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杨艳红,杨 航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城市交通
地铁换乘站空间软导向设计
——以天津地铁营口道站为例
杨慧敏,杨艳红,杨 航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地铁是城市中日渐重要的交通工具,其运输高效与否直接反映一个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通过分析地铁换乘空间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地铁换乘站空间软导向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针对天津地铁换乘站营口道站在空间导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解析人在地下空间如何确定所处位置且快速疏散,探讨了空间软导向的设计手法,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方案构想,以期为今后天津城市地铁换乘站空间软导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地铁换乘站;软导向设计;辨识性;意向元素;比较研究
地铁是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铁交通网络发展的不断完善,换乘站点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且使用率也越来越频繁,搭乘地铁出行已经成为大部分现代人的一种主流交通方式.合理的换乘站设计在提高乘客换乘效率的同时对整个地铁网络的舒适度也会提升.本文针对天津地铁换乘站营口道站空间现状,通过研究影响人瞬时记忆的空间因素,为其如何营造高效的导向环境和文化氛围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换乘,使地铁网线由点线连接上升为面的覆盖.换乘站是线网架构中各条线路的交织点,乘客通过换乘点的车站及其专用(或兼用)设施,实现各线路之间的人流流通,达到换乘的目的[1].
地铁换乘站在结构、功能、设备等方面与其他地铁非换乘站没有原则上的区别.相对地铁非换乘站,换乘站具有如下特点.
1.1 人流量及人流波动大
一个换乘站点会产生至少两个换乘方向,人流量是非换乘站的两倍以上且客流关系也更为复杂.其次,地铁换乘站人流量随时间变化呈明显高潮、低潮规律,尤其在多条线路的列车同时到站时,换乘站点内人流量迅速且大幅度增加[2].
1.2 乘客逗留等候时间长
在列车未到站时,候车乘客在站台以及站厅等公共空间会产生必要的逗留等候行为[3],这点是地铁换乘站和非换乘站的共性,但不同的是乘客在地铁换乘站除了等候行为,还有换乘流动行为,这使得地铁换乘站内乘客逗留时间更长.
1.3 换乘站空间形态复杂
根据各线路交汇方式的不同,换乘站空间形态通常有“十”形、“T”形、“L”形等基本布置方式;在线路平行时,换乘站有平行或重叠等布置方式[4].
流线和换乘是交通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地铁换乘站设计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营造高效的换乘导向环境.基于地铁换乘站自身的特点,人在换乘站的方向感更容易受到人流和空间的干扰,相对非换乘站乘客对换乘站导向设计更加依赖,因此有必要对换乘站的换乘导向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地铁空间软导向设计是指地铁空间中除标识系统以外的其他辅助导向方式.
2.1 地铁换乘站空间软导向设计影响因素
为了探究乘客如何确定自己在换乘站中的位置并快速、正确地找到目的地,调研小组向换乘站中对换乘站环境不同熟悉度的乘客发放问卷 150份,回收有效问卷 123份,回收率 82%,如图1-2所示.
图1 对换乘站熟悉度不同人群确定方位依据饼状图
图2显示,乘坐地铁少于10次的不熟悉人群,主要依靠标识系统辨识方位,其次是人流和空间特点.但是标识系统导向作用的发挥又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在拥挤的地铁车厢中,只有靠近地铁车窗的乘客有机会看到窗外的导向标识牌,而这部分乘客占总乘客数的比例不足 40%,[5].很多乘客对换乘站空间有一定熟悉度,往往不会主动使用标识.乘客对换乘空间熟悉度越高,对标识系统依赖越弱,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空间形态、空间界面、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等辨识方位.因此,全面提升地铁空间环境不仅要不断完善标识系统,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地铁空间,使之兼具美观性、实用性和导向性.那么如何将这些空间设计引入到地铁换乘空间,本文通过研究目前一些地铁换乘站现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图2 对换乘站熟悉度不同人群确定方位依据柱状图
2.1.1 空间变化
空间变化更多是指换乘站在建造设计之初所考虑的因素,如平面布局、空间形态、空间大小、列柱排列方式等(见图3)[6].站台在中间和在两侧的换乘站明显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此外,空间大小变化也是增强换乘站可识别性的重要方式,乘客往往会对大换乘站及其附近小站形成连带记忆关系,记住大的换乘站,同时也有助于对附近小站的记忆.
