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国+ 孙鹏举 王梓寒
摘要: 基于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特点,针对长期以来该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完整性、系统性、对比性不强且存在局限性等问题,研究提出了宏观与微观视角分析相结合、顺序与逆序研究相结合、模块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以及异期纵向与同期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提炼出方法运用中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为后续开展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
Abstract: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mored equipment support, aiming at the issues such as weak integrality, systematicness and contrast, limitations in the field of methods of research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analyses, the combination of sequence and negative sequence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of modular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stage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are studied and proposed. The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grasp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are refined to provide the support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mored equipment.
关键词: 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方法
Key words: armored equipment support;research on the history;method
中图分类号:E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98-03
0 引言
装甲装备保障是陆军装备保障基本构成之一,研究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对于深入分析和认清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发展规律、系统总结和归纳装甲装备保障工作经验、准确揭示和把握装甲装备保障建设工作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新一轮改革的初始阶段研究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能够更好地为下一步保障体制的调整改革提供借鉴,能够在保证改革不偏离历史发展惯性规律的前提下吸纳最新改革理念,始终保持发展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全面提升我军装甲装备保障能力和建设效益提供支撑。
研究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应当紧紧围绕我军装甲装备保障的历史特点,有效利用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历史研究方法,才能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正确分析利弊得失,进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
1 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现状
与其他国家先有装甲装备建设、装甲兵部队建设,后有装甲装备保障工作有所不同,我军的装甲装备保障活动,起始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坦克大队筹建,先于装甲装备建设,与我军装甲兵部队同时出现、同步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装甲装备保障,就没有装甲兵的建设与发展。迄今为止,伴随国家和军队的发展步伐,装甲装备保障工作经历了70多年的建设历程,在车务管理、装备修理、器材储供、保障训练、保障科研和技术革新以及保障战备和战时保障等各个业务工作领域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保障体制机制、理论法规体系和相关保障配套,呈现出了一个与保障对象融合互动、整体工作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工作稳步发展的同时,研究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的步伐尽管时快时慢,但始终未有停止,相关历史资料的持续收集整理、专题性和阶段性工作的梳理总结均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由我军内部的研究团队或个人在我军装甲兵历史文献和综述类文字资料基础上,从作战行动、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等工作中攫取提炼,简单地运用分析和归纳的历史研究方法,对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的起点、阶段时期划分、节点性重大事件以及历史特点规律和经验教训进行阶段性、专题性的研究分析,并最终以历史资料丛书、专业教材,学术论著以及期刊论文等多种形式体现。
这些保障历史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以理清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发展脉络,侧重于梳理史实的叙述类文字,辅助以经验启示类的总结升华,虽然整体上看不够系统完整,但却为史料的积累沉淀和进一步开展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工作是在发展中逐渐从作战和后勤保障中独立出来的,国内外均没有以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为主线进行的相关研究,但随着我军编制体制的调整完善和保障建设的优化转型,由领导机关对口的业务部门牵头对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和整理,为专家学者开展进一步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来看,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完善,然而站在现今的历史方位,回顾审视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完整性不够
