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五力推动”模式探讨

2016-12-20 07:29□解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常态职业院校校企

□解 为

新常态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五力推动”模式探讨

□解 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并明确了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等三大特点,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本文从新常态视角下经济社会转型调整产生的结构性问题入手,以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研究对象,对接行业企业现状,构建新常态视角下职业能力提升“五力模型”,并对能力提升渠道展开分析。

新常态;职业能力;模式

一、职业能力素质模型构造

大学生毕业后要想获得职业与专业匹配度、满意度较高的工作,在职场中希望获得稳定的职业生涯提升通道,就必须具备从事其职业的多种综合能力。而职业能力就是指个体拥有的在特定职业活动或情境中类化迁移或整合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参照职业能力分析中常见的能力素质模型,职业能力的层次多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3个层级,而对应的大学生能力要素,体现为以下3方面:一是胜任某一种具体职业、岗位工作特征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职业资格等;二是步入职场要求的通识职业素养、能力素质等;三是体现为职业能力不断提升、职业处于上升通道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能力素质模型详见图1(P20)。

图1 能力素质三层次模型

二、新常态赋予职业能力新的内涵

现今,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国发 [2014]19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能够服务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下其职业能力必然体现出新的特征。

1.实现价值能力

能力素质模型中最外层为专业能力,多为判断毕业生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企业人资招聘的基本岗位标准和要求,是实现企业存在价值的基本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要培养适应企业一线岗位能力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企业自身价值增值的人才保证,也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未来作为职业人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前提。

2.创造附加价值能力

能力素质模型中的中间层为通用能力,指超出现今行业基本职业能力要求、反映行业企业新常态下趋势发展的职业能力。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今产业经济优化调整,导致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体现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目标的协同推进,同时也对毕业生通用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3.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也属于能力素质模型中通用能力层。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性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中国产业转型调整阶段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改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水平较低的状况,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4.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无疑归结于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核心能力层,自主学习能力是新常态下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参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关于社会开放式职业教育平台构建规划,未来的教学组织将体现出多元、互动、自主、开发等特征,自主学习能力将是新时期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必备能力。

5.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亦属于学习能力范畴,也应归于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核心能力层,终身学习对社会学习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实现人人都可成才的渠道保证,是中国梦的实现基础,参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关于职业教育终身一体的论述,依据终身教育的理念,如何联系行业实际,探讨职业人终身学习建设渠道,实现职业生涯全过程能力提升的教育培养模式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新常态下职业能力提升渠道分析

1.实现价值能力提升渠道分析

有效对接岗位能力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现价值能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心。参照职业特定能力培养相关理论,以及《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渠道。

新形势下,现代学徒制等校企深度联合办学形势是培养学生实现价值能力的有效手段。现代学徒制指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以技能培养为主导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李克强总理提出“大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已上升至职业教育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职业院校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新趋势,协同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对职业特定能力的新要求,重点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品质,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切合企业一线岗位情境、真实教学与模拟教学交融的多样化实践教法组合,构建致力于实现价值能力提升的实现机制。

2.创造附加价值能力提升渠道分析

通过对新常态中关于产业升级、民生普惠的要求,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中的有关规定展开研究,揭示现今服务类人才培养面向的3方面倾向性:服务品质提升、服务国际市场、服务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在以上3方面为行业企业及社会发展创造附加价值。

对于高职服务类专业来说,服务品质提升意味着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服务越来越成为语言、技能、艺术、文化的综合体现。职业院校在全面提高服务技能的同时,要重视服务艺术和服务文化的融合,更要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要素提炼以及用户在接受服务全过程中对服务的感受和体验。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具有服务国际市场能力的职业人才。职业院校应当更新观念,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国际视野和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强职教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破专业壁垒,按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调整、重组专业和课程,实现国际职教资源共享。

服务民生是人才培养另一个重点发展领域,职业院校应加强院社合作,加强面向服务民生的专业建设力度,调动面向群众社区建设专业的积极性,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3.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渠道分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职业院校应通过研究产业创新的典型实践活动归纳经验,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从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文娱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等多方面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情境,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学院、社会、家庭等构建多元能力提升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敬业情怀,塑造学生勇于创新的个性品格,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渠道分析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主思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职业院校应基于现有的专业体系,加大网络互动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探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新型教学组织实践形式,探索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实施机制,考察开放式职业教育培训平台。

5.终身学习能力提升渠道分析

一次性教育、传统性的学习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应依据终身教育的理念,联系行业实际,校企协同创新,分析人才终身培养阶段性实施策略,发挥自身作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技能学习节点的作用,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发开放型学习课程,构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的教育培养模式及体系框架。

职业能力是反映时代背景需求的复合能力体系,新常态视角下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提升渠道,对应对经济社会新常态挑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多元合作是职业能力培养最为重要的渠道,下一阶段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提炼职业能力提升的要素,探索符合新常态能力需求,政、社、企、校联动的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1]朱其训.职业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孙晓春.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增值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6):87-89.

[3]裴芳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型与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丁磊,陈年和.高职建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11):55-57.

[5]梁珍,顾丹.互动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6,(2):18-20.

[6]胡晶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5,(10):101-104.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推力研究建设探索与实践”(编号:15C0012)的阶段性成果。

G712

A

1671-0568(2016)20-0019-03

解为,硕士,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航空服务。

猜你喜欢
常态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