2.1.2 界面变化
空间是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界面设计在整个空间设计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界面色彩、界面材质、灯光强度或形式的变化等,都可以大大增强地铁换乘空间的可识别性.
图3 不同空间形态识别性差异
比如北京宣武门地铁换乘站,通过对不同色彩的大面积应用,增加换乘空间导向功能、增强人在地铁换乘空间内的方向感(见图4)[7].
图4 不同色彩的换乘站线路
2.1.3 构筑物变化
局部构筑物设计是地铁空间设计的加法,包括景观小品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设计.它的核心是将人对地面环境的记忆进行复刻,在地下空间建造与其主题一致的标志物,加深记忆.比如在站台顶部加开天窗,在地面建造雕塑小品、隆起岛型花坛,或者只是几阶引导性的踏步.如北京地铁三元桥站是换乘机场线的换乘站,就是使用世界地图图案形成与机场主题呼应的个性,方便乘客对站点的确认(见图5).
图5 三元桥站世界地图墙面
2.2 地铁换乘站空间软导向设计原则
地铁换乘站空间设计,即通过运用各种建筑手法,对地铁换乘站空间布局进行精心设计,使地下建筑空间达到易于识别和记忆的目的.
2.2.1 强调指向性
运用具有强烈指向性的空间造型完善空间方向性.地铁空间采用条形、带状、延伸的空间造型,韵律的空间变化,本身给人一种暗示的方向感.清晰直白的方向识别特征是换乘站软导向设计的重要原则.
2.2.2 增添趣味性
通过丰富多变的空间界面增添换乘空间视觉的趣味性.地铁站点呆板的空间形象和冷漠的水泥隧道,给人乏味、缺少生气的心理感受,乘客除了流通行为别无选择.因此,应该善于运用地铁空间界面的变化来提升地铁空间的趣味性和乘客与地铁空间的互动性.
2.2.3 符合主题性
地铁换乘站软导向设计要符合主题.换乘站的软导向设计应注意与地面环境相呼应才能事半功倍地发挥其导向功能.软导向设计虽然强调差异,但是所有的设计语言均应与整体空间语境吻合,避免随意性[8].
2.2.4注重节制性
地铁换乘站软导向设计应具有一定节制性.所谓节制性是指软导向设计不仅要进行数量的控制同时要把握层次的分明.处处强调差异,站站有特点反而混乱了乘客的记忆,也就失去了软导向设计的意义.过分使用软导向会使换乘站点产生多种不同的空间感受,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整体空间的风格混乱,反而不利于人们的记忆,这是应该避免的.
天津地铁营口道站承担地铁1号线和3号线两条线路的客流及换乘工作,是目前天津最大的换乘站之一.本站地处天津繁华地段,周围建筑物密集,是商业中心、居民区、办公大楼集聚的枢纽地区.因而将该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他换乘站的空间软导向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方案对营口道站的空间软导向设计改造包含:进、出站空间;站台等候空间;换乘通道空间(见图6).
图6 天津营口道站辅助导向空间设计方案
3.1 进、出站空间
进、出站空间主要指地上地下空间的转换区域.目前营口道站的进、出站空间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几乎完全“隐身”在周边环境中,不便乘客快速寻找(见图7).由于营口道站地处天津租借区代表——五大道附近,且周围建筑密集人流量大,入口设计不仅要有明显的地铁标志表现运行,更要通过独具特色的设计引导、分散人流.
图7 天津营口道站出、入口现状
设计方案在体量和造型上追求视觉的强化,主张出、入口作为地铁建筑少有的地面空间,应充分展现其地标符号的作用.方案设计风格体现五大道英租界建筑特色,这种体现大环境主题的设计语言可方便乘客快速准确地记忆站点(见图8).
