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贻清:少小有奇志百战唱大风

2016-12-20 01:26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24期
关键词:剧社红四方面军雪山

何贻清:少小有奇志百战唱大风

何贻清,1924年6月出生,四川通江人。1933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剧团宣传员,红二方面军战斗剧社宣传员,绥远骑兵支队政治部青年股长,冀察热辽二十一军分区骑兵六团政治处主任,东北炮兵直属第一团政治处主任,抚顺市建设银行副行长,抚顺市粮食局党委副书记,抚顺市对外贸易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1982年12月离休。

“你们愿不愿意参加红军啊?”“愿意!”“愿意就跟我们走吧。”

简短的几句对话过后,9岁的何贻清成为当时部队中年龄第二小的红军。从那以后,他拽着马尾巴,跟随红军大部队三过雪山草地。

因为工作出色,组织“特批”发展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年,何贻清仅仅13岁。

母亲曾3次到部队找他回家,但他都藏起来不见母亲。他说:“这一辈子,我跟定共产党了!”

2003年,何老突发心梗,被送到沈阳急救。由于病情危重,医生甚至让家属准备后事。经过抢救,身体一直硬朗的何老硬是从死亡线上逃了回来。最近这两年时间,儿女发现老人的记忆力开始下降,有些事已经淡忘,而那段红军岁月,却永远深藏在他的心底。

年龄第二小的“红小鬼”

1924年端午节那天,何贻清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沙溪区,家里兄弟姐妹7个,他排行老七。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坚持让老大、老四和他上学。

3岁那年,何贻清就在当地的私塾开始读书。在国民高小读一年级时,红四方面军来到通江县开展工作。

1933年2月的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位红军指导员和一个“红小鬼”。这位指导员问何贻清和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参加红军啊?”

何贻清立即大声回答:“愿意!”

“愿意的话就跟我们走吧。”就这样,9岁的何贻清参加了红军。在红军队伍里,仅有一名7岁的小朋友比他小,成为第二小的红军“蛋子”。

当时,学校的一位老师也特别进步,带着学生们一起加入了红军。

战友们用担架抬着他翻雪山过草地

何贻清的决定,家人是不知道的。当时他年纪小,长得白白嫩嫩,就被安排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新剧团做文艺娃娃兵。

1934年,红四方面军响应一方面军号召,从川东北开始长征,向甘孜进军。何贻清所在的队伍经历了三次翻雪山过草地,一年又7个月,往返1.2万多公里。

这么长的路途,10岁的何贻清为了不影响大部队行军,只能拽着马尾巴紧跟着。大太阳照着雪山,反射到眼睛里,睡了一夜觉,第二天眼前白茫茫一片。

红四方面军长征前,装备、给养充足,但第三次翻雪山过草地时,已接近弹尽粮绝。没有粮食了,就找地上的野菜吃,很多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菜而丢了性命。实在饿了,就把皮带煮了吃;渴了,就喝草地上的浑水;体力不支了,首长就下令把马杀掉,给大家吃肉补充体力。

何老说:“过雪山时,一旦有人陷进雪里,不能直接用手拉,因为冻僵的人会像溺水时一样拼命抓东西,如果你用手拉,也会被拽进雪里。要用棍子拉。”

第三次过草地时,由于年龄小、体质差,何贻清病倒了,被留在红二方面军的医院中。巧合的是,他在医院里竟然遇到了当年带领他们加入红军的那位老师。何贻清便留在了医院中,帮忙洗纱布。后来,两名红军战士用担架抬着何贻清完成了第三次翻雪山过草地。

男扮女装演战斗剧

爱好文艺的贺龙同志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时,曾用一段顺口溜对宣传队作了专门动员,要求他们:“走在前、做宣传,能唱歌、说快板,搞收容、筹粮款,做一名合格的战斗宣传员。”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后的第三天,贺龙决定扩大宣传队,选拔几十名青年进行训练,使这个宣传队成为“歌舞剧全面”的文艺演出团体,原来的红军宣传队就变成了战斗剧社。

1936年10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何贻清被编入贺龙领导的部队,分配在战斗剧社当了一名宣传兵。白白胖胖的何贻清特别惹贺龙喜欢,又因为当时女演员特别少,清秀的何贻清经常奉命男扮女装演出。

