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鱼亲鱼培育和催产技术的初步试验

2016-12-20 00:58陈睿毅徐冬冬王立改
水产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黄鱼催产大黄鱼

陈睿毅,楼 宝,詹 炜,徐冬冬,陈 琳,刘 峰,王立改,孙 琛

( 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1;2.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 象山 315700; 3.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

小黄鱼亲鱼培育和催产技术的初步试验

陈睿毅1,楼 宝1,詹 炜1,徐冬冬1,陈 琳2,刘 峰3,王立改3,孙 琛2

( 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1;2.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 象山 315700; 3.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

2014—2015年对野生小黄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亲鱼的室内越冬、强化培育和人工催产技术。选取2000尾小黄鱼,体质量平均为67.24 g,分别饲养于4 m×8 m×1.5 m的越冬池,越冬池水温10~11 ℃,投喂少量配合饲料,进行亲鱼营养强化,亲鱼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经52 d营养强化,小黄鱼体质量增至88.30 g,营养强化组的卵巢质量和性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投喂冰鲜饵料并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显著促进小黄鱼的性腺发育和成熟,提高其性腺指数和相对怀卵量;使用1.2 μg/k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搭配500 IU/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雌鱼进行催产,催产效果最佳,人工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23.35%和80.56%。

小黄鱼;亲鱼培育;人工催产

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花鱼、小黄花,广泛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朝鲜半岛西岸海域。其肉质细嫩鲜美,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小黄鱼与大黄鱼(P.crocea)、带鱼(Trichiuruslepturus)和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并称为我国“四大海产”,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资料记载,小黄鱼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957年的1.02×105t[1],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捕捞强度逐渐增大,小黄鱼资源开始衰退[2]。因此,开展小黄鱼的人工繁育研究,不仅可满足日趋扩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也为其野生资源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目前,有关小黄鱼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资源和生物学特征研究方面,如林龙山等[3]对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的产卵场分布及环境特征开展了研究,程家骅等[4]对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资源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张国政等[5]研究了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变化,鲜有小黄鱼繁育相关的报道,仅见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繁育出3.2~4.8 cm的鱼苗86尾[6]。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从宁波象山收集野生活体小黄鱼,对其进行亲鱼人工驯养和育苗试验,成功培育体长5 cm的小黄鱼苗种3万尾。亲鱼培育和人工催产是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探讨小黄鱼亲鱼的培育及催产等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参数,以期为小黄鱼亲鱼培育和人工催产提供参考依据,为今后小黄鱼规模化人工育苗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2014年6月,从宁波象山石浦港湾海域收集野生亲鱼,养殖于当地养殖网箱,经生物学鉴定后确认为小黄鱼,共2000余尾,在网箱养至12月份转移到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试验场进行越冬养殖。

1.2 亲鱼越冬管理及营养强化

越冬池为4 m×8 m×1.5 m水泥池,小黄鱼从网箱转移至室内车间,初期由于环境的巨大改变,产生“应激”反应,会出现跳跃和类似“浮头”的现象,采用加盖遮阳网和保持养殖车间安静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驯化,即可恢复正常,健康小黄鱼会在水面集群游弋。采用加热棒维持水体温度在10~11 ℃,最低不低于 9 ℃,越冬期间可投喂少量配合饲料。

2015年3月初气温开始回升,水温至12 ℃时开始对亲鱼进行营养强化试验。试验从3月4日开始,至4月26日结束,共52 d。设置营养强化组(以下简称强化组)和配合饵料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300尾,分别置于4 m×5 m×1.2 m的水泥池中饲养。强化组每天投喂冰鲜牡蛎肉和鱿鱼块,并辅以3‰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日投喂量2.0~2.5 kg,约为亲鱼体质量的7%~8%;对照组投喂配合饲料,饲料为日本林兼产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鱼耀4号”(粗蛋白含量超过52%、粗脂肪含量超过12%),日投喂量1.8~2.0 kg,约为亲鱼体质量的6%~7%。试验期间,光照度200 lx,盐度25~30,水深约0.8 m,以防止小黄鱼跳出培育池而死亡,日换水量保持200%。

1.3 亲鱼的人工催产与产卵

4月下旬,水温13 ℃时开始对亲鱼性腺进行抽样检查,观察到70%亲鱼的性腺发育处于V期时(图1),开始对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分别从强化组和对照组中挑选腹部柔软、生殖孔红肿的小黄鱼160尾进行催产试验,此时雄鱼轻压腹部即会有精液流出。催产素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宁波第二激素厂生产,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配成试剂溶液后,对雌鱼行胸鳍基部注射,雄鱼不注射。