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完整性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绝对缺失。我军装甲装备保障的工作起始较早,但是装甲装备保障的概念形成固化较晚,长期以来,装甲装备保障历史散布于作战、后勤保障、装备保障的历史之中,以装甲装备保障活动为主线进行研究并见诸文字的资料少之又少,缺少独立完整的历史研究记载,散布式的存在造成了一些阶段性历史研究的缺失、重要历史史实的流失。二是相对缺失。这种缺失是研究者的客观认识不足或主观臆断选择造成的,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把一些本该被记录、被研究的史实被选择性遗忘,或者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留存,对于分析其成因带来极大的困难,例如,完全照搬苏军既有模式阶段,我军独立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历史均被淹没在成型的舶来经验之中。
2.2 系统性不强
系统性不强在很大程度是完整性不够的必然结果,尽管某一阶段、某个专题或某个单位有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的整体,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了对史料的整理和对装甲装备保障各阶段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和描述。一是外部关联不够造成的缺陷。一些研究,抛弃了时代特征、军事战略方针,离开了战法、保法、训法、军队编制体制以及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状况,单纯地研究保障历史,结果只能是自说自话、孤立片面,对当时和后人的借鉴意义都不大。二是内部互动不够造成的缺陷。装甲装备保障是管、修、供、训、研、战多项业务融合互动的统一体,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往往是就事论事,孤立地实施个体研究或业务纵向研究,忽略了业务间的关联性,其结果造成了对规律的探究不深不透,对原则的归纳若即若离。
2.3 对比性缺失
对比性缺失的表现形式是重在序贯性的史实记录,缺少优劣比对解读和发展脉络走向判断,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横向对比。这种情况从1945年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研究中体现的较为明显,经历了装甲装备保障初创探索、学习借鉴、自主发展、曲折发展四个时期,尤其缺少与外军的同时期比对研究,即使是学习借鉴时期研究前苏联的装备保障,也是处于单方面、无基础的全盘模仿学习,而非比对研究,造成对发展状况定位不准,无法掌握同期外军保障工作的异同,出现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后果。二是缺乏纵向对比。以装备保障力量的培训体系为例,现在能够见到的均是各时期的历史静态记录,“截止50年代末,赴苏留学、院校培训、部队自训的人员培训体系初步形成”,“20实际60年代修理工‘先训后补的训练体制基本成型”,缺少时期转换、重大变革的分析研判、动态解读,则把握不清发展节奏,研究缺少历史剖析与现实指导意义。
2.4 局限性存在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历史研究是研究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下对同一问题的解读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的时候,都会由于时代背景、个人专长等方方面面因素影响而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个现状在目前能见诸文字的研究成果中较为普遍。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历史的结论一定是充满了面向机械化战争的保障理念;装备领域的专家会侧重于沿装备型号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研究,可能会忽略了军事战略方针、战法等因素对装甲装备保障的深刻影响。
3 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的方法
研究装甲装备保障历史,除了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考辨与校勘,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基本的历史分析研究方法外,还要针对装甲装备保障及其历史的自身特点,结合研究内容、阶段等特定对象,选取、使用综合性研究方法。
3.1 宏观与微观视角分析相结合
宏观视角分析,是指将装甲装备保障置身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军队任务、建设方针、军事战略布局以及所处时代下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相关背景之下进行研究分析,置身于同时期战法、保法、训法、保障对象对其约束和要求的整体外部环境下开展研究,从宏观的视角按照体系的要求与定位进行研究分析。微观视角分析,是指从装甲装备保障这一分支系统入手研究其历史,将庞杂的历史中有关装甲装备保障70余年建设发展历史剥离出来,专门研究其编制体制、组织沿革、所属力量、完成任务、重大工作、教育训练和法规制度等多个方面内容,如体制编制和组织沿革的调整变化、保障力量与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试点与活动等,区分历史阶段,区分建设领域,围绕管、修、供、训、研、战等工作进行分析。宏观与微观视角分析相结合,就是充分考虑整体与局部、体系与系统之间的层次定位与连带关系,以宏观视角为方向和指导找准历史方位,以微观视角为切入点和立足点,探究装甲装备保障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独有特点。
3.2 顺序与逆序研究相结合
顺序研究,是指按照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发展中事件的历史发展顺序和因果关系,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和关键节点性事件等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由先至后、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研究方法[1]。逆序研究,是指打破按照时间顺序序贯研究的一般做法,对某一阶段历史、某项业务沿革、某一重要事件等,以后人的视角、当今的理念重新分析和审视,以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为主。顺序研究,能够详实地记录历史事件,抢救性地挖掘历史,全面系统、真实客观地梳理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发展的脉络和足迹,理清不同阶段保障历史的内在联系,揭示和总结其特点规律。同时由于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其中难免会存在问题,由于研究者和时代的局限性制约,利用顺序研究方法无法寻找出问题的根源,极有可能得出主观的错误结论。通过逆序分析,还可以纠正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看似合理的却又错误的装甲装备保障工作思路,这对于重新认识装甲装备保障发展历史,在新形势下把握保障工作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研究我军六七十年代曲折发展阶段的装甲装备保障工作开展情况,会受到当时思想观念和政策言论的干扰,只有在新观念新理论的指导下,对该段时期的历史进行逆序分析才能重新认识和理清“左”的思想,客观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教训。
3.3 模块分析与层次分析研究相结合