战斗剧社的同志们每天跟着队伍转战各地,队伍停在哪儿,他们就把宣传工作搞到哪儿。一边要转移,一边要躲追兵,何贻清年龄小跑不动,剧社里年长的同志就背着他到处跑。

1937年,红二方面军改为一二○师,贺龙任师长,战斗剧社也改编为一二〇师战斗剧社。剧社随贺龙东渡黄河后,活跃在晋西北、冀中、晋察冀、平西、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虽然只有13岁,但何贻清已经是一名“老战士”了。在晋西北,战斗剧社已经发展到100多人,光小演员就有30多人。当时,何贻清在舞蹈组,一到根据地就为当地的老百姓表演《镰刀舞》等节目,老百姓特别爱看。

13岁被特批入党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许多战友都入了党,只有何贻清因为年龄不够,仍然是个“白丁”。每次别人去开党员会,他都感到特别孤独。

“一天,党支部召集党员在大庙里开会,战友们都去参加了,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外面看月亮,心里很不是滋味。”何老回忆。

战友们回来后,他问一个比他大两岁的战友小周:“你也是党员吗?”小周得意地回答:“当然是了。”

“那好,我问你两个问题: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何贻清问。

小周竟一时语塞,憋得面红耳赤。一气之下,小周去找支部书记“告状”,支部书记很快找何贻清谈话。何贻清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犯错误了,吓得直哭。

可书记却笑了:“你很爱学习,也很上进,对党组织了解得还不少嘛!那你回答回答你那两个问题,什么是共产党啊?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何贻清不哭了,把两个问题答得特别好。没想到,书记竟然问:“你愿不愿意入党啊?”

何贻清一个劲儿点头。很快,党组织就让他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13岁那年,经当时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李贞批准,何贻清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当兵多年从未负伤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何贻清被调到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做青年干事。大青山骑兵支队是八路军的骑兵劲旅,令日军闻风丧胆。

1943年1月,何贻清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这是一所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所有青年干部将被派到各地施展各自本领。

抗战胜利后,组织上安排何贻清同其他干部一起到东北组建革命武装,当时他只有22岁。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何贻清作为指挥官为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二军服务,四十二军军长曾拍着何贻清的肩膀说:“没有你,我这仗赢不了。”

由于经常往返于中朝之间,何贻清常年营养不良,身体吃不消。回国后,何贻清先后担任热河省热北军分区骑兵三团主任、政委以及热河军区建平支队主任、骑兵一团主任、东北军区炮司三一○团主任等职务。

从骑马到开坦克,何贻清几乎无所不能。

1955年11月,何贻清来到吉林军区辽源市兵役局担任政委。由于他功绩突出,受到上级表扬,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称赞何贻清“建军、建政、打仗成绩突出”。也是在吉林,何贻清通过组织结识了老伴,组建了家庭。

1964年,何贻清转业到地方,同家人来到抚顺。当兵这么多年,何贻清竟然没有负过一次伤。

最惊险的一次是1939年10月,在临寿县穿越平汉铁路时,何贻清拉着剧社女战友莫耶(《延安颂》的词作者)坐骑的尾巴,刚过铁路,敌人就追了过来。过完铁路,天快亮了,日本鬼子的战斗机又开始轰炸。一名勤务员躲在一棵枣树下,被一颗子弹射穿了喉咙,当即牺牲,而何贻清则一直拽着马尾巴不松手,一路既没受伤也没掉队,顺利冲过了封锁线。

教育子女“吃亏是福”

“艰苦朴素”“吃亏在前”,这是二女儿何艳在总结父亲一生的经历时给出的两个关键词。

当年,何艳曾有一个月入30元、年底有分红的好工作机会,但当时有一个邻居家里条件更困难,何老就把这个好工作让给了邻居。其实,何老完全可以给孩子们安排更好的工作,但他的5个孩子里,前三个孩子都被安排下乡,还必须学文化。

如今,何老的房子甚至都没有吊顶,暖气管子还裸露在外面。生活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朴素,但不该省的一分也不差——每到交党费的日子,何老就催着儿女替他去交党费,一次都没落过。

何老每天上午看看新闻,下午翻翻报纸。大儿子何光明说,自己30年穿着同一件衣服,袜子破了都要自己补。“这都是老爷子留给我们的传统,勤俭持家。就连在单位填表,都不能填父亲是干部,都填‘贫农’。父亲说了:‘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民的本色。’”

□本栏编辑/牛泽群

本期稿件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提供

猜你喜欢
剧社红四方面军雪山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戏剧演出
冲锋剧社在唐县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教室里的趣事
雪山历险记
雪山历险记
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看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
2010年第七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