产卵池水温为14~15 ℃,盐度为28,将催产后的亲鱼按雌雄比2∶1的比例放进水池,水池上方用遮阳网覆盖,由于小黄鱼敏感易惊,应多布气石,减小充气量,小黄鱼一般次日晚上开始产卵,效应时间为36~48 h。小黄鱼的卵为浮性卵,用80目筛绢网直接在产卵池中拉网,收集水中受精卵。将收集的受精卵置于20 L的桶中,用玻璃棒沿顺时针方向搅拌,静置10 min后用虹吸法将沉卵吸出,重复此操作2~3次,获得浮性卵,计数后移入孵化池。

图1 性成熟小黄鱼的性腺注:左侧为卵巢,右侧为精巢.

1.4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1.4.1 生长和性腺指数

越冬前和强化后,随机选取30尾小黄鱼测量其全长和体质量,解剖观察其性腺发育情况,称量卵巢质量,计算其性腺指数,利用SPSS 19.0单因素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性腺指数/%=(m1/m2)×100%

式中,m1,卵巢质量,m2,体质量。

1.4.2 怀卵量

挑选腹部柔软的雌鱼解剖,取其性腺,观察其发育时期,挑选Ⅳ期或Ⅴ期的卵巢进行怀卵量检测。分别测量小黄鱼左右侧卵巢的质量为m1和m2,从左侧卵巢的头部、中部和尾部剪取一小块性腺,称质量为m3、m4和m5,用酒精固定后置于玻璃皿中放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数出每块性腺怀卵量为a1、a2和a3,则左侧卵巢怀卵量为:

同理,计算出右侧卵巢怀卵量N2,则单条小黄鱼怀卵量为N=N1+N2。

1.4.3 受精率和孵化率

采用溢出法收集受精卵,将收集的受精卵置于20 L的水桶中,加入15 L的沙滤海水,用玻璃棒沿顺时针方向搅拌10圈,静置10 min,虹吸法吸出沉底的死卵和差卵,加水,搅拌,如此重复2~3次,收集上层浮性卵,统计受精率和孵化率。

2 结 果

2.1 生物学鉴定

小黄鱼与大黄鱼同属石首鱼科、黄鱼属,在体长15~20 cm时,两者在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随机选取了30尾小黄鱼进行形态学鉴定,发现鱼体侧线上鳞均为5片或6片;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为2.2~2.5;上下颌等长。解剖小黄鱼,观察其鳔支管的最后一个分叉,发现前后两支不等,前长后短。显微镜下观察小黄鱼受精卵和初孵仔鱼,受精卵卵径大小为1.324~1.539 mm,初孵仔鱼全长2.412 mm,解剖镜下观察20日龄仔鱼,全长5.661 mm,体高2.435 mm(图2)。

图2 小黄鱼受精卵、出膜仔鱼和20日龄仔鱼

2.2 亲鱼培育与怀卵量检测

经过营养强化培育,小黄鱼生长指标和性腺发育情况较越冬前有了大幅提高。越冬前小黄鱼均质量67.24 g,经过营养强化,体质量增至88.30 g,增幅31.32%,两者差异显著(P<0.05);强化组体质量虽略高于对照组(85.45 g),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从性腺发育方面看,强化组的卵巢质量、性腺指数和怀卵量均比对照组大,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表1)。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强化培育可以显著促进小黄鱼亲鱼的性腺发育,提高其性腺指数和怀卵量。

表1 小黄鱼生长与怀卵量测量结果

注:同一列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2.3 亲鱼催产与产卵情况

亲鱼催产的效果一方面体现在亲鱼的产卵量上,另一方面受精率和孵化率也是检验催产效果的重要指标。分别对强化组和对照组的小黄鱼进行了催产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强化组的总受精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强化组-Ⅱ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其他强化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催产条件下,经过营养强化的亲鱼催产效果明显升高;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搭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催产效果好于单纯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且剂量控制在1.2 μg/kg和500 IU/kg最佳。

表2 小黄鱼人工催产效果(T=13 ℃,n=40)

注:表中仅为雌鱼的催产试验结果.

