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云珍
摘 要: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创新不断地被赋予新的高度。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新常态出发,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急迫性,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33-01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人才不足,创新人才更少,而现有人才又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折射出我们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长一倍,而现在缩短为每3年增长一倍。[1]在我国,创新并未发挥出它本应的作用。据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人才综合指数为0.35,在选择被调查的世界48个国家中名列第37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0%,而发达国家是60%-80%。这跟我国人才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
2014年9月10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推进“双创”,落脚点在于人才,因此,“双创”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创新型人才主要特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第二,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第三,自由发展的个性。第四,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第五,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第六,强健的体魄。[3]
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场所。根据高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为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育人和用人的结合,成人和成才的结合产学相结合。[4]“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在生产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从一线技能操作者变成技术应用创新者。
三、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推进教育体系改革,使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要大。首先,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和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要任务。其次,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利用启发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改善学生传统思维固化,并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最后,高职学生应加强实操训练,工学结合。
(二)培育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担负着重要责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梅贻倚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师资力量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首先自身得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决定了其工作必须与社会、与市场相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建立专业教师实训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除此之外,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探究培养创新型人才路径。教学法包括传授法、情景法、讨论法、对比法、发现法、暗示法、启发法、点播法等,教师不应局限于使用传统的传授法,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便主动,思维得到改善。
(三)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郭朝红在《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中认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实行必修课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应增设创新人才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了解创新人才涵义,并学习具体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格。
(四)优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双重考核”评价体系是当前教师考核的主要方式。“双重考核”就是专家质量考核与学生评教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依靠学校管理部门,还重视教育的主体对象对教师的评价。
近年来,在优化评估体系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考核机制——实现企业、学校、社会的共同评价。在学生实训环节,开始采用企业导师、授课教师、学生自评的联合评价机制,让社会、企业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结果的评价中。这无疑对教师考核更加公平、科学,更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是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转韩学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杨开新.解读李克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少不了一个“众”字[N].经济日报,2015-08-11.
[3]刘云.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3:29.
[4]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职教论坛,2005.