图8 天津营口道站出、入口改造方案
3.2 站台等候空间
站台等候空间主要指上下车人流短暂停留等候的空间.实地调研显示,目前营口道站站台等候空间站厅以浅灰色花岗岩铺地,墙面采用亚光处理的陶瓷钢板,顶部为一长方型吊顶及栅格处理的吊顶,柱子外面包有米黄色陶瓷钢板.这种以冷色为主的用色手法,空间环境虽然形成高明度,低彩度的统一风格,但难免给人单调乏味之感,空间辨识度较低.
方案仍然贯彻“五大道建筑”语言,主要从柱式、栏杆扶手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首先柱子作为地铁空间中出现最多的结构构件,其形式的不同很容易成为地下空间的代表符号.方案采用方基座圆柱式,这种简化的欧式柱式为改造后的营口道换乘站空间营造出一种“五大道氛围”(见图9、图10).
图9 天津营口道站站台现状及改造方案
图10 天津营口道站等候空间现状及改造方案
其次,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座椅、垃圾桶的设计及位置,也能增强换乘空间的意向能力.方案将代表五大道租借建筑的铁艺元素应用到栏杆扶手及垃圾桶设计,公共座椅则采用欧式涡卷符号,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成为地铁环境和谐舒适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1).
图11 垃圾桶、座椅改造方案
站厅层人工售票系统采用欧式观景塔建筑形式,新颖的造型以及绝对的标高方便乘客寻找,节省购票的时间,同时也加深乘客对该站点的记忆.站台层屏蔽门位置附近采用更高照度的灯具照明,同时地面铺设半圆形的地面铺装,这样相互呼应的设计明确了乘客上车的位置(见图12).
图12 人工售票亭及上客区改造方案
3.3 换乘通道空间
换乘通道空间主要指不同线路人流换乘流动的场所.调研发现,目前天津地铁营口道站换乘通道空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通道狭长且毫无趣味,通道两侧的广告灯箱也缺乏特色,仅作为流通空间使用,这无疑是对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方案在通道两侧以时间或者空间顺序布置五大道租界区风貌宣传灯箱,给乘客空间引导的同时也加深乘客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心理暗示(见图13).
图13 换乘通道空间改造
“对比和差异”是空间软导向设计的核心所在,不管采用何种设计手法,都要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空间导向作为传统标识导向系统的有益补充,可以有效帮助乘客更快速地熟悉地下环境,从而对多次使用同一地下空间的人群产生辅助的导向效果.天津地铁可能由于一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地铁利用率相对不高的缘故,地铁换乘站空间导向设计还比较匮乏,没有体现天津人文特色及 600年的文化底蕴.但随着天津地铁交通的快速发展,空间软导向设计在天津地铁换乘站中的体现一定会日渐突出,从而更有效地宣传城市精神,体现城市文明.
[1]刘学军.地铁换乘行为及换乘站布置选型[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8):25-28.
[2]周丽霞.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3]赵新文.城际轨道交通广佛线首通段客流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7):1-2.
[4]鲍 宁.城市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5]戴力农,奚雯博.地铁空间设计的软导向功能——上海地铁使用者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09(5):33-39.
[6]张 野.地下空间的软导向识别及主要设计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6):137-140.
[7]李 咛.地域文化在地铁视觉导向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4(2):281-286.
[8]陈 俏.地铁空间理性导识系统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Study of the Soft Guidance to Transfer Subway Station Space Design:Taking Tianjin Metro Ying Kou Station as an Example
YANG Huimin,YANG Yanhong,YANG H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TCU,Tianjin 300384,China)
The subway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city,and its efficient transport capacity is a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urban traffic.Through analyz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subway sta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transfer subway station.Then,taking Tianjin metro Ying Kou station as an example,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which the station still has in space guidance,and makes an suggestion that how people shall quickly locate and evacuate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The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soft guidance design of space and proposes pertinent suggestions and design proposals,in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design of Tianjin transfer subway station space.
transfer subway station;soft guidance design;identifiableness;intent element;comparative study
TU921:U231.1
A
2095-719X(2016)03-0227-05
2015-06-02;
2015-11-09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E14061);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2JCYBJC144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2YJCZH249)
杨慧敏(1989—),女,山西大同人,天津城建大学硕士生.
杨艳红(1975—),女,教授,博士,从事地下空间规划及设计方面的研究.Email:yyh1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