3 讨 论

亲鱼培育和人工催产是大多数鱼类人工繁育的必经之路。亲鱼培育的目的为了减少野生鱼类由于捕获所诱发的压力和加强产卵亲鱼的营养需求,以期获得最好的繁殖效果[7-8];而人工催产则是为了解决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因鱼类生殖功能紊乱导致不能自然产卵的问题[9-10]。试验前期,对小黄鱼进行了生物学鉴定,其特征与朱元鼎等[11]关于小黄鱼分类研究的表述一致。小黄鱼受精卵、初孵仔鱼和20日龄仔鱼的特征观察,与刘家富[12]关于大黄鱼的相关描述存在很大差异,也从侧面证实了产卵亲鱼不是大黄鱼的可能,因此,可以确认本试验的研究对象为小黄鱼无疑。

3.1 亲鱼营养强化

人工育苗,亲鱼是关键,“好种才能育出好苗”,为了获得大量的优质苗种,亲鱼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调控亲鱼性腺发育,促使亲鱼性腺成熟则是亲鱼强化培育的主要目标。鱼类性腺发育除受光照和水温影响外,营养也是至关重要,亲鱼的营养对提高产卵量、卵和仔鱼质量以及仔稚鱼生长与存活等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对亲鱼的营养强化有助于提高其繁殖性能。罗琳等[13]对硬头鳟(Oncorhynchusmykiss)亲鱼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发现饲料中补充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对亲鱼繁殖性能有改善和促进作用。刘付永忠等[14]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的研究证实,饵料中搭配高质鱼油和维生素能显著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蒋宏雷等[15]对大黄鱼的研究表明,在大黄鱼亲鱼培育阶段采用营养强化方法可有效提高亲鱼培育存活率、单尾产卵量及卵子受精率。本试验中,通过对小黄鱼亲鱼进行强化培育,其生长和性腺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后期的催产效果也好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光控和搭配维生素C与维生素E,可以促进小黄鱼的性腺发育,提高催产效果。

3.2 相对怀卵量

亲体的怀卵量及生殖力的变动是繁殖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内容,了解小黄鱼怀卵量的变化,掌握其生殖腺成熟时间,对培育本地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小黄鱼规模化繁育技术和保护野生小黄鱼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6]。不同个体的怀卵量因生活环境和生长状况的变化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李城华[17]对东海区带鱼的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带鱼的相对怀卵量个体之间差异很大,为108~467粒,且第一次产卵量随体质量增长而提高。孔祥雨等[18]对岱巨洋大黄鱼的研究表明,岱巨洋春季大黄鱼个体相对怀卵量为288~1024粒,6龄以前,相对怀卵量随着年龄的提高而增长。本试验中,小黄鱼的相对怀卵量为550~640粒,个体间差异小,分析原因可能是所取样品均为同一年龄组,处于相同生活环境和生长状态,其性腺成熟度差异相对较小。

3.3 催产素种类与剂量

人工育苗生产中,亲鱼的产卵量主要与怀卵量和催产方法相关。与大黄鱼[19]相似,小黄鱼在人工繁育过程中,也需要用外源激素进行人工催产才能产卵。目前,鱼类人工催产激素多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或其类似物和注射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严正凛等[20]对大黄鱼进行人工催产,发现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3配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比单一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3催产效果更好。李明云等[21]使用剂量为0.8~1.8 μg/kg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对鱼(Miichthysmiiuy)进行人工催产,获得96.83%的催产率、52%的受精率和70%的孵化率。张美昭等[22]开展了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亲鱼人工培育与催产技术的研究,发现对雌鱼注射外源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700~1500 IU/k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2~5 μg/kg),雄鱼减半注射,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85.7%。本试验中,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1.2 μg/kg)搭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 IU/kg)对小黄鱼进行催产,获得最好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23.35%和80.56%。鱼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卵子的质量[23],质量高的鱼卵呈橙黄色,大小比较均匀饱满,且弹性强,受精率高,卵裂整齐;不熟或过熟的卵子颜色较淡,大小不均且不圆,受精率低,卵裂不规则。在小黄鱼人工育苗过程中发现,采集的鱼卵里“差卵”占相当大的比例,显微镜下观察到受精卵在原肠期的大量“死亡”,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该批小黄鱼年龄较小(1龄),为首次性成熟,卵子本身质量较差。

本试验针对小黄鱼的室内越冬、亲鱼强化培育和催产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弄清了人工养殖条件下1龄小黄鱼的繁殖水温、怀卵量和催产素及剂量的相关参数,并于2015年7月成功繁育出平均全长5 cm的小黄鱼苗种3万余尾。下一步试验将开展小黄鱼性腺发育、胚胎发育、大规模苗种培育和养殖等方面研究,以完善小黄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1] 柳卫海,郭振华,詹秉义. 东海区小黄鱼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1999, 8(2):105-111.

[2] 张国政,李显森,朱建成,等. 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当年幼鱼生长特征的研究[J].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31(3):15-22.

[3] 林龙山,程家骅,姜亚洲,等.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J]. 生态学报, 2008, 28(8):3485-3494.

[4] 程家华,林龙山,凌建忠,等.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J].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11(6):554-560.

