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娟
(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江西 吉安 343000)
论舞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陈文娟
(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江西 吉安 343000)
要让舞蹈成为展现人们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的载体,除了掌握相应的舞蹈技巧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舞者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以及敏锐的音乐节奏感和舞蹈修养的全面性。
舞蹈;舞感;肢体语言
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感觉对舞者在技巧训练和艺术表现中具有重要的把握和操控作用。事实上,舞蹈就是舞者多种感觉的协调和统一。要使舞者肢体复杂的肌肉运动协调并达到艺术化水准,就必须对其舞感进行规律性调节和控制,同时还要和表演工具、作品本身相呼应。舞感是其全面生成和发展舞蹈技巧,提升舞者舞蹈表现能力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舞感是舞蹈练习或表演中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东西,直接影响到舞蹈技巧与舞蹈表现力。结合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在舞蹈训练中培养正确的舞感进行探讨。
舞感,即舞蹈感觉,主要是指在进行舞蹈肢体动作时舞者对音律、技巧等的体验、感悟,也包含着对舞蹈艺术的表现和艺术创造能力。舞蹈看似是舞者的肢体运动,其实是舞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创造活动,这些以舞者本人的感知和体验能力为前提。尽管感觉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能给舞者注入塑造艺术形象的最大助力,是实现舞蹈技巧向舞蹈艺术转化的必要保证。舞蹈运动的过程是舞者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转换和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感觉与技巧紧密结合的过程,它的转换与展现是舞者内心意象和想象,通过各种相应感觉充分体现的一种外显状态。因此,要让舞蹈成为展现人们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的载体,除了掌握相应的舞蹈技巧外,更重要的就是培养舞者的各种舞感。
首先,舞者要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和能力。舞蹈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美。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合格舞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对基本功训练、作品排练,还是对技巧琢磨和作品风格提炼,乃至对作品深层次地挖掘,都离不开将审美意识注入其中,要在一招一式中,在手位、步法、身韵等方面思考其内涵,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乃至灵魂。鉴于此,无论是在进行日常的基本功训练,还是在具体舞蹈的规范动作,都要最大限度地流畅而完美地完成,努力去表现每一个动作应有的涵韵和风格。同时,在表现涵韵和风格时要注意动作所承载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集中沉淀与浓缩,就是该舞蹈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舞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就是带着情感、思想去体验、展现和创造美的过程。
其次,培养敏锐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节奏是舞蹈的灵魂。舞蹈表现艺术性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舞者对音乐节奏的感觉如何。舞蹈表演的节奏是和音乐的节奏同步进行的。舞蹈中肢体运动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有音乐节奏的指导,它推动舞者肢体语言的相互协调并产生美感。在音乐节奏的指导下,舞者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着体态运动感觉的节律,并随着情绪感觉而起伏变化,从而使观众感觉舞者的动作快慢、舞步节奏、力度把握、肢体协调等方面是否流畅自如地完成。由此可见,音乐节奏既是舞者内心的情感节奏,也是舞蹈形象呈现的节奏。即整个舞蹈过程都是在靠舞者和着音乐的节奏将内心的感觉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呈现出来。舞蹈音乐的节奏不仅可以使舞者通过对旋律的感知、想象,体验音乐所营造的氛围,让舞蹈形象生动感人,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认知和理解舞蹈的内涵与意蕴。因此,舞者要加强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配合的训练。在平时训练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曲目,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同时也要去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主题、情愫、音乐形象等,从而在建立正确的听觉形象和节奏动律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自己的听觉判断能力。总之,要培养敏锐的音乐节奏感就要求舞者进行不断、反复的音响听辨训练,增强对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和体验,逐渐形成对音乐稳定的辨别和感知能力。
最后,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作为一门艺术,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舞蹈也涉及非常广阔的知识面。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眼界、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很难感知舞蹈作品的本质内蕴与艺术美的,也难以将内心的感觉转化为对舞蹈的心理操控,让自己在舞蹈中做到从容、自然,使舞蹈技巧得到最佳的发挥,并将长期的情感积累和全面的技巧训练在肢体舞动的一瞬转化为最直接的能量释放,从而充分激发观众丰富的情感联想。当然,提高自身修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舞者不断地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听觉、积累记忆、积累情感,也要靠平时用心、用眼、用耳去观察、体验、收集和感受,还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情的体验、对技巧的揣摩、对情景的演练,等等。
[1]张平.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J].舞蹈,2002(3).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J712
A
1007-0125(2016)12-0124-01
陈文娟(1987-),女,江西吉安人,四级演员,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