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河南省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

2016-12-20 18:40王翠兰奚宾
现代企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服务实体

王翠兰 奚宾

金融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密切相关,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先锋行业,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需要解决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才能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现实体经济。

一、新常态下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传统资源优势在减弱,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交通、物流优势比较突出,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水利、高铁等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在上升,因而有利于河南省形成发展大物流、建设大枢纽的格局。

2.河南省人力资源要素优势依然存在,生产要素保障优势没有丧失。河南省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虽然在减弱,但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仍然潜力很大,例如可以发展食品、电子、轻工、纺织等。

3.竞争加剧、动力转换没有完成,新常态下内需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河南城乡和区域经济仍然发展不平衡,目前来说河南省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需求增长面临很大的潜力,在促进增长中消费和投资仍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部分地区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化、城镇化所蕴含的投资空间和消费潜力巨大。

4.全省外贸依存度较低,总量较小。河南通过转移替代扩大出口份额还有很大空间,仍然具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承接产业转移。而且河南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将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

5.靠拼消耗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靠打价格战支撑和数量扩张的低层次竞争模式也将没有发展空间。但河南市场容量大,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物流发达,在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方面,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并抢占先机。

二、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不能完全匹配实体经济。河南省是储蓄率比较高的省份,从去年的信贷规模来看,2015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48282.1亿元,比2014年增加15.15%,居全国第9位。从总量上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但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并不充足,这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并不完全匹配,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构失衡,目前企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中又以银行借款为主,银行业在我省融资占的比例明显过高,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

3.金融创新不足。河南省金融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尤其是金融机构在服务品种、服务范围、贷款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且资本市场上,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发展缓慢,致使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4.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近年来河南金融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我省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其中,郑州、洛阳、焦作、许昌、南阳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综合实力较强,保险中财险收入明显低于寿险收入,尤其是在区域分布范围内,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郑州地区,河南其他区域则发展明显不足。

5.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实体经济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面临较高的风险成本,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贷款的成本偏高。而从民间融资来看,实体经济通过民间融资获取资金的成本比正规金融机构还要偏高,实体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较大的财务负担。

6.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所显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经济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已有所显现。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产能过剩风险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等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等。而地方政府性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领域形成的影子银行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新常态下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议

1.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拓展企业融资渠道。(1)增加多元金融主体。要建立多层次、多元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鼓励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进入金融领域。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并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等。(2)规范民间资本,发展民间金融。促进民间投资多元化,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并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合法化。(3)拓宽并优化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优质金融,发展场外股权市场,并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培育私募市场等。(4)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了促进资信评估、信用评级、技术经纪、科技成果认证等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进专业性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并积极推进金融网络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积极鼓励金融创新,提倡个性化金融服务。(1)金融机制创新。为了建立科学化的差别风险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需要不断探索和改变资金运行方式及信贷管理模式,完善利率定价技术,并为企业量身订做能满足其需求的信贷品种。(2)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为实现金融业的手段、渠道和方式创新,需要不断推进金融技术的创新和改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并加强电子虚拟网点建设,构建开放式、全方位的金融创新网络,更好地延伸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扩大信贷规模,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十二五”重大项目要继续保持合理、稳定的信贷支持,例如在建续建项目、重点产业、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工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4)切实改进服务。金融业要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科学规划网点布局,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业。(5)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金融业应主动降低企业融资利率,并根据企业特点为企业量身订制合理的融资方案,提高金融业的服务属性,可以通过减轻税费负担、清理审批许可限制和注册登记等,使金融业做到融智、融资并重。(6)加快金融机构的体制创新。为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公司治理的改革,强化内控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高效透明的风险管控体系和权力制衡机制。

3.加强多方合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一是金融机构应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以便开展融资对接,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政府应调整和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共同研究制定有关服务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例如税收优惠和不断增资等。三是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金融机构应主动深入企业,为小微企业送去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定期举办推介会、洽谈会和交流会等,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四是为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收费制度。

4.防止实体经济风险转移至金融体系,着力防控区域性、系统性风险。(1)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高效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金融运行的基础,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常态下防控金融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撑。(2)加强金融监测与风险管控。应不断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和监测,并不断建立涵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框架、评价、预警系统及政策体制,构建国际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管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危机应急系统的模拟和测试演练。(3)完善监管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完善大风险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有关监管规定和细则,推动监管方式由事前监管向全流程监管转变。(4)要防范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尤其要防范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例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处置理财、信托等可能引发的兑付风险、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及退保风险等。(5)完善信用体系。为更好地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应建立信用建设考核制度,并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并不断提升和完善征信平台建设,建立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互联网金融机构接入央行征信数据库,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信息系统。[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6B152]

(作者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服务实体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