[5] 张国政,李显森,金显仕,等. 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变化[J]. 生态学报, 2010, 30(24):6854-6861.

[6] 徐献明,张志勇,吴建平,等. 小黄鱼人工繁育试验[J].水产养殖, 2012(12):12-13.

[7] 潘晓赋,杨君兴,陈小勇,等. 滇池金线鲃亲鱼培育、繁殖力以及卵径大小与胚胎存活率的关系[J]. 动物学研究, 2011, 32(2):196-203.

[8] 桂建芳,周莉,吴清江,等.鱼类性别和生殖的遗传基础及其人工控制[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1-247.

[9] Slater C H, Chercks C B, Amend D F. GnRHa injection accelerates final maturation and ovulation spermiation of sockeye salmon (Oncorhynchusnerka) in both fresh and salt water[J]. Aquaculture, 1995,130(1):279-285.

[10] Gullu K, Guner Y, Koru E, et al. Artificial spawning and feeding of European catfish,SilurisglanisL., in Turkey[J].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 2008,7(10):1285-1291.

[11] 朱元鼎,罗云林,伍汉霖. 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289-298.

[12] 刘家富. 人工育苗条件下的大黄鱼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9,23(6):61-65.

[13] 罗琳,付海利,穆祥兆,等. 营养强化培育对硬头鳟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 2010, 31(24):36-38.

[14] 刘付永忠,王云新,黄国光,等. 斜带石斑鱼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9(6):81-85.

[15] 蒋宏雷,吴雄飞,石钢德,等. 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Basilewsky)、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亲鱼培育及性腺促熟试验[J].现代渔业信息, 2006, 21(9):31-33.

[16] 储张杰,卢国兴,胡廷尖,等. 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怀卵量的比较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2,51(13):2794-2796.

[17] 李城华. 东海带鱼个体生殖力及其变动的研究[J]. 海洋与湖沼, 1983, 14(3):220-239.

[18] 孔祥雨,朱家立. 浙江岱巨洋大黄鱼个体生殖力变动的研究[J].海洋渔业, 1988(5):198-204.

[19] 郑春静,吴雄飞,蒋宏雷,等.大黄鱼亲鱼培育与人工授精技术研究[J].中国水产,2006(7):86-87.

[20] 严正凛,吴萍茹. 外源激素对大黄鱼的催产效果[J].水产学报, 1999, 23(2):202-205.

[21] 李明云,郑忠明,竺俊全,等. 鮸鱼亲鱼培育及其人工繁殖的研究[J].水产科学, 2005, 24(9):32-34.

[22] 张美昭,高天翔,阮树会,等. 花鲈亲鱼人工培育与催产技术研究[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1(2):195-200.

[23] 贾玉东,雷霁霖. 硬骨鱼类卵子质量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19(3):545-555.

BroodstockCultivationandSpawningInductionTechniquesinSmallYellowCroakerPseudosciaenapolyactis

CHEN Ruiyi1, LOU Bao1, ZHAN Wei1, XU Dongdong1, CHEN Lin2, LIU Feng3,WANG Ligai3, SUN Chen2

( 1. Key Lab of Mariculture and Enhancement, 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Zhoushan 316021, China; 2. Xiangshan Ocean Fisheries Bureau, Xiangshan 315700, China; 3.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 China )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technique of indoor overwintering, broodstock cultivation and spawning induction for small yellow croakerPseudosciaenapolyactisbased on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from 2014 to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vary weight and gonado-somatic index (GSI)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dicating that the GSI and relative fecundity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were enhanced by feeding high-protein diet with VCand VE. The optimum fertilization rate of 23.35% and hatching rate of 80.56%, were observed by injection of LHRH-A2and 500 IU/kg HCG at a dose of 1.2 μg/kg.

Pseudosciaenapolyactis; broodstock cultivation; spawning induction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03.010

S965.399

A

1003-1111(2016)03-0250-05

2015-10-28;

2015-12-21.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F50006;2015F10001);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C31061);象山县科技计划项目(2015C0001).

陈睿毅(1987-),男,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鱼类遗传育种. E-mail:xx_cry@163.com.通讯作者:楼宝(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鱼类遗传育种. E-mail:loubao6577@163.com.

猜你喜欢
小黄鱼催产大黄鱼
小黄鱼明白了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炸小黄鱼
28元/斤的辉煌不再!如今大黄鱼深陷价格“泥沼”,休渔期或初现曙光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宁德迎来大黄鱼丰收季
油炸小黄鱼
小心染色小黄鱼
催产激素对尼罗罗非鱼人工繁殖效果的研究
泰山螭霖鱼全人工催产繁殖技术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