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静园
“网红”教授不拼颜值拼学识
本刊记者张静园
有一群教育界的“网红”,他们不拼颜值拼学识,在网络上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成为了“网红”界的一股清流。
随着“互联网+”在全行业的不断渗透,传统严肃的教育界终于也与互联网发生了正面碰撞。一时间催生了巨大“网红经济”效应,网络红人四起,“互联网+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无论是单节课收入近2万的“网红”物理老师,还是高颜值的网络班主任团体,都曾一度引起哗然。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一则意见又重新将“教育”和“互联网”拉到了一起。文件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允许高校教师适度多点教学,并鼓励利用网络媒介推动精品教材和优质课程。这意味人们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只为搞科研的高校教师可以适度从事“副业”,曾经神圣的形象要颠覆?高校教师与互联网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打开互联网,搜索在线教育,跳出来的琳琅满目的在线教育品牌足以让人目不暇接,既有传统教育衍生的网课网校,也有打破教室黑板模式,直接面对面为学生讲解知识的慕课、云课堂,更有不计其数以知识和技能分享为初衷,人人都可以发起课程的大型学习社区,一台电脑,还不错的网络环境,就能让你足不出户,看到世界顶尖学校的精品课程,学习到你想学的任何知识,同时将自己也变成某个领域老师,满足自己将擅长领域分享出去而变现获得收益的愿望,这确实听起来很让人振奋。
“跟谁学”在线教育的创始人陈向东在出席“2016 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谈到在线教育时提到,中国年轻人很多,且人口极其庞大,但传统教育的覆盖面依然受到各种限制。现在则可以使用在线媒体,移动媒体等中介来扩展教育的覆盖面,把大学教育提供给所有人。这是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根本方法。在谈到未来教育的模式,陈向东提出,教育的最终形态是没有所谓的线上,也没有绝对的线下。线下今天必须拥抱更多的线上,只有当与线下更多连接的时候,效能和效率才会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以学富五车自居的大学教师常常面对这样的尴尬:一间空旷的教室,稀稀拉拉的坐着几个打着瞌睡或者玩着手机的学生,这些挤过千军万马独木桥的天之骄子,本该充满渴求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而今却昏昏沉沉,活力全无。是课程内容不精彩,还是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足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呢?不可否认,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元,传统的教学模式正被互联网深深的影响着。面对这些深刻的变革,那些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又是不是能放下架子,适应目前开放的草根文化,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环境中重新找到定位呢?
多点教学、互联网教育显然不会适应所有的高校教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段子手”王吉老师(化名)也坦言道,在大学里,“青椒”(青年教师)是大学里最艰难的一个群体,顶着高学历和少得可怜的薪水,坚守在三尺讲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为走出校门就拿着几倍于自己薪水的学生授业解惑,很多时候只能靠对教育行业的热爱才能坚持下去了。然而,对于多点教学、网络教学,王吉老师认为这是个利好消息,并已跃跃欲试。他认为,并不是所有高校老师都适合互联网教学,这个教育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也是硝烟弥漫,充满竞争性,然而对于他这样一腔热情、生动诙谐、风格特点明显的老师,应该再适合不过了。
清华大学的创业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张希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高校里的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智力型人才密度高,可是无法将优质的智力资源有效传播给学生。鼓励高校教师兼职,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介教学,是鼓励高校教师回归教学本质,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广出去,将自身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这有利于将知识造福社会。同时,更能倒逼高校教师自身改进教育模式和思路,能更加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努力适应社会需求,这也迎合当今大学开放办学的思路。
谈起“网红”,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锥子脸”“一字眉”“大美瞳”,关注时尚行业的达人们一定不陌生。他们凭借迎合当下时尚的眼光和品位,积聚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然而在铺天盖地的“网红经济”中,还有一群教育界的“网红”,他们不拼颜值拼学识,在网络上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成为了“网红”界的一股清流。
Dora是沪上一名国际注册会计学的老师,每天奔波在各个名校里为学生讲课,也是悄悄走红的一名“网红”老师。因为笑容亲切,语言诙谐,被学生们戏称为“女神”老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热爱教育,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是我选择成为一名高校老师的初衷。一开始并没有想成为‘网红’,但是自从开了‘直播’课,开通了自己的线上答疑平台,因为网络的受众更加宽泛,我每天都在挖空心思想,如何能将我要教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地联系实际,让我的学生能更顺畅的理解教授的内容。一节45分钟的课时,常常要准备10多个小时甚至更多。一味拼颜值、靠低俗段子搏出位在我看来是没有可持续性的,‘网红’老师拼的还是课程的质量和对学生成绩的提高。”
其实,早在允许高校教师放开兼职工作之前,一些老师就已经悄悄走红网络,他们或者是注册微博账号为学生畅通言论的大学校长,或者是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微信红人,因为其渊博学识,独特魅力都圈粉无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进行了“销售”,不过这次销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食粮。
科研人员或教师由于拥有专业能力和智力优势,在外兼职,在自身取得相应酬劳的同时,也向社会输出自身掌握的智力资本。这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显然殊途同归。然而教育的本质还是教书育人,不同于商业化浓重的产业,它带有更多公益性的属性。有人质疑一旦为高校教师从事“副业”开了口子,可能会荒废本职工作,是否会给本身神圣的行业变得不再纯粹呢?
此次两办出台的《意见》,在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兼职兼薪的同时,也强调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见》给出的“适度”原则。意见指出,高校教师需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需要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好本职教学科研等任务,同时,高校也将出台一系列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单位批准”这一审批环节,为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把好关。在不久的将来,高校教师走进更广阔的的互联网平台,在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层面,或将发挥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