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克青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写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讲述自己大学时期两次不同地域的写生,对北方和南方山水的初步感知;其次,是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带领下在云南,对我国独特的西南山水写生,对不同地区山水特色和对山水画有了更加深入的洞察和体悟;最后,总结了在山水学习中写生对山水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写生山水;山水画;山水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7-01
在我的记忆中,画山水应远离闹市,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学习中国画的几年里,我的老师无一例外地会带我们外出写生。
第一次是大二时,翟老师带我们去太行山写生,从写生太行山的过程中,理解了山水画中北方山水的巍峨厚重,温厚华滋。第二次是大三时,赵老师带我们去安徽西递、宏村写生,感受了一下东南山水建筑的温婉细腻,简朴深沉,才理解了一些吴冠中笔下山水的意境。
第三次写生,我的导师肖老师,对西南山水的写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让我受益匪浅,对写生中国山水画有了一些更加深入的体会。画中国山水画要学会梳理,减化,可以做一些不同画法的尝试,不要有太多的细节,会丧失整体。笔线上要有法度,要注意线和形的关系,从全局着眼,用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胆去泼,小心收拾,笔线就是笔墨。“思古人法不如思古人心”,道法自然,师造化,要多看,多想多提问题,学会多思考,人要慢慢地有自己的思想,人的悟性开启中国山水画新认识的悟性,要去下功夫,不可绕行。要多画,多看古画论,宋元明清的画论。看石涛的画语录,但要画得比石涛严谨,要认识八大的高格调,“四王”的小石头画法。
中国画只讲究画面的高低、宽窄、疏密和趋势的关系,没有西画中的光影透视。一个画面有高低主宾关系,大开大合,有节奏的构成,要注意墨气。山水画要有一个山水画的基本构成的概念,然后再去找一些主次呼应的关系。中国画中开合的形状不可相等,都是直线没有迂回也不可。画水要灵动,没有一波三折就没有灵气。画面中浓淡干湿,点景亭台楼阁不可概念化。老树露根,小树出枝,去思考,找适合画面的景物。
第四次写生在研三,在石林圭山石头镇大糯黑写生,这里的天气变化不定,和北方的天气反差很大。晚上老师点评我们的写生稿,写生要画现当代有用的东西,找被人所见不到、感受不到的体会,情感选取创作中需要的,应该有目的地去画。坚持传统,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色,找自己的不一样放大,找擅长的为创作方向。
中国画是加法(密),减法(空白),不可涂改,画要有意境、气韵,从画中看到的是画者的思想,是形而上的东西(精神)。经营笔墨位置如写书法一样,画师写出来的,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变化。画画要集中,不可太分散,要确定中心,用笔(线形)精准,要有主观写生的确定性,在写生画面中不可出现半截山或一半房子等不完整物体,要使画面完整。在树石的组合关系上要散中有集,明确呼应、连带关系。不可概念化画景物,写生的景物需要为画面所用,注意线与线的生法,行笔要放慢,画中物体应独立成形。
最后我们来到了城子古村,这里有着世世代代保存下来的,悠久的、独特的土楼房建筑群,十分壮观。画山要有主宾关系,破山头。景在实处,意在稀处,观察要细致入微,要通画理,集、散、松,把感觉的东西画出后,切记不可画蛇添足。在大画中可以挖补来看大效果。画成的画要看着舒服。
我们生活在当下,强调中国画中人是主题,是“你画写生,不是自然牵着你走”,人是有信念的,写生要找画面需要的画。太注意细节会忽略大感觉,画画要放得开。具体的东西需要去考虑,不要画出常规的,要找特点找特征,大胆去减省,自然去减,画得要松,不可太紧,注意写生画面中大小,左右关系,树的组合,该减的必须减,要保持自己的感觉。用笔要讲究,画面要经得起推敲,中国画有“法”在里边。
写生结束后,老师要求我们整理写生稿。中国画要注意整体,要求每天看两张写生稿,多翻翻画册,看历代画对比分析。自信地分析自己写生画中的优点,同时多找不足之处,慢慢地改进。写生也是一次次创作,不少人偏向于把看到的东西如实记录下来,这样的写生是收集素材,至多记录点感受。写生本身只是个半成品,或者是创作的草稿。在我的写生中,其实是在深入地观察实景的基础上完成的,观察实景的过程中我会细心构思画法,按照构思去画的同时随机应变,努力做到演绎实景,写生结束了创作也就完成了。最后回去整理写生稿,可以作为将来山水画创作的主题。
总之,通过不同地区山水的写生,我学习到了很多,以前都是临摹历代山水名画,很少创作,就算创作也是把古人的山水画搬前移后,换一下位置,勉强不算临摹。因为传统画中学不到现代写生中的景色,画谱中没有现代化的房子、人、车等,这就必须要自己在写生中不断感受,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现代山水画,才能在今后的山水创作中画出新意。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