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以质取胜:我国电视动画的传播——以《老子道德三百问》为例
王海燕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自从电视动画诞生以来,时至今日我国的电视动画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哪吒闹海》、《黑猫警长》、《邋遢大王》曾以其趣味性、浓烈的中国风格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受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国外电视动画引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电视动画自己的风格变得越来越模糊,同时也出现了低龄化、粗制滥造等问题,对我国电视动画的传播非常不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道德三百问之老子顶呱呱》(以下简称道德三百问)为例,结合受众接受心理来探讨我国电视动画的传播之道。
电视动画;传播
调查发现我国电视动画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内容肤浅,没有深层次为观众,尤其是多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教导他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事,而是单纯无聊地整蛊他人。①显然,《道德三百问》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它就是以道家思想来教导受众如何为人处事的,它创作的难点也是可资借鉴的是其抽象思想的具体化方法。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有效传播的秘诀是使受众能够明白意思,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使受众能比较容易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过渡到抽象的命题或概括的结论。②《道德三百问》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物件将抽象概念建立在具体概念之上,来使受众明白老子深邃的思想。例如在第39、40集中通过两件具体的小事来讲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一件是李耳等小伙伴在烈日下引河水浇灌桃树,要花一天工夫才能做到的事在商容老师指导下几分钟就完成了;另一件是种草比赛,商容老师把草种散在地上什么也不做却种出了最好的一片草地。通过这两件具体的小事道出了“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弄清道理,不违背道理”简单又不失精髓的道家思想。除了具体的事件之外,一些日常现象、具体物件也被赋予了思想性,例如小猫的窝启发着对于“无中生有”的思考,石头上的洞是水滴石穿的结果,更是“以柔克刚”的具象化。这就使得深奥的道家思想变得简单易懂、深入人心,这种将抽象思想进行具体化处理从而得以顺利传播的方法对于一些说教性太强的电视动画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另外,作为原创动画《道德三百问》对于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进行“从孩子抓起”的教育性传播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抽象思想的具体化还表现在故事的讲述上,《道德三百问》在故事的叙述上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每一集中主人公李耳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商容老师提出、李耳母亲提出或者李耳自己提出。作品常常以某个主要问题的出现为故事开端,以若干小问题的不断解决来推动剧情,这些小问题与主要问题有很大相似性,随着若干小问题的解决主要问题的答案也会一目了然,主要问题得以解决,故事也随之结束。主要问题及其答案蕴含着深刻且抽象的思想,小问题及其答案则是抽象思想的具体化。这样一个从小问题解决到主要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思想的具体化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受众进行逻辑思考的过程。《道德三百问》在叙事上采用这种问答式的方式,是抽象思想具体化的需要,同时反映出创作者对儿童以及青少年受众思维能力的尊重和开发。
电视动画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在传播过程中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而作为主要接受群体的儿童对于视听方面的感受力又是敏锐以及活跃的,因此强烈的视听表现力是动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当今的受众是视觉文化影响下的受众。虚拟图像、人造的主题公园、MTV、互联网的虚拟世界等等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理解世界越发依赖视觉行为,故席尔斯说“大众不读托尔斯泰,他们只看漫画”。③那么针对这样的受众,电视动画这样一门视听艺术更需要满足观众对视觉的审美需求,才有可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那么,以《道德三百问》为例,它在满足受众视觉上的审美要求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是真实的场景设置。中国电视动画在和欧美以及日本动画竞争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视觉效果上不够真实,感染力不足,主要是在场景设计以及场景的逼真性方面做得不够。场景制作的真实性不高,一方面和资金技术相关,2007年业内有人士透露,当时国产动画片平均投资成本大约为5000-10000元/分钟,但在电视台的首轮播映最高区间差不多是在600-1000元/分钟。这使得制作方只能不断缩减成本,动画的质量就无法保证。③另一方面是创作者不切实际主观臆想的结果,尤其是对名著改编的动画作品,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而主观臆断的创作使得作品真实性不够,遭人诟病。在《道德三百问》中场景不论是在物件设计还是动画技术上都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展现了少年李耳所生活的特殊时代。导演张立衍称场景设计组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那个时期的建筑和道具都做了比较详实的考据。本片中有几个重要场景,比如李耳家、讲习馆、集市等,希望给广大的小观众尽量还原那个虽然物质极不富裕,却又恬静和谐的时代原貌。④那么这种融合在作品中的创作诚意观众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其次是流畅的镜头语言。《道德三百问》中流畅的镜头语言主要是移动镜头和多机位的景别变化带来的结果。如在第18集中李耳生病睡着之后,镜头向上摇至天空的月亮,紧接着剪辑进一个白日晴空的镜头,此时镜头向下摇出森林的场景镜头,又运用平移展现森林中的李耳和小伙伴,几个摇镜头顺利转场运用自如。除了摇镜头,作品中还有很多的推拉镜头,迅速突出主体或表示故事结束。这些移动镜头或缓或急,或作用于转场或作用于塑造人物,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如和美感。
