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摘 要: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既是民族地区园本课程开发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课程开发应以幼儿发展为本位,以文化传承为根基。民族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区域活动、专题活动等相融合是课程开发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开发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衡量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幼儿园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侗族文化,其语言、服饰、歌舞、饮食等方面习俗保存完整,独具特色。将侗族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并以此为内核开发富有童趣的民族文化课程既能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对培养既能面向世界的“中国娃”又具有强烈民族气质与精神的“侗族娃”有着重大的教育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幼儿发展为本位
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课程价值的优劣取决于幼儿发展的水平。
作为文化形态的幼儿园课程不能以成人的生活和审美为取向,不能是体现成人的思维和情趣的“法定”读物或“套装”知识的输出,而应是一种在当下生活中幼儿能“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适宜幼儿发展的文化。文化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对于幼儿是否具有发展价值,是否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动手、动身和动脑学习的可能。课程价值不只在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人,其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格养成,是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
2.以文化传承为根基
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不是“文本”建设,而是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我国的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别,但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因此课程必须要承载民族的文化。[1]课程无法脱离其文化语境,课程开发需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那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因子和文化标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品格,不仅能使幼儿园课程更具有民族特色,也是其能与主流文化对话的资本,更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源源动力。当然,强调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并非主张民族中心主义。“文化上的唯我独尊和故步自封,对其他文化视而不见,都不是文明的生存之道。只有交流、理解、共享与融合,才是文明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不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这是唯一的出路。”[2] 认同民族文化,接纳主流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在文化多元中达到“视域融合”应是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必然选择。
二、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路径
1.民族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相融合
在反映主流文化、时代特色的同时,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将民族文化与幼儿园环境相融合。在物质环境创设中,可以将侗族的民族服饰、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等放置在教室里,也可以将反映侗族人民劳动、生活场景的图片及实物挂置在墙面上,门厅、楼道和走廊可以展示与侗族文化相关的经典故事和神话传说。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的,也是为幼儿营造的,因此环境的创设需要让幼儿参与。用幼儿的作品来布置环境,让他们在布置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真正感受到幼儿园良好的民族氛围。同时,要注意给幼儿“留白”,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从而建构其认知、能力与情感经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
2.民族文化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相融合
主题活动是幼儿与教师围绕一个共同话题,整合幼儿多个发展领域的经验,利用多种实施途径,形成的一系列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幼儿园组织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学得来”,在欣赏、体验、探索、合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自然主题方面,万佛山、独岩峰、风水林、玉带河等皆是可选景点,可以组织幼儿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在人文主题方面,可组织幼儿参观侗寨古建筑群、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活动。
在侗族语言主题方面,可让幼儿在幼儿园“说说侗语,唱唱侗歌”“学学侗语、教教侗话”,或用侗语讲讲故事。在侗族服饰主题方面,可以让幼儿看看侗族服饰表演、穿穿侗族服装、画画侗族服装。
3.民族文化与幼儿园领域活动相融合
领域活动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织形式,民族文化呈现形态的多样性,使其能用“读、唱、跳、画、演”等多种形式与五大领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健康领域,民间体育游戏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幼儿园可以将侗族传统体育游戏改编成幼儿园体育游戏;在语言领域,幼儿园可以将侗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歌、诗歌进行创编,如将侗家“阿凡提”——卜宽的传说进行改编,就可作为幼儿园讲述活动的内容;在社会领域,幼儿生活的环境本身就蕴含着侗民族的文化习俗,幼儿园可以将其与社会活动相整合,挖掘和拓展过侗年、闹春牛、闹龙灯以及“为也”“祭萨”“讲款”等习俗和禁忌中 的教育内涵;在科学领域,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园可以开展生产技术、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科学发现”活动,为幼儿提供接触、观察、访问、调查、操作和表达的机会,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科技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主动探索中获得科学经验;在艺术领域,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与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侗族大歌、喉路歌、芦笙舞、哆耶舞、侗笛等艺术欣赏活动和侗寨写生、侗歌对唱、侗戏表演等艺术表现和创造活动。
4.民族文化与幼儿园区域活动和专题活动相融合
区域活动自由、自主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能有效弥补集体教学同一时空、同一学习方式的不足。
侗族文化中都有一些适合布置区域活动场所的艺术种类和特色活动,幼儿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整合之后,融入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以丰富幼儿活动教学。
5.民族文化与幼儿园专题活动相融合
专题活动是教师为满足幼儿内在需求,促进其发展,通过组织某一类物质或精神资源而创设的活动,可供幼儿在特定场所从事可持续、较系统的探索、游戏和学习活动。在侗族地区幼儿园,这类可以以“侗艺角”“侗艺室”“民间工艺坊”“民俗体验馆”和“民间艺术表演区”等形式开展。
参考文献:
[1]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2]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