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雪域高原的山东耕种人

2016-12-20 02:04王杰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种菜农牧民老张

□王杰

扎根雪域高原的山东耕种人

□王杰

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说起张际明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说起蔬菜种植专家老张,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000年,张际明带着妻子离开老家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东张村,成为一名援藏技术人员。16年来,在老张等人的努力下,白朗县从只有7个温室大棚发展到如今5428个温室大棚,成为高原有名的蔬菜产业大县;16年来,在老张的手把手教导下,种菜能手遍布白朗县各个乡村;16年来,山东援藏干部已经轮换了5批,老张却是3年过后又3年,在白朗一干就是5000多个日日夜夜,用坚守诠释着“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

16年的坚守,援藏已是一种使命

谈起自己的进藏经历,张际明仍觉得恍如昨日。16年前,他和妻子还在老家,因为自己有种菜的技术,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一天,一名援藏干部的突然到访,让这名山东汉子从此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

原来,时任白朗县委书记的援藏干部时文进去济南市历城区考察蔬菜种植,一下子就相中了老张的种菜技术。“市里希望能找一批技术员到西藏帮着种菜,你的技术好,去那里试试吧,也算给咱村争光了。”村支书语重心长地说。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际明最终决定带着妻子去西藏看看。怀着“实在不行干一年就走”的想法,老张夫妻不远千里来到了白朗县,成为山东援藏人员中的一分子。

尽管已经作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当地的工作、生活条件还是让初来乍到的张际明夫妇吃了一惊。“刚来的第一年,我们晚上都是用蜡烛照明。”张际明对此印象深刻,“当时的蔬菜品种极为匮乏,只有萝卜、土豆等很少的蔬菜。”很多内地普通的蔬菜,当地农牧民群众别说是吃,就是见都很少见到。“其实,这里虽说海拔比较高,但土壤比较适合种蔬菜。”看到白朗的条件, 感受到白朗干部群众求发展的渴望,张际明和妻子商量后,最终决定留下来干出个样子,要让农牧民群众吃上新鲜的蔬菜。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6年。与老张同批来的蔬菜种植技术员都先后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唯独他们夫妇二人选择了坚守。对于高原反应,老张两口子学着一点点地去适应。“走路不要跑,吃饭不要饱,喝酒一定少。”老张总结了自己的窍门。现在,他和妻子早已适应了高原气候。

说起能在白朗县待这么多年,老张坦言,真是没有想到。“来了后,每天和淳朴的当地群众待在一起,也有了感情,每次想走的时候,听到他们的挽留,就想再待一年吧,教会他们这项技术就回去。”没想到,一年年下来,一干就是16年。

5428个大棚,这里有他的心血

走进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每一位参观者都会惊讶不已,想不到在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还有着这么现代化的园区,就像走进了寿光蔬菜博物馆。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在园区大棚里,从特长蛇豆、太空青椒、进口西红柿到火龙果、草莓,各种蔬果可谓应有尽有。“这个是剑兰,现在能生产20多个品种。那个是西红柿,含糖量高达18%,长得像树一样高。”张际明从一大堆种子包里拿出几袋如数家珍般介绍。

看着这一切,很难想象,张际明等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他说,刚来到白朗县时,全县仅有7个大棚,可谓一穷二白。

山东援藏干部下决心发展蔬菜产业,扩大温室大棚面积,并从山东引进了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菜种子进行试种,而试种的任务就落到了老张的身上。

西藏的阳光照射强,昼夜温差大。为此,白天时常要为蔬菜苗盖上遮阳网,晚上则要在苗的上方铺上棉被。为了检查温室内的温度,老张上午、下午都要亲自去看。“有时候夜里12点不放心,还要再到大棚里走一遭。”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反复的试验,试种成功了,蔬菜种子开始在当地农民中推广。

正是经过这些艰辛的努力,白朗县蔬菜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如今,全县已有5428个大棚,成为西藏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享有“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除了常见的黄瓜、青椒、西红柿外,还引进了山东的鲍芹、草莓、油桃等高原上少见的蔬菜和水果品种。

目前,白朗县种植蔬菜水果品种126个,年产蔬菜量达到3750万公斤,蔬菜年销售收入近亿元,蔬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8%。

3200户菜农,家家都有他的徒弟

群众经常打来电话向张际明请教种植、病虫害等问题。他每次都仔细询问清楚后,再详细教导群众处理问题的步骤方法。张际明说:“如今电话少多了,前些年,白朗温室大棚大发展时,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我成天在各个村来回跑,解决群众各种问题。”

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鞠正江介绍说:“全县3200多户菜农,几乎家家都有张际明的徒弟。”这些年来带了多少个学生?张际明坦言,数不过来了。最开始,他骑着自行车下乡,给农牧民做工作,让他们建大棚、学种菜,农牧民还不愿意。而现在,尝到甜头的老百姓,除了来育苗基地学习种植技术,遇到问题还主动来基地找他,或者给他打电话。

边巴顿珠是第一批种植蔬菜大棚的人,也是张际明的第一批学生。如今,边巴顿珠家里有3个大棚,每年收入三四万元。谈起那时的学习经历,边巴顿珠介绍,那会儿,张际明在村里蹲点,每天从早到晚都待在大棚里,手把手地教大伙儿种植技术。

张际明(左)向白朗县的两名青年讲授蔬菜培植技术。

现在,无论走到哪个村里,谈起老张的好,大伙都有说不完的感激话。在大伙儿的眼里,老张是个了不起的人,啥都会,不仅如此,他还毫无私心,一心想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授给当地群众。

如今,在老张等人的“传、帮、带”下,全县3200户菜农掌握了多种蔬菜种植技能。看着自己教的徒弟种上经过改良的蔬菜发家致富,张际明很欣慰,他说,自己十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现在,白朗县生产的蔬菜、水果,除满足农牧民自家的食用外,还能让基地收购一部分,销往日喀则市区和周边十多个县。蔬菜产业已经成为白朗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一年一度的“白朗蔬菜采摘节”也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猜你喜欢
种菜农牧民老张
海底能种菜?
感谢老张
老张的猪会听锣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自种菜,更安全?
老张的手机
给乞丐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