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庄雍容 古意毕臻——秦朝刻石书法赏析

2016-12-20 07:16王延智
江苏教育 2016年53期
关键词:刻石古意原石

王延智

端庄雍容古意毕臻——秦朝刻石书法赏析

王延智

楚文明;简牍;蝌蚪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嬴政自号“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同时他在地方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故夏曾佑称:“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就文字而言,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由此可知李斯、赵高、胡毋敬各作一篇字书,都有可能对秦朝小篆改定而做过文字规范统一的整理工作,而小篆则是古文字体系的终结,这大体上奠定了秦朝的皇家书法风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二十八年(前219年)曾多次出巡天下,留下了诸多刻石,并加以诏书昭告天下,主要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会稽刻石》等(这些石刻原石大都磨泐损毁,现存多为宋代摹刻本,虽已失真,今人可借此窥其风貌一斑),这些刻石书手均未署名,旧传是工于篆法的秦相李斯所为。这些刻石是秦朝皇家书法的典型,也是小篆书法的极则。因其笔画圆润匀净、粗细均等,如玉做的箸,故而后人称这种小篆为“玉箸篆”。

《泰山刻石》(见图1),系秦始皇东巡登泰山时所立,原石在泰岳玉女池,后移置碧霞祠,至明初仅存二十余字,清宣统时则只九字存世。今传宋拓本虽为摹刻,然较《峄山刻石》多存古意,笔致流畅,形态肃穆,多有沉着古厚、雍容凝练之气。

(图1)泰山刻石

《峄山刻石》(见图2),又称《峄山碑》,系秦始皇东巡所立的刻石,原石久佚,亦无原石拓本传世。今以宋代郑文宝得徐铉藏本重刻于陕西西安的长安本为佳。此本笔道圆润遒美,秀丽温雅,呈现出了精密的理性空间,然于古质多有损伤,或以为此本去古甚远,确有其理。

《琅琊台刻石》,系秦始皇东巡登琅琊而立,在众多秦刻石中是最为可信的一种。此石磨泐严重,笔道仅能依稀可见,尽管如此,依然可以窥见其书法点画劲如屈铁,结体修长,深具茂密朴厚之气。

《会稽刻石》,系秦始皇巡幸会稽山而立,原石久佚,亦无原石拓本传世,今存元代重刻本,体态颇类《峄山刻石》,字画清晰瘦朗,然有浇薄之气,与《琅琊台刻石》的古意相去甚远,这种摹刻本已是唐宋“玉筋篆”之象,殊乏嬴秦小篆玉箸古雅深秀之气。

尽管这些秦刻石虽已难睹秦朝官方小篆石刻的庐山真面,以《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原石存本为主观其古质,以《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为辅损其过于尽意之姿,透过漫漶的笔道,研悟玉筋篆之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朝的玉箸篆实质上是篆引笔法的理性化、规范化的结果。春秋秦国文字书法继承周制,并向严谨化、秩序化、装饰化发展,这种审美特质在这些秦朝刻石上得到了较好的呈现,从而昭示了皇家的端庄、肃穆与威严的审美标准。从用笔上讲,玉箸篆上下粗细均匀,变化不多,起收笔藏头护尾,笔画流畅简净,可谓精妙绝伦;从结体方面而言,以玉箸篆为代表的小篆结体向方整化发展,并且字形较大,字与字大小均等,体势修长,几乎每个字都像是在固定的界格内完成的,每个字的笔画基本上是在横、竖两个方向上安排,笔画之间的空间距离基本均等,而曲笔都尽可能依照长方界格而屈曲排布,这种官方规范化的结字规则与今文字系统的正书可谓息息相通;在章法上,以玉箸篆书就的丰碑大碣在视觉上具有整体感与统一性,气魄颇为宏阔,这种规整和谐、疏密均匀的章法颇具森严雄浑、端庄凝重的气象。

J292.1

B

1005-6009(2016)48-0060-02

猜你喜欢
刻石古意原石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斯里兰卡发现世界最大单体蓝宝石原石
寻找古意的配色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Superheroes Get Together 超级英雄大聚会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化古意而为今声
重庆翡翠原石运输问题探析
元氏所出十六国后赵时期界封刻石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