说齐国早期都城在营丘,后迁至薄姑,周夷王时则由薄姑迁往临淄。

薄姑位于济水旁,学界没有异议。关于营丘具体位置,汉代就有临淄、昌乐营陵之争,后世又增加了章丘阳丘、寿光呙宋台、昌乐河西、青州臧台等诸说。最近文物部门在古济水南侧的高青县陈庄遗址发现了西周初期城址、30多座西周早中晚期齐国贵族墓葬、若干座大型殉马车坑。其中一座为掌握齐国军事大权的引氏墓葬,一座墓葬内出土青铜器铭文还记录了“丰肇”为齐太公铸作铜卣、簋等彝器[18]。有学者认为陈庄一带就是营丘,学者多把这里看做齐国公室封邑。这一发现证明了齐国初封之地应在济水下游一带。齐国都城所在地古济水下游一带(今黄河三角洲以南地区)正是晚商文化聚落和人口最为集中地区。

(三)姻亲姜姓其他封国

姜姓、妊姓、姒姓诸国受封,也与其同周王室世代通婚有关。《国语·周语》“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妊),杞、鄫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妫,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 挚、畴国受封是因周王季的妻子太妊,齐、许、申、吕国受封是由于周太王之妻太姜,杞、鄫国受封与周文王的妻子太姒有关。按《潜伏论·志氏姓》“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姜姓诸国如齐、向、纪受封还因其是先圣王炎帝苗胄。

在东方地区的姜姓姻亲国还有逄、纪、向、鄣、州(舟)。它们集中于鲁北和鲁中地区等一带(图三)。

1.逄国,古济水旁的济阳县刘台子发现了多座西周早、中期逄国贵族墓葬[19]。看来西周时期的逄国就在这一带。

2.纪国,寿光市南部纪国故城曾出土过西周时期纪侯簋、编钟等铜器,北部古城一座西周初期墓葬内出土青铜器上多有“己(纪)并(郱)”二字[20],“并”即《春秋》鲁庄公元年所说纪国的“郱”邑。看来,纪国在寿光一带应没问题。

3.向,学者多认为在苍山县向城镇一带。

此外,文献记载,鄣国位于东平县东部,州(舟)国位于安丘市北部。

(四)姒姓邦国及位置

上文所提《国语·周语》说杞、缯的分封是与文王的妻子为太姒有关。按《国语·周语》《史记·夏本纪》《潜夫论·五德志》记载,东方地区的姒姓杞、缯、费(弗)、斟鄩国受封还因它们属于夏禹后裔。

1.缯(鄫)国,其都城在苍山县西部鄫国故城。最近文物部门在此钻探出西周时期的城墙和宫殿基址。

2.费(弗)国,《世本·氏姓》 “费氏作弗,禹后有弗氏”。邹城邾国故城内出土一件的春秋早期铜鼎上有“弗敏父乍孟姒□媵鼎其眉寿万年永宝用”铭文,是弗国名叫敏父的贵族为其大女儿孟姒陪嫁媵器[21]。山东地区存在着姒姓弗(费)国。该国大约在今山东鱼台县旧治西南部。

3.斟鄩,汉魏学者认为在今寿光、寒亭一带,临朐县东周墓内出土了“寻仲”铜盘[22];传世齐侯铜镈有齐侯以将鄩国人、都鄙邑赏赐给陶氏的记录。学界多认为该国夏商时期在河南,周代分封至鲁北。

(五)妊姓诸邦国及其位置

周王朝的兴起与姜姓、妊姓族团有直接关系,妊姓与姜姓之女,世为周王妃嫔。东方地区妊姓诸邦国有薛、祝(铸、畴)、邳、秦等。这些封国也分布在晚商文化分布区域内。

1.薛国,都城在今滕州官桥薛国故城内。几十年来,文物部门层清理了一批春秋时期薛国国君(或公室)之墓,还发现了西周时期夯土城墙。

2.邳国,《左传·隐公十一年》《竹书纪年》《汉书·地理志》均提及薛迁于邳、邳迁于薛之事,有学者把邳、薛看为一国。出土商周铜器铭文上“不(邳)”与“薛”国写法不一样,说明邳、薛分属于两个国家。邳国位于今江苏邳州(下邳),后可能曾迁至薛国故城西部的驩城(上邳)。