(二)完美的视听结合
在电视动画中声音常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动画的动作与声音合拍,成为动画片能否成功的第一问题。⑤声画的结合对于人物的塑造,空间环境的渲染,生活质感的展现等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声画不能默契配合,就会使整个作品出现粗制滥造的弊端。在《道德三百问》中,视听的完美结合使得作品避免了流于低劣的下场,这种结合主要是表现在声画合一与声画分离的运用上,并且这种运用是出于作品本身所考虑的,是有自己特色的运用而非简单的模仿。
声画合一是最常用的形式,声音和画面的形象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在心理上引起视听联觉的反应,使两种形象互相渗透,从而加深对审美对象的实际感受,创造出真实的时空感受,创造出真实的时空环境。⑥这也是大部分电视动画中运用声画合一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在《道德三百问》中除了达到真实感的效果之外,声画合一还有一种意境美的功能在里面,有很多清新的画面与细腻的声音相结合,例如蔚蓝的天空下燕子飞翔,小溪流淌的画面配合婉转的鸟叫声和哗哗的流水声营造了一个草长莺飞,花香鸟语的环境,真实而意境优美,主人公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玩耍、学习,此情此景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得益彰。《道德三百问》中的声画合一除了增加真实感之外,更有一种意境美在里面,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道家思想的一部分,这种声画合一的运用就与整个作品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效果。另外,作品之中也有很多声画分离的运用,声画分离的直接作用是突出了声音的表现作用,使它在动画画面之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动画片增加丰富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声音和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⑦《道德三百问》中一般是在一个题目的下集开头部分会简单地回顾上一集的内容,回顾采用的就是声画分离的方式。这种回顾是必要的,可以将上下集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视动画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进行艺术化的综合传播。所谓艺术化的综合传播也就是利用电视媒介的视听综合表现手段对所传播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巧妙地把传播目的、动机隐藏在人们喜欢的故事情节中,把传播观点融化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艺术图景中,让受传者在津津有味地满足审美需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传播内容的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⑧一方面,电视动画的受众喜欢新奇、幽默的故事,有动感的画面,这就要求电视动画要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视听表现上的冲击力方面满足受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注重文以载道,动画片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作品缺少了艺术的加工,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说教现象,无法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过一条传播路径的或然率公式,即,分母的相关因子主要是便捷性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可能的报偿”的相关因子主要是内容,以及它满足需要的程度。⑨这个公式表明,受传者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给受传播者提供的报偿成正比。⑩也就是说,受众从传播内容上获得的收获越多,传播效果就会越好。那么这样一个传播公式在电视动画的传播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电视动画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在感官上、思想上、精神上等方面尽可能多地给予观众,让观众从中有更多的“收获”。
注释:
①当前国产动画现状情况调查,http://wenku.baidu. com/view/8658ce6679563c1ec4da714a.html
②⑨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2,106-107.
③杨雅舒.中国动漫的发展及其对策——我国动画(动漫)的电视传播[J].青春岁月,2012(20).
④本刊记者.走进先哲的少年时光——大型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诞生记[J].当代人,2014(07).
⑤米高峰.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7.
⑥⑦王默.Flash动画中的声画蒙太奇[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7).
⑧⑩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2+73.
[1]当前国产动画现状情况调查,http://wenku.baidu. com/view/8658ce6679563c1ec4da714a.html.
[2]高小立.为孩子构筑精神家园——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观后[J].当代人,2014(07).
[3]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克莱尔·格罗姆.心理学家看儿童艺术[M].石孟磊,俞涛,邹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5]杨雅舒.中国动漫的发展及其对策——我国动画(动漫)的电视传播[J].青春岁月,2012(20).
[6]本刊记者.走进先哲的少年时光——大型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诞生记[J].当代人,2014(07).
[7]米高峰.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7.
[8]王默.Flash动画中的声画蒙太奇[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7).
[9]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海燕,女,山东聊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影电视研究。
J905
A
1007-0125(2016)12-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