模块分析,是指按照业务区分保障工作,将同一时间断面上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发展划分为多个模块,分别独立实施研究。层次分析法是综合考虑重大节点性历史事件、装甲装备保障发展建设形势和装甲兵组织机构调整改革等多方面因素,在突出装甲装备保障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发展过程划分为初创探索时期、学习借鉴时期、规模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转型建设时期等一系列发展阶段,从动态上分析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模块分析法将装甲装备保障中管、修、供、训、研、战等各方面的工作区分开来,保证了研究专项业务的独立性,同时由于保障各方面业务相互影响作用,所以不同模块之间同样是相互交叉融合,同步也可把握装甲装备保障工作各业务之间的横向联系,弥补了层次分析法对历史事件横向发展产生、变化原因,相互之间关系交代不清的弊端,层次分析法也可解决模块分析方法中研究对象在时间轴上的停滞和孤立。模块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横向可以通视在同一发展阶段保障工作不同领域发展状态,纵向又可以梳理出保障工作各领域的发展脉络,再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保障工作进行整体评价,即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到研究方法。
3.4 异期纵向和同期横向比较相结合
异期纵向比较法,是指同一保障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对比,即是对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各项工作在历史研究的范围内自身发展的比较,比如对于不同时期我军针对装甲装备保障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的比较。同期横向比较法,是指对于不同保障单位或不同保障对象在同一时代背景或同一发展阶段开展保障工作的比较。比如海湾战争结束后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下,我军与美军在保障体制、保障理念和保障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创新的比较;在开展装甲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我军与外军为提高装甲装备信息化保障能力采取改革举措的比较;我军装甲装备保障与军械装备保障工作发展建设过程的经验教训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不仅要熟练运用对比分析挖掘出不同保障工作经验规律的异同点,而且要通过与外军装甲装备或是其他类型装备保障发展过程中既有优势和面临瓶颈的类比,推理出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在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预测保障工作未来发展趋势。
4 方法运用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而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究其根源是方法上的突破[2]。在针对性选取与综合性运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当中还需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4.1 史料分析研判是基础
准确的历史资料是开展历史研究的支撑。历史广泛存在于四种形态之中,即过去真实客观的发生过的历史、史料中的历史、观念中的历史和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历史[3]。我军装甲装备保障的历史研究涉及到保障历史的原始文献以及对相关历史的研究性资料。在研究过程中要两者兼顾,要坚持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的统一,不仅要重视资料的搜集,还要重视资料的考证;不仅要完成对既有成果的分析提炼,还必须始终围绕史实进行引申。
4.2 方法综合运用是保障
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运用多种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叙论结合是研究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的主要手段。然而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使用范围界限,方法的长处和有用性换个角度就是它的短处和局限性[4]。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则能够使研究者彻底吃透既有历史资料,系统多维地分析隐藏于历史背后的经验规律,弥补了单一方法研究问题带来的缺陷和遗漏。
4.3 结论普适有效是目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一切历史事物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只有从时代条件出发,才能够对其准确地理解和认识。因此,研究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不能脱离保障工作开展的历史背景,不能片面孤立地下结论,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巧妙使用历史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才能最终得出科学的规律特点和经验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并不是某个阶段或者是某个时期的归纳总结,而是在整个装甲装备保障活动中存在的共性的经验与教训,它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普遍适用,如此才达到了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
5 结束语
历史研究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阐述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笔者对于我军装甲装备保障的历史研究仅仅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针对性强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后续仍然要不断结合发展需求对保障历史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和解读,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连升.军事史学方法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260.
[2]宋学先,陈卫平.军事后勤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0:34.
[3]张玉,公维军.历史研究的两个层面与历史存在的四种形态[J].社会科学家,2015,6:31-35.
[4]宋学勤.历史比较法的功能及其运用[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10(2):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