3.祝国,也写作铸国、畴国,多认为在今宁阳一带,或在长清一带。

4.秦国,枣庄东江小邾国墓地出土了多个带有“秦妊”铭文的青铜器,系小邾国君庆为妊姓秦国女子所作。此妊姓秦国位于今山东与河南交界区的范县一带。

三、周初封国位置与晚商文化分布态势之关系

就周初分封在东方地区的诸邦国位置而言,这些姬姓、姜姓、妊姓、姒姓封国均位于晚商文化分布区内(图三)。姬姓封国鲁、滕、曹、郕、茅、极、郜,姒姓封国缯、费、杞,妊姓封国薛、邳、铸、秦国集中在鲁中南、鲁西南地区,这里曾是商文化从第二、三阶段连续、稳健发展的区域,鲁国还是商奄都城所在地,滕国、薛国紧邻商末望族“史”氏,缯、向国所在的苍山一带,也存在着三个商末族氏。姜姓封国齐纪、逄、州及姒姓斟鄩国,主要位于晚商文化分布最为发达,人口最为集中,殷商势力较强的济水、淄河、潍河流域。齐国紧靠在文献中的“薄姑”国(族),纪国南部紧邻苏埠屯“亚醜”族,北为“幷”族,而逄国东北部为惠民的 “戎”族,它们之间还在西周早期(个别至西周中期)共存过,这些邦国北部、东部沿海地区曾是殷商王朝盐业生产中心。如是,说明这些周初封国具有监督和羁縻殷商遗民(或方国)的目的和功能。

集中于鲁中南、鲁西南地区的周室王族子嗣姬姓封国鲁、滕、曹、郜、郕、茅、极等,其中鲁国最为强大,该地区形成了以鲁国为中心的姬周集团,而姒姓缯、弗、杞国与妊姓薛、邳、铸、秦国等分布于上述姬周诸邦国的外围。位于在济水、淄河、潍河流域的齐、纪、逄、州等周王室姻亲姜姓邦国,大体组成了以齐国为中心的姜姓集团,斟鄩则位于姜姓集团封国的东部(图三)。

总之,周初东封的姬姓、功臣、姻亲及先圣王后裔之邦国位置均为位于晚商文化的分布区内(或者说商王朝的领土上),而不是位于当地文化分布区内,其目的显然也是为了控制、管理在东方地区的殷遗民。

[1]刘绪.商文化在北方的进退、商文化在西方的兴衰、商文化在东方的拓展[C]//夏商周考古探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课题组.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遗址2007年调查简报[J].文物,2012(7)

[3]燕生东.商周时期渤海南岸的盐业(第七、八章)[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4]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J].文物,1972(8).

[5]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J].考古,2003(6).

[6]王兴华等.2010年度济南大辛庄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C]//济南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燕生东,王琦.泗水流域的商代——史学与考古学的多重建构[C]//同其他东方考古(第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 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b.滕州博物馆.滕州前掌大村南墓地发掘报告[C]//海岱考古(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第五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潍坊会泉庄遗址发掘报告[C]//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C]//胶东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2]刘敦愿.西周时期齐鲁两国的地位及其互相转化[C]//东夷古国史研究(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13]王恩田.曲阜鲁国故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8(2).几十年来,文物部门对鲁故城内进行了多次试掘和发掘,始终未见西周早期和中期前段的遗存。

[14]朱凤瀚.器与鲁国早期史[C]//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郭立煜等.索氏器的发现及其意义[J].文物,1990年(7). [16] a.滕县文化馆.山东滕县出土西周滕国铜器[J].文物,1979(4).b.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发现滕侯铜器墓[J].考古,1984(4).

[17]张学海.齐营丘、薄姑、临淄三都考[C]//张学海考古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青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C]//海岱考古(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山东济阳刘台子玉器研究(贰)[M].台北:众志美术出版社,2010.

[20]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J].文物,1985(3).

[21]王言京.山东邹县春秋邾国故城附近发现一件铜鼎[J].文物,1974(1).

[22]临朐县文化局等.山东临朐发现齐、鄩、曾诸国青铜器[J].文物,1983(12).

(责任编辑 李自智)

Late Shang Culture, Eastern region, Enfeoffment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uring the Late Shang period, the Shang Dynasty retreated from its northern, 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frontiers, while the density of settlements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in its east still remained at the peak and maintaine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Yinxu. The 20 plus vassal states governed by elites with the Ji surname, meritorious offi cials, and those married the Ji family enfeoffed by the Zhou court were all located with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Late Shang culture, indicating that the Yin remnants might have been the subject that these vassal states tried to control.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方地区商代考古研究”(13BKG008)、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李华团队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殷墟鲁国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柳季与岑鼎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殷墟
记忆殷墟妇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